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112級畢業製作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藝術大樓 219 實驗劇場
時間:2022-3-12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劇本太過說教,劇組也沒能說服自己關心與理解死刑犯,自然無法說服觀眾。
受雨果於1829年發表的小說《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所影響,同時深感臺灣冤獄事件頻傳,每每執行死刑通常為了達成不相干的政治功能,編劇陳以文以雨果小說為本,附加臺灣時事、人情、風土,創作同名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2015年由陳以文自編自演,導演張哲龍,於臺北思劇場首演,而後2016年應高雄春天藝術節之邀於正港小劇場二度公演。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共10場戲,其中接見朋友、妻子及母親的3場戲,與最後1場與死刑犯與被害人家屬對談的戲,由陳以文發展創作,其他6場戲皆源自雨果原著小說。雨果原著刻意不說明犯人犯了什麼罪遭判死刑,而陳以文則透過母親責問給了死刑犯判死的理由。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3場接見戲真誠動人、符合民情,質感與氛圍明顯不同於源自雨果原著的6場戲。200年前的法國獄政、死刑執達與當代臺灣法務部矯正署標準程序顯有落差,轉化並不容易,將文人過度堆疊炫技的文藻內化為臺灣死刑犯心境轉折亦非易事。至於最後一場戲,陳以文透過受刑人與被害人家屬的話語傳達編寫《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的初衷,過於急切直白而顯得宣達與說教,其間尷尬與字詞堆疊意料之外地呼應源自雨果原著的6場戲。
若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視為陳以文用以表達廢死或反死刑態度的劇作,未免過度推論。雨果才是廢除死刑的忠實倡議者,而透過劇本增添小說沒有的骨肉觀之,陳以文的確質疑「死刑」的功能與價值,但更多是對死刑犯等待死刑期間遭受心理凌遲投以人道悲憫的目光。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2023年,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112級選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作為畢業製作呈現。由節目單導演的話可見劇組對於死刑存廢的觀點和雨果有極大的出入,而導演林緯筠也表明將迴避這個國人尚無共識的社會議題,希望把焦點放在「說一個即將被槍決的死刑犯的故事」。但是,觀眾為什麼要專程前來聽一個有關死刑犯的故事?導演林緯筠並沒有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全劇10場戲,表演風格割裂為3部分:接見朋友、妻子及母親,顯得人性且自然,老慣犯那場戲則突兀地誇飾躁動,而其他源自雨果原著的幾場戲及最後一場死刑犯與被害人家屬對談,文藝腔尷尬癌上身。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源自雨果原著的幾場戲與最後一場戲,占了《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三分之二以上篇幅。大部分時候,場上演員只是行禮如儀地走位、讀出臺詞,時不時出現一些考據不良的小失誤,如獄警不該在囚室大門關上前,即解開重刑犯的手拷--解下手拷可能會攻擊獄警--標準程序為犯人由大門送餐口伸出手讓獄警上拷後再開門,關上門後犯人再由送餐口伸出手讓獄解手拷。執達官也通常不會關心死刑犯心理狀態,只會宣讀公文書並且依程序詢問是否要陳述意見。
尤其在最後一場戲,被害人家屬說著:「社會治安出了什麼問題?人對人的態度出了什麼問題?基本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貧富懸殊有沒有助長這些問題?這些都因為槍斃你就一塊布把全部問題都遮起來。這個社會、這個政府難道沒有比趕快槍斃你更應該快點去做的事情嗎?」這段話應該充滿怨懟質問,演員從肢體到語氣卻明顯猶豫不決--她並未被角色說服,以至不曾成為角色。我總覺得演員其實更想說:「槍決了,至少有一件事有了答案,再拖下去,又更審,還要凌遲被害人家屬多久?」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eDernierJourduncondamne112)
