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時報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認真探究為什麽獨獨對出版深感興趣,我也說不出個完整的答案了。每當與人聊到出版,看著那張聽著卻也逐漸消退的好奇表情,總有幾分不好意思,那樣的自得其樂私密地猶如自憐自愛。到底來說還是個外行人,盤點真正最靠近出版的工作,也都是末端與開端,實際怎麼「編輯」一本書,我肯定是沒個概念。
《出版島讀》濃縮台灣出版史,細數的往日細節,讓伏於桌前不分晝夜的編輯往事變成江湖奇文。一八二〇年台南「松雲軒刻印坊」為出版一事埋入種子,隨其基督信仰飄洋而來的活字印刷機,日方帶來殖民經歷重新建構新的語言及思想,本土精神突破土層,漸漸開展枝葉。爾後,迎來狹持報業滲入民眾思想再次改造的政治勢力介入,「五小」為人文出版業開闢鴻圖,扶植更貼近民眾所感的新作家、新故事。進入冷戰,禁忌鎖鏈在時代更迭敲出裂縫,黨外運動開辦雜誌,特定被刻意隱蔽主題澆入活水,閱讀與評論迫不及待自成體系,出版評標逐漸與市場接縫,受排行榜起舞。「六一二大限」讓著作權概念落地生根,「翻印必究」化為口號,處處可見。兩千年後我們迎來網路世界蓬勃開展,出版的載體進入更多種可能型態,「解構」竄入出版體系,各種獨立出版單位精準鎖定個自受眾,使書本除傳達思考,亦從追求設計感的裝幀表達更多資訊。這一連串變遷最終毫不悲觀地告訴我們,讀者都在。
說到底,這是一門生意。爬梳出版與書店間的關係,王梅香這篇〈開拓「現代」的版圖:戰後台灣人文書籍出版與美國角色〉從將西方思潮引入的文星書店介紹起,後來接承的水牛、志文出版社(如果有在逛舊書攤或二手書店的人應該知道)建立在往後成為出版社招牌的「新潮文庫」,以及前者「水牛文庫」讓存在主義在台灣拓印自己的形狀,何以激勵學子在模仿中建構自己的品鑑能力。
曲辰以本名金儒農發表對類型文學在台灣如何開展自己的市場觀察,也讓我很有收穫。雅俗間產生抗力的緊張關係,在資本邏輯攪動後不可避免往市場靠攏,希代(高寶的主公司)從原本主打羅曼小說後來開始招攬國內新科作家出版比賽的得獎作品,當時成員竟有張曼娟、吳淡如,讓質量精巧作品蔚為風潮。不僅如此,武俠在政治趨於穩固受到妥適的發展與解禁,推理類在隨之而來的翻譯文學於台灣遍地開花,遂而誕生相關雜誌,孕育台灣己身推理故事。
這整個產業不管從哪方面解剖,就像諸多板塊相互碰撞,推擠浮出水面的新地,曾經為其開路的版圖在擠壓下未曾消失,反倒成為後起之秀穩固的基礎。無論如何,最後總得順應時代演變誕生應對產物。趙慶華一篇〈從個人到集團:他們如何用書本改變視界〉概述出版單位如何善用資源透過整合,削身,退場,佔據於出版場域中,奪得最後我們所見的位置。民間力量讓閱讀一事不再受特定精英份子獨享,出版體裁更多貼近社會,選擇變多,閱讀生態因而活絡。出生一九九〇年代的我,也是從此文才知道在欽嘆時報、聯經的高產量之前,遠景、遠流、桂冠、晨星才是耕耘已久真前輩。進入研究所,又是另一個發掘的契機,需要去找一些市面上已買不到的文本,於二手書店探索時,看到架上另一個時代的遠流出版一改我對遠流的印象。原來,曾在書店工作,面對遠流新書,使我覺得就是個銷量普通,但出版量維持一定產量的出版社爾爾,實則想不到過去的遠流在學術出版著實交出惹眼成績。桂冠出版社所一系列「當代思潮」如今也成絕響,實在可惜。
藉由這次機會,閱讀過出版社的經營歷史,才能真正曉得目前檯面上出版能量依然充沛的出版社也是經歷過誰的繼承,吸收了誰家的出版客群,才能走到現在這個局勢。以世俗的觀點來看,那不過就是企業彼此競爭的過程,但對於對某些出版社有品牌信仰的讀者來說,又是另一種意想不到認識這些品牌們的絕佳時機。
