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錢,逃稅,間諜案?深度透視百年瑞士投行瑞士信貸集團

2023/04/11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這家歷史為167年的老牌瑞士投行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許多新聞中,我們都能看到這家銀行的身影:
幫助毒梟洗錢,走私魚產,賄賂,供應鏈金融舞弊,貸款百億給激進的對沖基金經理等等,這些都給這家百年投行的聲譽蒙上了巨大的陰影。這些匪夷所思但獲利巨大的事件,聽上去都像在拍電影,然而這些都是導致瑞信銀行淪落至今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瑞信銀行和雷曼兄弟不同,它或許沒有巨大的金融衍生品問題,但是它和眾多華爾街的投行毒瘤一樣,都有致命的貪欲文化,都有過於激進去讓公司承擔風險,個人獲得巨大報酬和佣金的企業文化。
瑞信銀行更應該管理好的,除了自己的負債表之外,更應該管好的是自己的人。這點對於所有的投行都一樣。
從資產規模來說,瑞信資產約為5300億瑞士法郎(5730億美元)。體量遠超SVB矽谷銀行和Signature銀行。瑞信銀行也成為了歐洲金融體系中最脆弱的一環,隨著美聯儲不斷加息,這家銀行本身的問題也徹底暴露出來。 ‍‍‍‍‍‍‍
之所以資本市場關注瑞信銀行的原因在於,這家老牌投行的資產和業務遍布全球,因此如果瑞信銀行倒閉,那麼將對全球的金融系統產生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
然而背後的原因,在於這10幾年來瑞信銀行在業務上面的極速擴張,以及完全失敗的風險控制。而混亂失控的內部控制導致了瑞銀深陷在不斷重組,不斷更換領導層,以至於最後整家銀行失去明確的方向,陷入混亂和債務泥沼的原因。 ‍‍‍‍‍‍‍‍‍‍‍‍
短短10年內,瑞信更換了3任CEO,這三位CEO分別為Tidjane Thiam, Thomas Gottstein以及現任瑞信CEO,Ulrich Korner。最短任期的Gottstein的任期居然只有寥寥五個月。
以下為瑞信在這十年裡更換的CEO:
Tidjane Thiam(2015.3~2020.2) 譚天忠
Thomas Gottstein (2022.2~2022.7)
Ulrich Körner(2022.7~)
那麼,為何瑞信銀行會淪落到如此田地?
有以下原因:
1. 嗜血貪婪的企業文化
作為08年金融危機中受創最小的銀行,瑞信理應擁有更大的優勢以及更穩健的作風。然而事實是,即便是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銀行,其分別於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和2022年進行了多次重組。隨後便開始削減投資業務、裁員並壓縮運營成本。
然而瑞信的DNA彷彿是自帶了電影華爾街中說出名句GREED IS GOOD的Gordon Gekko的最佳演繹,除了德意志銀行之外,瑞信基本上也算是banker人均Gordon Gekko了。 。
在前任CEO 譚天忠Tidjane Thiam的執掌下,他嚴控成本的文化成功使得瑞信在一段時間內扭虧為盈。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受到間諜門的衝擊。
瑞銀的利潤和資產管理規模在2021年達到頂峰,並在2022年業績迅速下滑。然而由於他捲入監聽門事件中,他不得不引咎辭職,也使得瑞信銀行的聲譽大幅下滑。
瑞信銀行的內部政治鬥爭中,瑞銀高層被指控運用間諜工具和設備監視自己的員工。這樣的違法偵查行徑,從2016年持續到2019年,被跟踪調查的案件至少有7件,不僅公司董事會知情,還有涉案人員自殺死亡。
涉案人自殺身亡的戲劇化事件不只一宗,雷史考德隆(Patrice Lescaudron)原是瑞信業績排名前三大的超級銀行家,年收入是其他董事總經理等一級主管平均值的12倍,但他在2020年自殺身亡。
