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112級畢業製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藝術大樓 219 實驗劇場
時間:2022-3-12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劇本太過說教,劇組也沒能說服自己關心與理解死刑犯,自然無法說服觀眾。
受雨果於1829年發表的小說《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所影響,同時深感臺灣冤獄事件頻傳,每每執行死刑通常為了達成不相干的政治功能,編劇陳以文以雨果小說為本,附加臺灣時事、人情、風土,創作同名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2015年由陳以文自編自演,導演張哲龍,於臺北思劇場首演,而後2016年應高雄春天藝術節之邀於正港小劇場二度公演。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共10場戲,其中接見朋友、妻子及母親的3場戲,與最後1場與死刑犯與被害人家屬對談的戲,由陳以文發展創作,其他6場戲皆源自雨果原著小說。雨果原著刻意不說明犯人犯了什麼罪遭判死刑,而陳以文則透過母親責問給了死刑犯判死的理由。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3場接見戲真誠動人、符合民情,質感與氛圍明顯不同於源自雨果原著的6場戲。200年前的法國獄政、死刑執達與當代臺灣法務部矯正署標準程序顯有落差,轉化並不容易,將文人過度堆疊炫技的文藻內化為臺灣死刑犯心境轉折亦非易事。至於最後一場戲,陳以文透過受刑人與被害人家屬的話語傳達編寫《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的初衷,過於急切直白而顯得宣達與說教,其間尷尬與字詞堆疊意料之外地呼應源自雨果原著的6場戲。
若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視為陳以文用以表達廢死或反死刑態度的劇作,未免過度推論。雨果才是廢除死刑的忠實倡議者,而透過劇本增添小說沒有的骨肉觀之,陳以文的確質疑「死刑」的功能與價值,但更多是對死刑犯等待死刑期間遭受心理凌遲投以人道悲憫的目光。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2023年,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112級選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作為畢業製作呈現。由節目單導演的話可見劇組對於死刑存廢的觀點和雨果有極大的出入,而導演林緯筠也表明將迴避這個國人尚無共識的社會議題,希望把焦點放在「說一個即將被槍決的死刑犯的故事」。但是,觀眾為什麼要專程前來聽一個有關死刑犯的故事?導演林緯筠並沒有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全劇10場戲,表演風格割裂為3部分:接見朋友、妻子及母親,顯得人性且自然,老慣犯那場戲則突兀地誇飾躁動,而其他源自雨果原著的幾場戲及最後一場死刑犯與被害人家屬對談,文藝腔尷尬癌上身。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源自雨果原著的幾場戲與最後一場戲,占了《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三分之二以上篇幅。大部分時候,場上演員只是行禮如儀地走位、讀出臺詞,時不時出現一些考據不良的小失誤,如獄警不該在囚室大門關上前,即解開重刑犯的手拷--解下手拷可能會攻擊獄警--標準程序為犯人由大門送餐口伸出手讓獄警上拷後再開門,關上門後犯人再由送餐口伸出手讓獄解手拷。執達官也通常不會關心死刑犯心理狀態,只會宣讀公文書並且依程序詢問是否要陳述意見。
尤其在最後一場戲,被害人家屬說著:「社會治安出了什麼問題?人對人的態度出了什麼問題?基本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貧富懸殊有沒有助長這些問題?這些都因為槍斃你就一塊布把全部問題都遮起來。這個社會、這個政府難道沒有比趕快槍斃你更應該快點去做的事情嗎?」這段話應該充滿怨懟質問,演員從肢體到語氣卻明顯猶豫不決--她並未被角色說服,以至不曾成為角色。我總覺得演員其實更想說:「槍決了,至少有一件事有了答案,再拖下去,又更審,還要凌遲被害人家屬多久?」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又比如老慣犯一角,演員表演風格浮誇張狂,全然不同劇中其他演員,導演林緯筠僅僅放任演員自行詮釋劇本中「鬼魅」二字,分不清導演認為老慣犯是其他也在等待宣達的死刑犯、已受刑死刑犯的殘影,或是主角死前的妄念。
正因這些演員並不認同自己演出的角色,並未針對各個角色的身分職業心理深入理解,而導演林緯筠也並沒有更積極的引導,僅放任各位演員自由發揮,才會呈現如此狀態並出現這些失誤。
全劇僅3場接見戲演來角色入魂,且觸及編劇陳以文想呈現的核心--死刑犯也是一個人。尤其是接見妻子與接見母親兩場戲,顯然演員相對認同這幾場戲的劇情與角色。
不同導演風格各不相同,「無為而治」「船到橋頭自然直」當然也是一種導演風格,但個人還是偏好目標明確、掌控力強、執念強烈的導演風格。
----------
劇作家:陳以文
指導教授:陳尚盈、黃資絜、杜思慧、李怡賡
導演:林緯筠
執行製作:江愷芳
舞台監督:林宸安
舞台設計:黎瑋琳
燈光設計:馮禮潔
服裝設計:吳辰軒
髮妝設計:劉邦彥
平面設計:蘇宇柔
影像設計:謝凱全
音樂設計:張証勝
公關:張昕瑜
宣傳:陳弈胥
文案:李卓穎
票務:蕭如晴
總務:洪啟睿
演員:吳辰軒、何沛瀅、李昀、李柏融、黃政全、劉邦彥、劉洺呈、鄭祺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4會員
211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stone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推薦度:★★★★你知道「高雄三六屠殺」事件嗎?
