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是否買房?
在台灣普遍都會認為買房是一個很聰明的決定。
因為有許多案例都告訴你,在台灣不少人靠買房致富。
再加上近年全台房價的瘋狂飆升,讓你隱約覺得如果現在不買,以後是不是會更買不起?
就算是沒什麼錢的年輕人,很多人也會告訴你:「懶趴捏緊房貸背起來就對了!」
當你存到一筆錢,像是存到 3、400萬的時候,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跟你說買房就對了,連我們的虛榮心也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尤其加上過去幾年全台房價的瘋狂飆升,讓你隱約會覺得如果現在不買,以後是不是更買不起?
「有土斯有財」是華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買房價值觀,是成家立業的一種象徵,很多長輩都認為土地、房子是種只升不貶的資產,所以通常會趕快叫你房子愈早買愈好,從小我們就不斷被灌輸這樣的觀念,所以感性上總是會一股很想給他買下去的衝動。
- 但是就台灣當下的環境來說,買房真的是個正確的財務決策嗎?
- 現在買房有什麼優缺點?
- 租房買股和買房自住誰的資產累積會更快?
- 房子什麼時候再買會更好呢?
-----------------------
房地產的年化報酬
如果在2012年第三季在台灣買一棟2000萬的住房,到2022年第三季會變到3200萬(根據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近十年的漲幅)。
這報酬看起來相當不錯。
但年化報酬率僅僅只有4.81%。
而且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任何房屋的各項成本、也沒考慮通貨膨脹。
相比之下,同期間台股大盤加權報酬指數的年化報酬是11%。0050則是12.4% (2012Q3-2022Q3)。
所以在台灣投資房地產的報酬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這麼好。
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忽略一項事實,就是持有房地產一路上是需要付出各種成本的,這些成本你很難從房價中看出,但它又確確實實地存在。像是買房要繳的稅、折舊維護成本、管理費、保險費、房貸利息、一大堆有的沒的費用…,如果通通都考慮進去的話,這4.81%的年化報酬將大幅降低到只能勉強勝過通膨。
你可能會想說:「清流君,你不要在這邊胡說八道喔!你根本就不懂!房地產是拿來借錢的印鈔機,貸款八成就是五倍槓桿,就算只有5%報酬,在台灣買房也是穩贏股市的,投資股票根本就不可能用這麼低的利率借到這麼多錢,買房就算遇到大跌還不用怕追繳斷頭。」
我知道,對某些人來說,買房成了一種不敗信仰,所以為了打破這個迷思,接下來我們就要來進行最精密最嚴謹的計算。
看看五倍槓桿買房跟租房買股,誰的資產累積更快?
我保證會給各位一個最正確最客觀的答案,絕不講什麼模稜兩可、兩個都可以之類的幹話,讓各位只花一秒的時間,就一秒、一秒,就能判斷出自己到底該不該把錢投入房市。
-----------------------
買房的各種成本
首先我們先了解成本上的差異,最後才會帶大家來看實測的結果。
假設現在我們想買一棟2000萬的房子,貸款八成,頭期款是400萬,考慮到買房的一些前置費用,像是仲介費、裝修裝潢、代書、稅費等等…,假設這些費用是房價的10%,也就是200萬。房貸1600萬的部分採30年本息均攤,目前五大行庫房貸利率大概是2%,算下來每月要繳的房貸大概是5萬9千。
現在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房子我們不買了、改用租的然後再把這一大筆存到的錢投入到股市。
所以我們要比較的是:租房買股和買房自住,這兩種情況的淨資產累積情形。
租房的成本就是每個月要繳的租金,這不需要多說。
但是各位有沒有想過,買房他奶奶的也是需要付租金的,也就是持有房地產的各種成本。
主要分成四種:
1.負債的利息成本
就買2000萬的房子來說,貸款8成,一共有1600萬是跟銀行借的,每年都必須繳2%的利息,就本息均攤來說,第一個月的應付利息金額是26,667元,之後隨著本金的償還,這個數字會慢慢遞減。
2.房屋折舊和維護成本(有分物理、功能、經濟性折舊)
這邊使用50年的年限、土房比7:3、每年折舊率2%、平均攤銷,折舊成本每年會是初始房價的0.6%。我覺得這已經是非常低估了,因為買房的人通常會有投資的幻覺。
(買房的人通常會把自己的房屋視為一項投資,花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在房屋維護上,希望在將來能用更佳的價格賣出,以求更高的回報。)
3.每年要繳的稅負成本(地價稅、房屋稅)和管理費
這項成本每個人差異很大,這邊假設是當初買房價格的0.4%、然後每年隨通膨進行調整。地震火災險是每年4,000元、隨通膨調整。
4.資金的機會成本
這是最多人會忽略的地方,也是買房最恐怖的成本所在。
這是實實在在必定會發生的經濟成本,像是2000萬買房一開始的自備款2成加上10%的購置成本,一共是600萬,這些資金當你選擇買房、把錢投入到房地產市場時,本來是可以選擇租房然後再把錢投入到股市的,正是這種選擇上的差異造就了機會成本。
(基本上有國中畢業的人都知道做決策時要考慮機會成本。)
那這個成本有多重呢?