黃崇凱在〈文學書系的誕生與衰落〉提到:「around那幾年,我一本一本收集之餘,還在跟幾個朋友到處參加文學獎比賽的階段。我們聊到日後如果出書,想在哪一家?答案不外乎那時對新人最友善的寶瓶、老牌的聯合文學、九歌或新創的印刻,也有人說想放在大塊to書系,大概不乏有人的終極目標是有招一日能進入『當代小說家』。(213)」那個年代遊戲規則自然與我這個時代有些出入,曾經友善的寶瓶如今也因稿量太多不再收素人投稿,而是編輯主動挖掘。印刻蛻變為純文學一哥,早已不是什麼沒有名氣的新人作家膽敢挑戰對象。選擇看似變少,新的出版社也同樣陸續成立角逐場域中的一角,到頭來,作品的產出仍被期待。
不管是寫作的,出版成書的,閱讀的,煞有其事研究的,都在無間斷地共享這片知識地圖,輸出,灌溉。我們在繼承,也在開創。大概就是在這給與收的交互作用下,停留在思考逐漸成形的那點什麼,讓我覺得出版始終都是一件很酷的事。
avatar-img
79會員
16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島讀臺灣》開拓我對書店存在可能性的理解,理順因外行人看熱鬧自以為專家過度簡化的斷裂討論,因時不時浮上檯面的超低折扣擠壓實體書店生存可能問題,所造成之我對獨立書店偏執的認知,十足成功吸引我想動身前往參觀的慾望。以一本介紹全台特色書店導覽冊去認識《島讀臺灣》,是我認為再適合不過它的註解。
從女孩成為女人;從初始年老的他,到愛上年輕的他。這是她的故事,安分地、順從地、力挽狂瀾地,在沒有她表演位子的舞台上,卻在內斂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得精彩。 《綠島》是一部我自認很特別,也非常易讀的文學作品。
新一個年度的開始,我從談論愛的這本《關於愛的一切》再進一步整理愛對我來說,還有哪些論述可以補足,或是提供我思考的新方式。
難道人們在面對一樁憾事時,非得因其身份認同而決定其立場嗎?在掀起往昔那層面紗時,因「受害者階級之分」思維而評述任一條生命是非常危險的事,但我們往往受制仇恨、迷失、哀傷等情感落入等第視閾將人劃分你與我。
不久前,我才剛譏笑從友人那輾轉聽來,另個友人想要嘗試開放式關係卻失敗的故事。我在心裡暗暗想,這告訴我,那些一對一以外的關係倘若真要實踐,會遇到的挫折肯定是比書裡教的還要來得多且不可預測。好險好險,我的愛還是珍貴,好險好險,我會窮盡一生就只跟愛人對分這份愛意,別無他者。
重新拾回小說,閱讀過程產生很多新的感受,那不僅僅是故事本身,也包含一個書寫者的視角,被更新了以前從未想過可以這麼寫的方式、技法。這股思考念頭是在跟友人在討論創作之於我,還有多少可能?天才這個名稱何其重,乘載不合比例的景仰與好奇目光,只不過是在追求齊頭式平等的世界裡,有人天生就不符規則成為致勝者。
《島讀臺灣》開拓我對書店存在可能性的理解,理順因外行人看熱鬧自以為專家過度簡化的斷裂討論,因時不時浮上檯面的超低折扣擠壓實體書店生存可能問題,所造成之我對獨立書店偏執的認知,十足成功吸引我想動身前往參觀的慾望。以一本介紹全台特色書店導覽冊去認識《島讀臺灣》,是我認為再適合不過它的註解。
從女孩成為女人;從初始年老的他,到愛上年輕的他。這是她的故事,安分地、順從地、力挽狂瀾地,在沒有她表演位子的舞台上,卻在內斂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得精彩。 《綠島》是一部我自認很特別,也非常易讀的文學作品。
新一個年度的開始,我從談論愛的這本《關於愛的一切》再進一步整理愛對我來說,還有哪些論述可以補足,或是提供我思考的新方式。
難道人們在面對一樁憾事時,非得因其身份認同而決定其立場嗎?在掀起往昔那層面紗時,因「受害者階級之分」思維而評述任一條生命是非常危險的事,但我們往往受制仇恨、迷失、哀傷等情感落入等第視閾將人劃分你與我。
不久前,我才剛譏笑從友人那輾轉聽來,另個友人想要嘗試開放式關係卻失敗的故事。我在心裡暗暗想,這告訴我,那些一對一以外的關係倘若真要實踐,會遇到的挫折肯定是比書裡教的還要來得多且不可預測。好險好險,我的愛還是珍貴,好險好險,我會窮盡一生就只跟愛人對分這份愛意,別無他者。