在死亡前,雷史考德隆被判決五年監禁,犯罪行為有偽造客戶簽名,挪用客戶資產,至少造成客戶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損失等。誓言追殺他的客戶,包括喬治亞前總理伊万尼史維力(Bidzina Ivanishvili)、俄羅斯富豪馬爾金(Vitaly Malkin)等人。伊万尼史維力與馬爾金的巨額財富,到底從何而來,如何進到瑞信帳戶,又如何被雷史考德隆不當挪用?真相因為雷史考德隆的自殺,而石沉大海。
類似監聽門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看到瑞信銀行活躍在各種諜戰片和商業大片的前線:
馬來西亞動搖國本的一馬基金(1MDB)弊案、日本黑道洗錢弊案,瑞信也都涉入;保加利亞毒品集團洗錢,瑞信是主嫌;中亞國家喬治亞總理的財產,也被瑞信銀行家偽造簽名挪用。
總之,過去幾年爆發的暗黑貪腐弊案,到處都有瑞信身影。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瑞信銀行有著非常激進而且高度腐敗的企業文化。瑞銀被裁定涉及多起洗錢案件,2008年到2012年期間瑞銀繳納了足足有26億美元的罰款。
2022年開始,瑞信開始加速它的自我滅亡之路。
2020年第3季,瑞信管理的資產規模多達14,783億瑞士法郎,淨所得53億。 2022年10月初,瑞士信貸被曝出現流動性危機。
瑞士信貸的作風越發激進,在2022年出現的兩大風險事件Greensill 和Archego,將瑞士信貸進軍全球頂級投行的希望徹底澆滅。
Greensill(2021)
後續我將在知識星球中發布關於Greensill供應鏈金融舞弊案的細節
Archego(2022)
隨著瑞信投資的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和Archegos資本管理(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接連爆倉。這不僅給瑞信的信譽造成致命打擊,還導致該行數十億瑞郎的損失。瑞信銀行開始出現大量資產”逃離”。
其投資在格林希爾的100億美元客戶資金很難全部收回。雖然瑞信不是唯一一家投資Archegos而虧損的銀行,但瑞信遭受的55億美元損失遠大於其他銀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指責瑞信故意忽視了100多個警告信號,在深淵的邊緣跳舞,以追尋不切實際的利潤。
掀起中概股大型起伏風雲錄的比爾▪黃(Bill Hwang)及其家族理財室Archegos爆倉,瑞信銀行因此而蒙受巨額損失。瑞信的2021年業績顯示,與Archegos相關的淨支出高達48億瑞郎,約合48.86億美元。

2021年3月1日,瑞信作為投資組合管理人的四個供應鏈金融基金(SCFF)決定終止贖回和認購,以保障基金投資者的權益。原因是供應鏈金融基金所持有的資產,主要為Greensill Capital發起和安排的現有及未來應收款支持票據,而Greensill Capital已於2021年3月8日在英國申請破產。
事實上,Archegos和Greensill除了產生巨額財務損失外,最大的影響是對瑞信聲譽的影響。作為一家跨國銀行集團,信用、財務基礎和名譽是瑞信的立身之本,這些事件重創瑞信的聲譽,對其專業能力提出了非常嚴峻的考驗。
瑞信顯然也明白到這兩次事件的深遠影響,在完成內部和外部調查後,對組織結構、薪酬等進行了調整,重新審核了其投資銀行部門,尤其機構融資服務(Prime Services) — — 正是因為這項業務的漏洞導致了Archegos爆倉對瑞信造成沉重打擊 — — 並決定退出該業務。
市場認為部分責任應歸咎於2011年至2021年期間擔任該銀行董事會主席的Urs Rohner以及他在任時鼓勵的激進企業文化。
下圖為Urus Rohner在任時,瑞信的表現:
2012年瑞信被爆出操縱LIBOR和TIBOR利率牟利
2013年美國司法部調查瑞信拋售MBS案件細節
2014年美國國會質詢瑞信幫助其客戶非法逃稅
2015年瑞信被指控嘗試和其他銀行壟斷IRS利率互換市場。 。
2. 瑞信零風險控制,深度參與金融舞弊以及犯罪。