根據全台三大房價指數,過去20年房價平均每年漲幅約4.5-6%左右。
證交所公佈的加權大盤報酬指數過去20年為9.8%。
0050過去19.5年平均年化報酬率約9.2%。
另外根據今年最新公布的《瑞信全球投資報酬年鑑》在過去123年裡,全球股市的實質年化報酬大約是5%,住宅房地產大約是1%。
所以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單看台灣,差不多都是相差4%,這4%正是房市和股市的資金機會成本。
-----------------------
台灣未來的房價漲跌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邊一定會想說:「欸!不對,買房的報酬不可能這麼低,我看中的地區肯定每年都會飆漲10%以上,屌打股市,你這個報酬只適用在一些落後地區,我買的地方不可能。」
你要想想,不管是什麼資產類別,無論房市還是股市,市場都會根據當時任何可用的資訊來進行定價。如果你知道跟你買房子的人他在一年後可以轉手賣2400萬,那你就不會在現在用2000萬的價格賣出,如果你真的知道這項訊息,你絕對不會只賣2000萬。所以我們不能假設台灣過去某些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的報酬,在將來還會這樣永遠高漲下去,這不是正確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是對的決策方式。
相反的,我們可以看市場對這些資產隨時間長期定出的風險溢酬,來當作未來的估計。
這5%的股市實質年化報酬是有包含中國、蘇聯股市跌到歸零,也包含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當然看後照鏡開車我也可以只挑美國股市,那報酬會高出很多,但這樣就明顯失去比較意義了。
因為過去台灣某些地區房價的飆漲,讓很多人都產生了這樣的錯覺,覺得過去的漲幅在將來會一直延續下去。
在台灣的許多城市,最近的歷史表明價格上漲的幅度更大,但這並沒有告訴我們關於未來的任何訊息。如果真的有告訴我們什麼的話,就是我們可以預期未來房地產的報酬會比過去更低。
實證結果顯示,高房價租金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將來的低報酬,就跟股市一樣,房市也有均值回歸的現象。
目前台灣的房價租金比遠超歷史平均。
高房價租金比都是怎麼下降的?
通常都是通過房價下跌,而非租金上漲來解決的,許多國家都有這種現象。
還有阿!千萬不要跟我說,哪邊哪邊房價翻好幾十倍、靠買房致富的故事,這就像我告訴你:欸~特斯拉、亞馬遜過去漲了好幾百倍,所以叫你趕快去買個股,這是一樣的道理。
期待靠買房發大財,像是台灣過去幾年的情況,但結果在將來也是可以完全反過來,把財務決策寄託在未來房價還會像過去那樣不切實際的飆漲,老實說非常低能。
所以我們股市和房市的長期預期年化報酬分別抓4%跟8%。
-----------------------
租房還是買房?租金VS房貸
好,買房的成本我們通通都確定了。
那租金的部分呢?
我們就大放水,假設每月66,667元。
過去10年的租金成長率大約是1%,我們就用1%。
所以決定要不要買房,要看的是:
租金 vs 買房的各種成本(負債成本+稅負成本+折舊成本+資金的機會成本)。
不要再白癡到拿每月租金和房貸來比較了。
直覺上,我們往往會認為租房子就像是把錢丟到水溝一樣、在浪費錢。
我相信你一定聽過這種說法:
「租房子就是在幫房東繳房貸。」
「如果每月租金超過要繳的房貸時就要趕快買房了。」
以上這些都是不經大腦思考說出來的屁話,通通都是錯的!
這話表面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完全沒有考慮買房的許多隱性成本,才會得出這些無腦結論。
選擇租房把錢投入到股市,付出的成本就是每月的租金。
但是各位沒想過的是,買房其實也是要付租金的!
就以剛剛買2000萬房子的例子來說,房貸1600萬的部分採30年本息均攤,年利率2%,這樣每個月要繳的房貸大概是5萬9千元。
我們假設每月要繳的租金66,667元>房貸59,139元。
這時候不租房改買房真的會比較划算?不對!
