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果:今天夥伴和我臨時籌畫「前10名來客消費滿額送菜」促銷,發Facebook粉專文及門口宣傳, 但整天沒有客人是因為這樣來到店裡的。
書店附近農田開放民眾自採高麗菜,夥伴與我玩了一場書店行銷活動。
這場行銷活動起源是因市場菜價跌盪,這兩天夥伴主理的書店附近農田開放民眾採高麗菜。夥伴靈機一動可以玩小活動,今早便和家人跑去阿伯的田載了整車廂的高麗菜回來,然後我們商討一下,定調「前10名消費滿額送高麗菜」活動。
滿額是要滿多少錢?
只是滿額是要滿多少錢?這是過程中我們討論許久的點。一開始我們討論 $200、$100、$150以及對應的餐點搭配,還有是否能成為勾子,提高客人到店動機。
在我們糾結客人是否會為了一顆高麗菜到店裡消費 $200之時,我回歸活動受眾問夥伴:我們想吸引的人是誰?他說,是有到過店裡的客人,在粉專看到消息,會想沒事可以過去書店走走,喝杯咖啡吃個點心,還可以支持小農帶走一顆高麗菜。
我思考的點在於,因為是舊客,之後還可能再來,所以單價可以不用太高,1杯飲品加1份點心一百多塊即可,而且來的人可能帶人來所以不只1位,也會超出百元支出。不過夥伴認為,要考量店的當日營業額扣除營業成本、行銷活動成本等,能達到一定利潤,所以他思考後,設定滿$150送高麗菜。
這裡面其實有很多需要細緻的思考。當然降低門檻,提高受眾前來的動機,但他可能只為了達標支付較低消費。相對的,門檻提高,降低受眾前來的動機,但來的客人能支付較高費用,硬要說就是,訂價上抓不到消費者願意前來的價格,店家一毛營收到拿不到。我後來還跟夥伴說,看要不要去撈POS機數據,熟客來店裡平均消費是多少,我認為參考這個數據來訂價,至少有依據。
店家贈送的東西是客人來店的動機嗎?
而以這場活動來說,訂價的考量因素還包含贈送的東西是高單價(高誘因)/低單價(低誘因)。不過夥伴分析的也有道理,真的只是看高麗菜來的消費者,也不是以後會常來的客人。我想,那高麗菜像是提醒客人,來店裡走走看看書吃吃喝喝東西的一個附加價值。
不成功的行銷活動還是有價值的
只是鐵錚錚的事實:今天沒有客人是因為活動來到店裡的。
回頭看我們早上的貼文,是這周3篇貼文中,最多讚數的貼文。我的解讀:「大家認為這是好事,但因為 ^&$*^# 原因,『我沒有到書店走走。』」
而店家角度可以再思考哪個環節出問題,下次用另一種方式測試,提高大家的行動力(不過有時候是這樣的,上次的操作,在下次反而受用。只能說行銷是要綜合各方面因素,才能細緻執行達到成效,這樣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做品牌和行銷這麼花錢了。)
而我認為,這次的行銷活動不是徒勞無功,畢竟書店想做這件事還是在社群平台上曝光給我們的粉絲了,並且有大約1/10人點選了反應,對於書店的品牌形象還是加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