重新拾回小說,閱讀過程產生很多新的感受,那不僅僅是故事本身,也包含一個書寫者的視角,被更新了以前從未想過可以這麼寫的方式、技法。這股思考念頭是在跟友人在討論創作之於我,還有多少可能?天才這個名稱何其重,乘載不合比例的景仰與好奇目光,只不過是在追求齊頭式平等的世界裡,有人天生就不符規則成為致勝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遺忘書之墓」這個概念非常有意思,用這個構思寫出一系列(雖然後面作品我都還沒看過)相關著作完全勾起了作為讀者的我的興趣。 一間不知道何時何人創辦的藏書空間,存放的書都在等待新的有緣人。這些書被時光妥妥的遺忘,從世人的記憶中被抹除,直至有人將它們帶出「墓地」——這就是《風之影》的起頭。
Thumbnail
起手勢還是得先聲明,我不怎麼讀自傳,大概是因為自傳對我來說,是你必須非常景仰這個人到一個境界,才會想要花時間知道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也因為如此,通常會寫自傳的人都有一段值得歌頌的經歷。 拿到邱永漢的這本小書時,我對他的印象比起從商,更多是在文學的耕耘,多多少少跟以前讀研究所時曾接觸過他的文
Thumbnail
我有一件黑色襯衫式洋裝,被洗壞的關係它有一角褪成了橘色,實在很顯眼。起初,這讓我很困擾,甚至想過拿個別針擋住,但因為太喜歡這件洋裝,久而久之也就擅自無視掉那塊斑點。在讀井上荒野的《在那邊的鬼》我想也是這樣的,故事只從兩名女人為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
Thumbnail
其實讀村上的書有點像開驚喜包,你大概知道裡面會塞些什麼,但就還是會萌發小小的期待想知道這次他又想要帶來怎樣的故事——至少我讀過他幾次的作品都是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上次去高雄開會的時候,跟某家出版社的老闆聊起出版生態。   我們聊起了出版現在狀況,還有出版業的困境等等,也聽說了目前有幾個出版社聯合起來,和文化部共同著手以五億的資本,去推廣圖書館每借出去一本書,該本書的出版社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分潤的事情。   不然圖書館進了一本書,然後之後的出借就
Thumbnail
還記得我在論文謝誌的末句寫下,「無論如何我都感謝自己,親自走過這一遭,沒有什麼是白費的」。人生不管透過任何媒介先行理解事物的概念,那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只是把別人的經驗「借來」看而已,一技之長如此,情感亦然。   在Sally Rooney的處女作《聊天紀錄》,故事梗概周旋在主角法蘭希絲與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文友啊!我的新書終於開始發售啦! 目前是以網路發售方式,金石堂實體店面也即將上架,即日起到8/14日止,有做特價優惠~ 至於電子書…應該會晚上2~3個月🙄實際原理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排版吧? 這次出書是真的趕了些,我最後整理了一些,個人認為有必要先準備的事項。 私商結束
Thumbnail
出版作業的流水線的社畜生涯 迄今,仍有很多文字工作者或攝影師或model想要出版紙本書。 才過十多年,紙本書變成是一種造神的證明。 即使是大家明知紙本出版行情低迷。 大概十年前吧(本稿寫於2024年7月),有一家合作過的出版社總編跟我說:「目前紙本賣得很難,要不老師你先拍這位的
Thumbnail
