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不代表失智?臨床心理師提醒你:別把特例當常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回來後淑惠就耿耿於懷,但幸好母親再也沒有遇到迷路的情形。剛好一天在電話中談到我從事的工作,她便把這個放在心裡三年的疑問,甚至媽媽半夜驚醒、找不到回家的路提出來問我。
「你真的很關心你母親」我說。
「對啊!我也很擔心,怕她出去外面會找不到路回家。」淑惠說她這三年來的擔憂。
「我覺得你媽媽很正常啊!不需要擔心她會迷路!」我帶著微笑,試圖說出讓她能夠安慰她的話。
不出所料,她果然問出很多家屬都會問的問題:「媒體和失智症十大警訊上不是有說,如果找不到路,可能是失智症。」
「是的!失智症十大警訊的確有一個警訊是找不到路,你也很擔心你的母親。可是,有幾點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妳的母親是有天天住那家飯店嗎?」我問。
「哪有,你知道我家不是住在高雄,是住在台北的。」她慎重的澄清...
(圖片來源:pixabay)
「這樣就對了,你怎麼能期望她住進去第一天就可以記得你們房間的廁所門是哪一個,再加上半夜剛睡醒,也有可能恍神。」我跟她解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兒搬到新加坡以後,我擔心她孤身一人在陌生地方會孤單寂寞覺得冷,所以暗自決定以後每兩個月就飛去串串門子。 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 去的那天,她說:「馬麻我今天同事聚餐,你來時如果我不在家你等一下呦!」 除了時不時的實體工作會議及聚餐外,她們還有不定期的工作小旅行。 平常在家工作時間以外,每星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母親和她年幼的孩子從家中逃亡的故事。母子倆漫無目的地過著不確定的生活,在這段逃亡之旅中,孩子感受到了母親的沉默和未知的未來,充滿著對金錢和家庭的不安以及對逃亡生活的困惑和不安。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有一位善知識說,人間最長的路是「想」。一直想,想到中年過了、老年來了,人生的終點也到了,仍然沒有想出一條路。想做一件事,把握時間起而行,光想沒有執行,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 有一個嫁到南部的女人,在每日一次與媽媽的電話中,感覺媽媽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女人帶媽媽就醫,醫生診斷媽媽得到躁鬱症,女人當下
Thumbnail
視角系列文章書寫生活小故事,並在文末分享實用醫學知識。 本文紀錄偶遇的迷路失智症阿嬤,作者試圖幫助阿嬤找回剛才的記憶、同時反射性地詢問問題,以了解阿嬤失智狀況,卻發現所知的一切難以及時幫助阿嬤回家,最後麻煩警察協助。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最近很忙碌,今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有時真期望時間能倒轉。 昨天忙到非常晚才下診,看到未接來電也太晚打過去沒人接,今天回電從台北到台東照顧阿嬤的姑姑才有些慌張的告訴我阿嬤失智了,我很理智的回應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但在把電話那頭拿給阿嬤時,阿嬤連一句話、叫我名字都說不出口...
Thumbnail
我的人生經歷第一位失智親人是我的外婆,對外婆的印象還有些不夠深入,我只記得有時外婆不記得我是誰,而當還是小學生的我聽到外婆對我講著日文時,阿姨臉上一臉錯愕的拉著我到旁邊去時,我並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外婆以為我是日本人,而她總要回去一個她口中的「家」。   這幾天我因爲處理一些事務而回到了故鄉,順道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兒搬到新加坡以後,我擔心她孤身一人在陌生地方會孤單寂寞覺得冷,所以暗自決定以後每兩個月就飛去串串門子。 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 去的那天,她說:「馬麻我今天同事聚餐,你來時如果我不在家你等一下呦!」 除了時不時的實體工作會議及聚餐外,她們還有不定期的工作小旅行。 平常在家工作時間以外,每星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母親和她年幼的孩子從家中逃亡的故事。母子倆漫無目的地過著不確定的生活,在這段逃亡之旅中,孩子感受到了母親的沉默和未知的未來,充滿著對金錢和家庭的不安以及對逃亡生活的困惑和不安。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有一位善知識說,人間最長的路是「想」。一直想,想到中年過了、老年來了,人生的終點也到了,仍然沒有想出一條路。想做一件事,把握時間起而行,光想沒有執行,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 有一個嫁到南部的女人,在每日一次與媽媽的電話中,感覺媽媽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女人帶媽媽就醫,醫生診斷媽媽得到躁鬱症,女人當下
Thumbnail
視角系列文章書寫生活小故事,並在文末分享實用醫學知識。 本文紀錄偶遇的迷路失智症阿嬤,作者試圖幫助阿嬤找回剛才的記憶、同時反射性地詢問問題,以了解阿嬤失智狀況,卻發現所知的一切難以及時幫助阿嬤回家,最後麻煩警察協助。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最近很忙碌,今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有時真期望時間能倒轉。 昨天忙到非常晚才下診,看到未接來電也太晚打過去沒人接,今天回電從台北到台東照顧阿嬤的姑姑才有些慌張的告訴我阿嬤失智了,我很理智的回應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但在把電話那頭拿給阿嬤時,阿嬤連一句話、叫我名字都說不出口...
Thumbnail
我的人生經歷第一位失智親人是我的外婆,對外婆的印象還有些不夠深入,我只記得有時外婆不記得我是誰,而當還是小學生的我聽到外婆對我講著日文時,阿姨臉上一臉錯愕的拉著我到旁邊去時,我並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外婆以為我是日本人,而她總要回去一個她口中的「家」。   這幾天我因爲處理一些事務而回到了故鄉,順道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