又比如老慣犯一角,演員表演風格浮誇張狂,全然不同劇中其他演員,導演林緯筠僅僅放任演員自行詮釋劇本中「鬼魅」二字,分不清導演認為老慣犯是其他也在等待宣達的死刑犯、已受刑死刑犯的殘影,或是主角死前的妄念。
正因這些演員並不認同自己演出的角色,並未針對各個角色的身分職業心理深入理解,而導演林緯筠也並沒有更積極的引導,僅放任各位演員自由發揮,才會呈現如此狀態並出現這些失誤。
全劇僅3場接見戲演來角色入魂,且觸及編劇陳以文想呈現的核心--死刑犯也是一個人。尤其是接見妻子與接見母親兩場戲,顯然演員相對認同這幾場戲的劇情與角色。
不同導演風格各不相同,「無為而治」「船到橋頭自然直」當然也是一種導演風格,但個人還是偏好目標明確、掌控力強、執念強烈的導演風格。
----------
劇作家:陳以文
指導教授:陳尚盈、黃資絜、杜思慧、李怡賡
導演:林緯筠
執行製作:江愷芳
舞台監督:林宸安
舞台設計:黎瑋琳
燈光設計:馮禮潔
服裝設計:吳辰軒
髮妝設計:劉邦彥
平面設計:蘇宇柔
影像設計:謝凱全
音樂設計:張証勝
公關:張昕瑜
宣傳:陳弈胥
文案:李卓穎
票務:蕭如晴
總務:洪啟睿
演員:吳辰軒、何沛瀅、李昀、李柏融、黃政全、劉邦彥、劉洺呈、鄭祺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4會員
207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stone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推薦度:★★★★你知道「高雄三六屠殺」事件嗎?
推薦度:★★★★★短小精悍,妙不可言。
推薦度:★★☆眾多既對比又呼應的元素,看似備料豐盛,可惜炒好盛盤上桌的菜,只讓人覺得把食材殺死第二次。
推薦度:★★★★☆什麼是假?什麼是真?記憶與報導,經過層層檢選與編輯,還算不算真實?或許只有忘記才是純粹的真實。
推薦度:★★★☆適合閱讀的劇本未必適合演出,討好評審的劇本未必討好觀眾。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推薦度:★★★★你知道「高雄三六屠殺」事件嗎?
推薦度:★★★★★短小精悍,妙不可言。
推薦度:★★☆眾多既對比又呼應的元素,看似備料豐盛,可惜炒好盛盤上桌的菜,只讓人覺得把食材殺死第二次。
推薦度:★★★★☆什麼是假?什麼是真?記憶與報導,經過層層檢選與編輯,還算不算真實?或許只有忘記才是純粹的真實。
推薦度:★★★☆適合閱讀的劇本未必適合演出,討好評審的劇本未必討好觀眾。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除了主要角色們的心境刻劃讓人難忘,如何尋獲安索犯罪證據,也是閱讀時令人在意的部份。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Thumbnail
奪走三條人命仍逍遙法外的殺手,沉寂多年後為何再度作案、終於落網? 死刑前十二小時的逃獄計畫,是他的瘋狂幻想、或是最後的完美犯罪? 答案只有他生命中的這三個女人知曉── *《消失的另一半》布莉‧貝內特、《在所有母親之間》艾希莉‧歐娟同聲盛讚 *美國指標性書評《出版人週刊》、《書單》、《圖書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講述著死刑犯安索的人生故事,這其中包含了他的犯罪。本書的敘述視角相當特別,當故事鎂光燈聚焦在安索身上時,作者選用第二人稱來描寫安索的舉止與部份想法,完整呈現安索伏法前的時光。作者以慢條斯理的口吻搭配時而低柔、時而尖銳的筆觸,不斷探究安索的本質。
Thumbnail
曾和友人一起去看了這部紀錄片,當天場次觀賞的人非常少,加起來總共才五人,可能是這樣的題材實在不討喜吧。片名讓人聯想到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謝瓊煖飾演的犯人母親,推著推車撕心裂肺地吶喊:「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是淚點低的人,雖然整部紀錄片的氛圍低調且克制,然
Thumbnail