這樣比其實大錯特錯!(滿多房仲會這樣比的)
因為每月繳的房貸有同時包含本金和利息,每月繳的這些錢是有包含本金的,這些本金在買房的當下,就已經使用五倍槓桿提前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投資了。
這麼說,每月繳的房貸裡面有一部分是有保留價值的,但是租房子每月繳的租金沒有保留價值、是不可回收的成本。
你不能把有保留價值的成本跟沒有保留價值的成本相比,這是毫無意義的比較,是屬於邏輯上有缺陷的思考方式。
正確的比較方式要用不買房選擇買股要付的租金,跟買房也要付的租金比較才對,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四項買房成本。
-----------------------
是否買房這樣想才對
所以說要不要買房真正要比的是:
租金 vs 買房的負債成本+稅負成本+管理費+折舊成本+資金的機會成本
如果左邊<右邊,理性上該繼續租房然後不斷把錢投入到股市中。
如果左邊>右邊,理性上就該立刻買房。
的確,付租金你什麼都拿不回來.但是也別忘了租房背後能帶來的好處,可以省去買房的各種成本(這些你也都拿不回來)。
特別是股市和房市之間的資金機會成本,這個成本是所有成本中最重的,在買房房貸繳清時,是吃機會成本最重的時候,所以「房貸繳清就無事一身輕」是種錯誤的說法。
-----------------------
實測結果:買房VS買股
最後,我們回到一開始的例子,買2000萬的房子跟租每月6萬6的房子,哪個比較划算?
下圖考慮各項成本詳細計算後的結果:
圖中顯示了兩種情況跑出來的淨資產累積隨時間變化的情形。
買股租房一開始投資600萬然後每年不斷再投入,30年後資產破6千萬。40年後資產破億,老實說在信心方面,是更另人期待的。
但是買房卻很難保證,因為只買一兩棟房子會承擔非常大的非系統性風險,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突然要搬家或要把房子賣掉,這個風險就會體現出來。
不像投資股票,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
非系統性風險分散掉,讓長期投資的結果有很穩的確定性。
我們都知道投資股票,可以分散非系統性風險,只承擔市場風險,取得市場長期向上的長期報酬,可是買房沒這回事。房地產的非系統風險,像是單一地段 、地區產業、房型等等 …,只買一兩棟房子根本無法分散,除非你資金大到能在台灣主要地區的房地產都買一些。所以在我看來,和全球多元化的股票投資組合相比,買房的風險要大得多,但風險略有不同。這種短期價格的風險,再搭配用非常大的槓桿投入大筆資金在房地產上,對時間維度較短或不確定的人來說,買房可說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
租房買股(租到4%租金投報率的房子)
那各位觀眾可能會好奇,這個測試要怎麼應用到自身的情況呢?
為什麼我租金要設66,667元,因為每年正好是房價的4%。
基本上不管你想買的房價是多少,只要參數設定不變,結果都會相同。
租房買股只要租到房價4%以下的租金就是贏的。
在台灣目前高房價租金比的情況下,我相信,這很簡單就能做到!
假設你想要買1500萬的房子,1500萬*4%/12=5萬,選擇租房買股只要每月租金小於5萬相較買房都是賺的。
如果是買2000萬的房子呢?一樣2000萬*4%/12,租房買股每月租金小於66,667元相較買房都是贏的。
租房買股(租到2%租金投報率的房子)
當然,如果你能用每月33,333元的租金,租到2000萬的房子呢?
也就是房東願意以租金報酬率2%的投報率把房子租給你住。
然後你再把錢投入到股市,那麼你就是穩賺不賠!(如上圖所示)
藍色的租房淨資產線恆在買房淨資產橘色線上方,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是落後的。
因為「33,333元*12/4%=1000萬」。
這麼做變相就是等於用1000萬的價格爽住這間2000萬的房子。
用一半的價格使用原本要兩倍價格的房子,不香嗎?