推薦度:★★★★★短小精悍,妙不可言。
推薦度:★★☆眾多既對比又呼應的元素,看似備料豐盛,可惜炒好盛盤上桌的菜,只讓人覺得把食材殺死第二次。
推薦度:★★★★☆什麼是假?什麼是真?記憶與報導,經過層層檢選與編輯,還算不算真實?或許只有忘記才是純粹的真實。
推薦度:★★★☆適合閱讀的劇本未必適合演出,討好評審的劇本未必討好觀眾。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推薦度:★★★★你知道「高雄三六屠殺」事件嗎?
推薦度:★★★★★短小精悍,妙不可言。
推薦度:★★☆眾多既對比又呼應的元素,看似備料豐盛,可惜炒好盛盤上桌的菜,只讓人覺得把食材殺死第二次。
推薦度:★★★★☆什麼是假?什麼是真?記憶與報導,經過層層檢選與編輯,還算不算真實?或許只有忘記才是純粹的真實。
推薦度:★★★☆適合閱讀的劇本未必適合演出,討好評審的劇本未必討好觀眾。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透過分析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死刑議題的多面向,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審判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辯護,及情境對罪犯行為的影響。儘管對死刑存廢存在激烈的情感對立,作者希望能引發讀者對制度的反思,並理解背後的社會責任。透過故事的力量,探索感性與理性的交錯,期望促使社會對話與理解。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最近終於有時間把《周處除三害》看完了,原本想說在休假的尾聲好好在家看部電影,沒想到看完突然決定動筆開始寫這篇我擱置許久的主題(突然不能好好休息...)。電影的敘事與鋪陳不太吸引我,或許是因為最近實在太流行這種兄弟風格的電影?唯二吸引我目光的段落大概就是中間陳桂林屠殺「新心靈舍」的信徒,以及最後的行刑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關於死刑犯有沒有必要廢死? 到底台灣要怎麼對待犯下重罪之人? 台灣目前關押在看守有37名死囚聲請釋憲,主張死刑侵害生存權、人性尊嚴、比例原則等憲法原則,要求宣告違憲,歷經多年、多屆大法官討論,今年大法官拍板決定受理,1月25日宣布將於4月23日召開言詞辯論。 死刑有無違憲? 因為今天新聞報導立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透過分析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死刑議題的多面向,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審判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辯護,及情境對罪犯行為的影響。儘管對死刑存廢存在激烈的情感對立,作者希望能引發讀者對制度的反思,並理解背後的社會責任。透過故事的力量,探索感性與理性的交錯,期望促使社會對話與理解。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最近終於有時間把《周處除三害》看完了,原本想說在休假的尾聲好好在家看部電影,沒想到看完突然決定動筆開始寫這篇我擱置許久的主題(突然不能好好休息...)。電影的敘事與鋪陳不太吸引我,或許是因為最近實在太流行這種兄弟風格的電影?唯二吸引我目光的段落大概就是中間陳桂林屠殺「新心靈舍」的信徒,以及最後的行刑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關於死刑犯有沒有必要廢死? 到底台灣要怎麼對待犯下重罪之人? 台灣目前關押在看守有37名死囚聲請釋憲,主張死刑侵害生存權、人性尊嚴、比例原則等憲法原則,要求宣告違憲,歷經多年、多屆大法官討論,今年大法官拍板決定受理,1月25日宣布將於4月23日召開言詞辯論。 死刑有無違憲? 因為今天新聞報導立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