【影評】我以藝術之名療傷止痛—美國私攝影巨擘 Nan Goldin 溫柔而強悍的紀實詩篇:《所有的美麗與血淚》

【影評】我以藝術之名療傷止痛—美國私攝影巨擘 Nan Goldin 溫柔而強悍的紀實詩篇:《所有的美麗與血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發現一個值得捕捉的畫面,我會感到一陣潮紅。」- 美國一代私攝影巨擘 南・戈丁。

把人生講成故事很簡單,困難的是延續真實的記憶。

對於五十年前、年方 15 的南而言,藝術與攝影是既害羞且社交恐懼的她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療癒傷痛的一帖良藥。那時的她還不知道,攝影將成為她對抗美國止痛藥財閥、同時也以藝術收藏與慈善事業聞名的——薩克勒家族的一把利刃,狠狠地劃開該家族旗下普度 (Purdue) 製藥公司販售類鴉片止痛藥奧施康定 (OxyContin) 的不堪內幕。止痛藥為薩克勒家族創造了約三百五十億美元的收益,後續卻導致服用該藥物的族群嚴重上癮,引發了一場公眾衛生危機,導致美國數十萬人喪命。

raw-image

南出生於華盛頓的中產猶太家庭,自幼與姊姊芭芭拉.高丁 (Barbara Holly Goldin) 感情親密。南十一歲那年,被父母送至療養機構的姊姊自殺,人生永遠停在的十八歲。面對姊姊驟逝的刺激,南於是以離家出走,作為反抗父母對姊姊的死避之不談的方式。

「讀書時我比誰都要著迷攝影,那是我當時唯一的語言。」— 南・戈丁。

後來南在嬉皮學校結識了一生的摯友大衛・阿姆斯壯 (David Armstrong) ,踏入攝影的世界,也開啟對同志、酷兒、變裝皇后文化的探索,離開學校後與一眾藝術家與嬉皮朋友於 1979 年落腳紐約包厘街 (Bowery Street),浸淫於性、毒品、暴力、酷兒與派對中。

次文化與社運意識深深影響著她,她也在這之中找到歸屬,開始以「快照」拍攝身旁圍繞的「他們」的群體生活,並以幻燈片展覽形式在酒吧內播放。其中最出名的,當以《性依賴的敘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e)》莫屬,圍繞著南自身與朋友間,關於性、暴力、毒品等生猛的集體影像。

raw-image
raw-image

私攝影作品與抗議行動的雙線敘事

電影以雙線/今昔敘事的方式,佐以南的自述、幻燈片作品、親友的採訪,描繪南的過去如何形塑其人格、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她如何成為一位行動主義者。

南與好友們歡快地度過了七零年代自由解放的歲月,然而好景不常,一場名為疼痛的瘟疫卻悄然降臨。

八零年代末,愛滋病毒開始反噬當時臨近狂歡末日的美國,奪走南許多摯友的生命。當局者卻視愛滋如同黑死病,恐懼凌駕對患者的關切與救援,她便在 Artists Space 舉辦名為《見證者:對抗我們的消逝 (Witnesses: Against Our Vanishing)》展覽,邀請具有同樣信念的藝術家參與,自此南的作品便與「政治意識」、「社會關懷」緊緊相擁。

raw-image
raw-image

場景回到 2018 年,南富含藝術性的對抗正以另一種方式活著。2014年,她因手腕受傷,於治療期間服用了醫囑開立的止痛藥而嚴重上癮。「我原本只服用 3 顆,後來變成 18 顆,再後來我甚至用吸食的方式服用這種藥物。」

而這一切災難的源頭,竟是出自與藝術產業緊密相連的薩克勒家族所屬藥廠。南於是成立 P.A.I.N (反處方藥成癮團體) —— 該團體中,大部分的成員都有處方藥成癮的經驗,或正與之對抗,或因此痛失所愛。他們於 2018 年始發起抗議行動,要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漢博物館等擁有該家族捐贈館藏的藝術機構,將展間及館藏上的薩克勒之名盡數撤除。

最後他們真的辦到了。

疼痛,與療傷止痛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是一部生猛又撼動人心的紀實電影,「疼痛/止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題 ——

紀實自抗議行動拉開序章,以南・戈丁的自述為基礎,搭配 P.A.I.N 成員們及《疼痛帝國》作者等人的採訪,強化反薩克勒行動的主體性;南的成長經歷與藝術生涯,則以帶有粗糙質感的幻燈片與未公開的紀錄片段呈現: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創傷使南疼痛,好友們的消逝使她無力,遭藥物殘害的親身經歷使她憤怒。

這些血淚史象徵著「過去」,與她試圖止痛的「現在」完美交織成一幅富含「血的況味」的紀實詩篇。

整體而言,南戈丁浪漫、充滿反叛力與創傷的人生其實更加引人入勝,淡化了電影的「議題性」,雖說議題仍能挖掘的更深,但讓主角回到藝術中安頓,始能繼續以理想抗爭,是否也是用「溫柔」說故事的一種方式?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一詞,來自於南深愛的姊姊。電影末,在未完成的一部家庭紀錄片當中,南試圖與過去無法原諒的父母和解。令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化為曾經夢魘,護身的鎧甲,以及療傷止痛的解藥。

raw-image


avatar-img
୭ ✧ ˚. Sydney 電影羅曼死的沙龍
8會員
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再沒有比此時此刻更適合去談論一部關於原子彈的電影了。 1945 年,人們借當代普羅米修斯之手開啟潘朵拉之盒,一只被視若救贖的原子彈落下,在那之後的五六十年,更聰明的武器出現,也是在那之後,人類開始自詡為神。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違背神的旨意,悄悄盜取天火送予人類,為地球帶來文明;卻也觸怒了天神
近期台灣 #MeToo 議題狂燒,風暴從權力中心的政治界蔓延至文壇樂壇、藝文界,甚至是學術界。這把星星之火從何而來?則不能不提五月初 Netflix 上檔的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細膩刻畫了女黨工屢遭性騷擾,卻未能透過性平申訴管道發聲的困境。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再沒有比此時此刻更適合去談論一部關於原子彈的電影了。 1945 年,人們借當代普羅米修斯之手開啟潘朵拉之盒,一只被視若救贖的原子彈落下,在那之後的五六十年,更聰明的武器出現,也是在那之後,人類開始自詡為神。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違背神的旨意,悄悄盜取天火送予人類,為地球帶來文明;卻也觸怒了天神
近期台灣 #MeToo 議題狂燒,風暴從權力中心的政治界蔓延至文壇樂壇、藝文界,甚至是學術界。這把星星之火從何而來?則不能不提五月初 Netflix 上檔的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細膩刻畫了女黨工屢遭性騷擾,卻未能透過性平申訴管道發聲的困境。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