換句話說,在考慮機會成本後,房東血虧、租房買股賺翻。
租房買股(租到1%租金投報率的房子)
最後,如果你真的非常客家、最省的那種,有辦法在房東租金報酬率1%的情況下租到房子(2000萬的房價就是用16,667元的每月租金租到),然後再把錢投入到股市,在長期複利的加持下,你的淨資產累積、未來身價會成長得非常迅速。
所以別在傻傻地相信,買房是用五倍槓桿、長期一定贏的屁話了,經過測試,租房買股只要每年租金控制在房價的4%以下,照樣輕鬆輾壓五倍槓桿的房蟲,不靠房地產你也能慢慢致富。
-----------------------
五倍槓桿買房出租的真實報酬
我之前還看過一種很奇葩的算法,買房的年化報酬率算出來可以快到20%甚至超過。
(好像是這麼算的:房價增值率 + 利差×槓桿倍數 + 租金投報率)
我不知道這是哪個白癡想出來的,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我們就以剛剛2000萬買房的例子來說,一開始資金流出600萬,加上每月收租6萬6,考慮各項費用但不算機會成本,30年後房子賣掉可以賣6000多萬。
這樣年化報酬率也才7.73%。而且想要賺到這個7.73%,你30年每個月都必須收到66,667元的租金,然後每年都要成長,不能有任何一個月收不到租金或是租金變少。
如果每個月收的租金下降到33,333元,年化報酬就只剩下5.24%。
並且以上計算都沒有考慮到當房東要花費的時間跟精力,畢竟你買的ETF不會半夜睡到一半打給你說冷氣壞了,或遇到一些趕都趕不走的壞房客,心很累。
-----------------------
結論
總體來說,在台灣買房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別是還沒到一定資產規模之前,買房可以說是一個很爛的財務決策、不只嚴重拖垮自己長期淨資產累積的速度,還會讓財富成長大打折扣。
在台灣很多人都抱怨房價太貴、買不起,各種怪政府、覺得這個世代沒有居住正義,我們不如正面思考一下,上天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一扇窗,與其辛苦強迫自己買房、把現金流弄得很卡,不如好好搞懂
指數化投資,長期堅持、不斷投入,這樣總資產累積反而更快、現金流也更充裕,在未來也更有自由選擇生活型態的權力。
但不得不說,買房的最大優勢,就是會很有投資紀律,因為你必須捏緊懶趴,再怎麼樣都要擠出錢繳房貸,這變相就是一直留在市場、長期持有不賣出,這會比每月定期把錢投入股市、不短進短出容易非常多。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很多人是靠買房變有錢的一大原因。
從長遠來看,這種紀律確實會帶來回報,但這種心理上的優勢並不足以讓房地產投資成為一個有多好的投資,投資人也可以租房並且紀律地把錢投入到股市慢慢致富。
所以千萬要記得!紀律是成功投資不可或缺的一環!
-----------------------
最後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覺得:「買房會比較安心、比較幸福快樂。」
其實不一定!
根據
《快樂錢》,書中指出收入跟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弱,但是負債跟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非常強烈,更多的負債往往意味著更多的不快樂。作者表示:「我們欠別人的會比我們賺的更能預測我們幸福。」擁有更多債務的家庭幸福感就愈低,同時夫妻之間的衝突也愈多。
人們總是會在環境上「享樂適應」,我們總是會高估買房帶來的幸福快樂程度,一旦我們住進去、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條件,而不是當初那個願望,買房對我們日常幸福感的增加也隨之被抵銷了。
人類是很不會預測自己未來幸福的動物,特別是買房這種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務決策之一,還請務必三思、多方考量!
-----------------------
變數講解
未來的現實情況有些地方可能會和假設有所不同,像是資產報酬的報酬率、通貨膨脹率、貸款利率等等...,這些是我們不太能控制的變數,這可能會導致實際發生的結果和我們實測出來的會有巨大的差異,買房的資產累積可能會更加悽慘。
升息風險:
因為實測假設每年房貸利率皆為固定2%,若將來央行持續升息,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將變得更差。
買房機會成本的加重:
貸款成數:實測我們假設可以貸款八成,若貸不到那麼多成,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將變得更差。
貸款年數:實測我們假設可以貸款30年,若貸不到那麼多年,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將變得更差。
股市報酬率:實測我們假設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為8%,若你投資組合的報酬率有辦法更高,那麼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將變得更差。
房市報酬率:實測我們假設房市的年化報酬率為4%,若將來台灣房市報酬沒辦法像過去那樣高漲、甚至還長期低落的話,那麼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將變得更差。
相反的,有一些變數是我們可以控制也絕對要去控制的,像是盡可能降低投資成本,只要有辦法每年降個1%,長期複利下兩者的差異會有天壤之別的差距。
再來是想辦法提高個人的風險承受度,盡可能忍受波動、承擔激進一點的投資組合,並保持嚴謹的紀律,這樣將來的終身財富會有非常大的機率可以超過買房的淨資產累積。
那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很害怕股市風險、是比較保守的投資人呢?
那麼你租房買股和買房自住的損益兩平點可能就需要降到3%比較穩妥,而不是像前面實測出的4%。
實際上,買房最大的隱性成本,就是投資股市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我們再做任何決策都需要考慮的點,所以只要房地產和股市兩者預期報酬上的差異縮小,那麼機會成本就會下降,相反的就會隨之擴大,如果你買房的成本很重,各種持有房地產的費用的上升,都會擴大資金的機會成本,讓買房自住的資產累積變得更差。
-----------------------
本人影片親自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