1988年4月7日,當年28歲的邱和順被指控犯下柯洪玉蘭分屍案與陸正勒贖案。儘管在證據不足、刑求事實明確,重要物證消失的情況下,經過了11次的審判,仍然被判死刑。33年過去了,在人權律師與民間團體不斷奔走下,用盡一切司法手段,甚至希望總統特赦,在獄中的邱和順仍然不見天光……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是推理小說,也是很台灣的小說;是不用非得走鄉土路線才叫做「有台灣價值」的小說。 撇除還是有點鄉土味的乩童、宮廟元素,檢警與法醫的辦案過程,不也是台灣土地上的一部份嗎?作者用輕鬆幽默、精煉嫻熟的筆法呈現這些公務人員你來我往的五四三,相當活靈活現,讓人一窺警察的嘴砲日常。
Thumbnail
李家驊導演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講述的是台灣三位死刑犯案例,還在服刑的A,陳昱安和鄭捷。一直以來我並不太常思考死刑議題,近年卻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勢,提供了我更多的想法。​
Thumbnail
每到獎季或是影展因為時間有限,總是會有優秀的作品成為觀影排程的遺珠之憾。在今年入選金馬影展的四部伊朗劇情長片中,撇除已確定上院線的《緝毒風暴》,《全面審判秀》結合了當今席捲世界的直播以及發人深省的死刑議題,《怪奇理髮院》在視覺上展現了類似尚皮耶居內的奇幻手法。相較之下手冊簡介的《消失的死刑犯》在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除了主要角色們的心境刻劃讓人難忘,如何尋獲安索犯罪證據,也是閱讀時令人在意的部份。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Thumbnail
奪走三條人命仍逍遙法外的殺手,沉寂多年後為何再度作案、終於落網? 死刑前十二小時的逃獄計畫,是他的瘋狂幻想、或是最後的完美犯罪? 答案只有他生命中的這三個女人知曉── *《消失的另一半》布莉‧貝內特、《在所有母親之間》艾希莉‧歐娟同聲盛讚 *美國指標性書評《出版人週刊》、《書單》、《圖書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講述著死刑犯安索的人生故事,這其中包含了他的犯罪。本書的敘述視角相當特別,當故事鎂光燈聚焦在安索身上時,作者選用第二人稱來描寫安索的舉止與部份想法,完整呈現安索伏法前的時光。作者以慢條斯理的口吻搭配時而低柔、時而尖銳的筆觸,不斷探究安索的本質。
Thumbnail
曾和友人一起去看了這部紀錄片,當天場次觀賞的人非常少,加起來總共才五人,可能是這樣的題材實在不討喜吧。片名讓人聯想到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謝瓊煖飾演的犯人母親,推著推車撕心裂肺地吶喊:「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是淚點低的人,雖然整部紀錄片的氛圍低調且克制,然
Thumbnail
1988年4月7日,當年28歲的邱和順被指控犯下柯洪玉蘭分屍案與陸正勒贖案。儘管在證據不足、刑求事實明確,重要物證消失的情況下,經過了11次的審判,仍然被判死刑。33年過去了,在人權律師與民間團體不斷奔走下,用盡一切司法手段,甚至希望總統特赦,在獄中的邱和順仍然不見天光……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是推理小說,也是很台灣的小說;是不用非得走鄉土路線才叫做「有台灣價值」的小說。 撇除還是有點鄉土味的乩童、宮廟元素,檢警與法醫的辦案過程,不也是台灣土地上的一部份嗎?作者用輕鬆幽默、精煉嫻熟的筆法呈現這些公務人員你來我往的五四三,相當活靈活現,讓人一窺警察的嘴砲日常。
Thumbnail
李家驊導演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講述的是台灣三位死刑犯案例,還在服刑的A,陳昱安和鄭捷。一直以來我並不太常思考死刑議題,近年卻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勢,提供了我更多的想法。​
Thumbnail
每到獎季或是影展因為時間有限,總是會有優秀的作品成為觀影排程的遺珠之憾。在今年入選金馬影展的四部伊朗劇情長片中,撇除已確定上院線的《緝毒風暴》,《全面審判秀》結合了當今席捲世界的直播以及發人深省的死刑議題,《怪奇理髮院》在視覺上展現了類似尚皮耶居內的奇幻手法。相較之下手冊簡介的《消失的死刑犯》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