瑞信協助Archego操縱股票市值並且將大量資金借予前者。在GREENSILL的案子裡,瑞信將100億美金的資金提供給GREENSILL,然而被軟銀所套路,其中大部分的貸款資金並非用於供應鏈金融的再融資,而是被挪用給了軟銀旗下自己的投資。
Archegos事件是指Archegos資本管理公司(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在2021年爆倉。這是一家以家族辦公室名義運作的美國對沖基金,主打高槓桿衍生品美股投資。
2021年3月,日本野村控股和瑞信發布預警說,由於貸款給Archegos進行證券衍生品交易,預計將面臨巨額虧損。這導致2021年3月29日全球銀行股遭到拋售。
隨後,Archegos被指非法操縱證券市場。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該公司的韓裔創始人比爾‧黃(Bill Hwang)故意通過誤導向銀行借錢,並通過複雜的證券對少數股票進行巨額押注,將Archegos的市場倉位總規模從100億美元擴大至1,600億美元。
2021年3月底,因無力維持操縱,Bill Hwang拋售多隻股票。幾乎所有Archegos重倉的股票都出現了價格暴跌。而造成這一”世紀大爆倉”的Bill Hwang也因此鋃鐺入獄。
Archegos基金爆倉,導致整個華爾街的損失超過100億美元。瑞信也在爆倉中損失55億美元,野村證券、摩根士丹利和瑞銀分別損失28.5億美元、9億美元和8.61億美元。在Archegos爆倉前曾對其持有的一系列股票不斷加倉。但瑞信的監管部門並沒有對這些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這場爆倉風波還引發了瑞信管理層”換血”。瑞信投資銀行CEO Brian Chin和首席風險官(CRO)Lara Warner雙雙辭職,瑞信董事長Urs Rohner也於2021年4月底黯然離任。
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供應鏈金融公司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的倒閉亦使得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的瑞信遭受了大約30億美元的損失。
一年後的2022年2月,瑞信又被爆出接受包括寡頭、毒販等超過1.8萬名罪犯客戶的資金,為他們提供洗錢等服務。瑞信因此被法院起訴,成為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有罪的大型銀行。
如下圖,瑞信CAT債券價格暴跌
從2018開始,瑞信就開始各種麻煩纏身。
3.改革重組無效,失去客戶支持,國際信譽一落千丈:
即便瑞信銀行多次發布改革重組的計劃,最後這些計劃並沒有真正減少成本,相反,瑞信仍然通過默許員工以及高管”打破規則”,甚至不惜犯罪也要創造高成長高收益的方式來獎勵員工。
這也導致客戶最終對於瑞信失去信任,瑞信也最終失去了寶貴員工的支持。
即便瑞信在上一季度的瑞銀核心資本充足率仍達到了13.5%的穩定水平(法定要求8%),但此時面臨大規模客戶資金的流出(第四季度約1200億美金的資金流出)以及股價的暴跌,瑞信仍然處於崩潰邊緣。
瑞信在2022年提出的改革計劃
瑞信在2022年提出了戰略性重組:2022年1月1日起重新將業務劃分為四個部門 — — 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瑞士銀行(Swiss Bank)和資產管理,以及四個地區部門 — — 瑞士,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亞太區和美洲。

改革計劃的三大重心:
1)增強其核心業務,在2024年之前,向財富管理部門注入大約30億瑞郎的資本,增強瑞信的資產負債表和組織結構;
2)簡化經營模式,設立一體化的全球財富管理部門,一體化的全球投資銀行和一個中心化的技術及運營職能部門,以優化結構成本,支持戰略投資;
3)增加對客戶、業務、人才和技術的投資。
