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

含有「死刑存廢」共 2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餘燼》還真的燒起來了。 看完《餘燼》之後,第一個念頭是「弄巧成拙」,難怪會燒起來。 電影想要用時間來回交錯;位置轉換;凝視與權力變動等等手法,以「有人死了」作為骨幹,架構在國家體制運作下,受害者加害者的動機和理由都有其複雜性的敘事結構。
0/5餘燼
死刑存廢問題引發廣泛的法律與倫理討論。支持者認為死刑是維持社會安全與正義的手段,而反對者則質疑其違反基本人權並存在誤判的風險。本文探討瑞典記者Carina Bergfeldt所著的《死前七天》,從不同案例理解死刑對社會的影響,以此引導讀者反思死刑存廢的複雜性
Thumbnail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5小丑:雙重瘋狂
由於長年的關押,造成他精神受創,經常都是一路支持他的姐姐秀子代為出庭,目前兩人在故鄉浜松一起生活,並共同經營部落格,秀子也經常出席人權組織的活動,聲援冤案。 長達半世紀的袴田事件,如今再度因為審判結果即將出爐而浮上新聞版面,日本的死刑存廢議題也因此被炒熱
Thumbnail
For the death penalty to deter potential murderers, they must be able to rationally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and fear death.
Thumbnail
殺人的原因,和死刑存廢無關,主要還是對人命不夠尊重。今天不管死刑存廢,你我都不會去殺害無辜的人,因為我們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與選擇,不應該勉強別人、或是把別人當成達成自已目標的工具或手段。因此,不管是要防止熟人殺人、隨機殺人,最根本、最重重要的一件事,還是是能尊重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耶穌治癒癱瘓者的故事,凸顯信仰的力量以及旁觀者與陪伴者的角色。癱瘓者不僅得到罪的赦免,更獲得了身心的治癒,提醒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理解與包容那些曾經犯錯的人。透過耶穌的愛,我們可以參與到治癒的過程,成為他人的陪伴者,給予他們新的希望與勇氣。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