台北萬華是台灣活版印刷的故鄉~「鉛字印刷」對於現今是帶的孩子們來說是遙遠的、陌生的。日常中接觸到各式各樣印刷品的機會非常高,孩子若有機會認識到印刷術的歷史是將生活經驗作連結,也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為了想讓懿跟五月份參觀臺灣印刷探索館導覽經驗結合,帶他臺中→台北萬華快閃時報本鋪,.....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遺忘書之墓」這個概念非常有意思,用這個構思寫出一系列(雖然後面作品我都還沒看過)相關著作完全勾起了作為讀者的我的興趣。 一間不知道何時何人創辦的藏書空間,存放的書都在等待新的有緣人。這些書被時光妥妥的遺忘,從世人的記憶中被抹除,直至有人將它們帶出「墓地」——這就是《風之影》的起頭。
Thumbnail
起手勢還是得先聲明,我不怎麼讀自傳,大概是因為自傳對我來說,是你必須非常景仰這個人到一個境界,才會想要花時間知道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也因為如此,通常會寫自傳的人都有一段值得歌頌的經歷。 拿到邱永漢的這本小書時,我對他的印象比起從商,更多是在文學的耕耘,多多少少跟以前讀研究所時曾接觸過他的文
Thumbnail
我有一件黑色襯衫式洋裝,被洗壞的關係它有一角褪成了橘色,實在很顯眼。起初,這讓我很困擾,甚至想過拿個別針擋住,但因為太喜歡這件洋裝,久而久之也就擅自無視掉那塊斑點。在讀井上荒野的《在那邊的鬼》我想也是這樣的,故事只從兩名女人為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
Thumbnail
其實讀村上的書有點像開驚喜包,你大概知道裡面會塞些什麼,但就還是會萌發小小的期待想知道這次他又想要帶來怎樣的故事——至少我讀過他幾次的作品都是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上次去高雄開會的時候,跟某家出版社的老闆聊起出版生態。   我們聊起了出版現在狀況,還有出版業的困境等等,也聽說了目前有幾個出版社聯合起來,和文化部共同著手以五億的資本,去推廣圖書館每借出去一本書,該本書的出版社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分潤的事情。   不然圖書館進了一本書,然後之後的出借就
Thumbnail
還記得我在論文謝誌的末句寫下,「無論如何我都感謝自己,親自走過這一遭,沒有什麼是白費的」。人生不管透過任何媒介先行理解事物的概念,那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只是把別人的經驗「借來」看而已,一技之長如此,情感亦然。   在Sally Rooney的處女作《聊天紀錄》,故事梗概周旋在主角法蘭希絲與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文友啊!我的新書終於開始發售啦! 目前是以網路發售方式,金石堂實體店面也即將上架,即日起到8/14日止,有做特價優惠~ 至於電子書…應該會晚上2~3個月🙄實際原理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排版吧? 這次出書是真的趕了些,我最後整理了一些,個人認為有必要先準備的事項。 私商結束
Thumbnail
出版作業的流水線的社畜生涯 迄今,仍有很多文字工作者或攝影師或model想要出版紙本書。 才過十多年,紙本書變成是一種造神的證明。 即使是大家明知紙本出版行情低迷。 大概十年前吧(本稿寫於2024年7月),有一家合作過的出版社總編跟我說:「目前紙本賣得很難,要不老師你先拍這位的
Thumbnail
台北萬華是台灣活版印刷的故鄉~「鉛字印刷」對於現今是帶的孩子們來說是遙遠的、陌生的。日常中接觸到各式各樣印刷品的機會非常高,孩子若有機會認識到印刷術的歷史是將生活經驗作連結,也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為了想讓懿跟五月份參觀臺灣印刷探索館導覽經驗結合,帶他臺中→台北萬華快閃時報本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