2022年的改革計劃包括徹底重組其投資銀第四季度裁減2700名全職僱員從而至2025年底累計裁員9000人、轉讓證券化產品業務的大部分股權,以及減少風險加權資產和槓桿敞口等。
瑞信銀行信用違約CDS互換飆升‍‍‍‍‍‍
衡量信用違約風險最準確、反應最快的指標-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價差早已發出警告:
新任瑞信CEO柯納(Ulrich Koerner)實施大刀闊斧的計畫,希望吸引不安的客戶及現金回流。這些作為似乎在今年1月間有了回報,該行聲稱存款實現”淨流入”。然而, 3月9日美國證管會(SEC)對該行年報提出質疑,導致瑞信不得不延後財報年報發佈時間。同時PWC會計事務所出具負面的審計報告(adverse opinion)。
在3月15日,瑞信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SNB)排除增持瑞信股份的可能性後,瑞信股價再次暴跌。 SNB持有瑞銀9.9%的股份。其中沙特主權基金又握有SNB37%的股份。
此時連瑞信最大股東沙特阿拉伯國民銀行董事會主席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出於監管規定方面考慮,不會增持在瑞信的股份或是提供任何金援。當天,瑞信股價收盤下跌24%,報收於約1.7瑞士法郎(約合1.83美元);盤中一度下跌30%至歷史低位,最低點價格相比2021年2月縮水85%。
由於其他銀行尋求規避與瑞信交易的對手方風險,一年期CDS價格從14日的836個基點(這代表違約機率為10%)一舉跳升至3,000基點以上。然而,由於市場流動性枯竭,很少有交易被執行。另一個領域也顯示出了承壓跡象,瑞信的一級資本補充(AT1)債券交易價格跌至不到面值的80%(此水准通常表示企業處於困境)。即便是4月到期的債券,交易價也遠低於面額。
一線生機?瑞信尋求瑞士央行SNB的幫助
最終瑞士央行為瑞信提供了一筆500億瑞郎(540億美金的貸款)
從瑞士央行的角度來看,它不得不救,如果和雷曼對比,瑞信銀行的情況會好得多。

瑞信與雷曼和SVB不同的是,瑞信擁有大量流動性資產,而且可獲得央行提供的貸款工具,它對利率大幅變動的敏感性也低於許多競爭對手。瑞信有足夠的類似貨幣市場工具的流動性資產,可以償還客戶存款和向其他銀行借款總額的一半。瑞信執行長柯納表示,該行的流動性覆蓋率顯示瑞信可以承受在壓力時期內,持續一個多月的大量資金外流。

同時瑞信在聲明中表示,這筆額外的流動性將支持瑞信的核心業務和客戶。瑞信將採取必要措施來創建一個更簡單、更專注於客戶需求的銀行。瑞信還就10種美元計價高級債務證券提出現金收購要約,總代價不超過25億美元;還宣布另外一項現金要約,涉及4種歐元計價高級債務證券,總代價不超過5億歐元。 ‍‍‍‍‍‍‍‍‍‍

壞消息是,此時瑞士信貸的融資成本已經非常高,要么需要籌集更多資金,要么面臨分拆。該銀行可能需要再次配股,或者另一種選擇是”拆分”,將其瑞士分部、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富管理部門等各個業務部門”單獨出售或上市”。
瑞士政府和監管機構也討論了穩定瑞信局勢的選項,包括公開表示支持、提供流動性支持,以及更結構性的補救措施 — — 例如拆分瑞士子公司以及與更大的瑞士競爭對手瑞銀集團合併。
最終令人唏噓的是瑞信最終的命運是在瑞士政府的強力介入下:
  1. 瑞信被UBS集團以廉價所收購。
  2. 瑞信AT1 COCO BOND被瑞士政府強制做write down(債務減記)處理,其債券持有者非但無法獲得任何瑞信的股份,甚至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
  3. 瑞信大股東沙特王室以10美金的價格抄底瑞信股票,最終淪爲炮灰,現在他們手中的股票僅值不到1美元。
1會員
44內容數
此系列專題針對全球央行政策,工具箱,動態做出評論以及分析。包括聯準會後面的目的,動機以及流程做出詳細的分析和提供獨到的見解。同時也將全球的央行歷史以及經濟週期聯繫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