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現一個值得捕捉的畫面,我會感到一陣潮紅。」- 美國一代私攝影巨擘 南・戈丁。
把人生講成故事很簡單,困難的是延續真實的記憶。
對於五十年前、年方 15 的南而言,藝術與攝影是既害羞且社交恐懼的她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療癒傷痛的一帖良藥。那時的她還不知道,攝影將成為她對抗美國止痛藥財閥、同時也以藝術收藏與慈善事業聞名的——薩克勒家族的一把利刃,狠狠地劃開該家族旗下普度 (Purdue) 製藥公司販售類鴉片止痛藥奧施康定 (OxyContin) 的不堪內幕。止痛藥為薩克勒家族創造了約三百五十億美元的收益,後續卻導致服用該藥物的族群嚴重上癮,引發了一場公眾衛生危機,導致美國數十萬人喪命。
南出生於華盛頓的中產猶太家庭,自幼與姊姊芭芭拉.高丁 (Barbara Holly Goldin) 感情親密。南十一歲那年,被父母送至療養機構的姊姊自殺,人生永遠停在的十八歲。面對姊姊驟逝的刺激,南於是以離家出走,作為反抗父母對姊姊的死避之不談的方式。
「讀書時我比誰都要著迷攝影,那是我當時唯一的語言。」— 南・戈丁。
後來南在嬉皮學校結識了一生的摯友大衛・阿姆斯壯 (David Armstrong) ,踏入攝影的世界,也開啟對同志、酷兒、變裝皇后文化的探索,離開學校後與一眾藝術家與嬉皮朋友於 1979 年落腳紐約包厘街 (Bowery Street),浸淫於性、毒品、暴力、酷兒與派對中。
次文化與社運意識深深影響著她,她也在這之中找到歸屬,開始以「快照」拍攝身旁圍繞的「他們」的群體生活,並以幻燈片展覽形式在酒吧內播放。其中最出名的,當以《性依賴的敘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e)》莫屬,圍繞著南自身與朋友間,關於性、暴力、毒品等生猛的集體影像。
私攝影作品與抗議行動的雙線敘事
電影以雙線/今昔敘事的方式,佐以南的自述、幻燈片作品、親友的採訪,描繪南的過去如何形塑其人格、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她如何成為一位行動主義者。
南與好友們歡快地度過了七零年代自由解放的歲月,然而好景不常,一場名為疼痛的瘟疫卻悄然降臨。
八零年代末,愛滋病毒開始反噬當時臨近狂歡末日的美國,奪走南許多摯友的生命。當局者卻視愛滋如同黑死病,恐懼凌駕對患者的關切與救援,她便在 Artists Space 舉辦名為《見證者:對抗我們的消逝 (Witnesses: Against Our Vanishing)》展覽,邀請具有同樣信念的藝術家參與,自此南的作品便與「政治意識」、「社會關懷」緊緊相擁。
場景回到 2018 年,南富含藝術性的對抗正以另一種方式活著。2014年,她因手腕受傷,於治療期間服用了醫囑開立的止痛藥而嚴重上癮。「我原本只服用 3 顆,後來變成 18 顆,再後來我甚至用吸食的方式服用這種藥物。」
而這一切災難的源頭,竟是出自與藝術產業緊密相連的薩克勒家族所屬藥廠。南於是成立 P.A.I.N (反處方藥成癮團體) —— 該團體中,大部分的成員都有處方藥成癮的經驗,或正與之對抗,或因此痛失所愛。他們於 2018 年始發起抗議行動,要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漢博物館等擁有該家族捐贈館藏的藝術機構,將展間及館藏上的薩克勒之名盡數撤除。
最後他們真的辦到了。
疼痛,與療傷止痛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是一部生猛又撼動人心的紀實電影,「疼痛/止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題 ——
紀實自抗議行動拉開序章,以南・戈丁的自述為基礎,搭配 P.A.I.N 成員們及《疼痛帝國》作者等人的採訪,強化反薩克勒行動的主體性;南的成長經歷與藝術生涯,則以帶有粗糙質感的幻燈片與未公開的紀錄片段呈現: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創傷使南疼痛,好友們的消逝使她無力,遭藥物殘害的親身經歷使她憤怒。
這些血淚史象徵著「過去」,與她試圖止痛的「現在」完美交織成一幅富含「血的況味」的紀實詩篇。
整體而言,南戈丁浪漫、充滿反叛力與創傷的人生其實更加引人入勝,淡化了電影的「議題性」,雖說議題仍能挖掘的更深,但讓主角回到藝術中安頓,始能繼續以理想抗爭,是否也是用「溫柔」說故事的一種方式?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一詞,來自於南深愛的姊姊。電影末,在未完成的一部家庭紀錄片當中,南試圖與過去無法原諒的父母和解。令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化為曾經夢魘,護身的鎧甲,以及療傷止痛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