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書信 (4)

大慧書信 (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四、示妙證居士 (聶寺丞)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眾生界中、順生死底事、如麻似粟,撥整了一番、又一番到來;若不把「生、死」兩字、貼在鼻尖兒上作對治,則直待臘月三十日,手忙脚亂、如落湯螃蟹時,方始知悔,則遲也。

若要直截,請從而今、便截斷。

學世間法,須要理會得分曉;學出世間法,却全要理會不得、方有趣向分。

【既理會不得,却如何趣向?但恁麼究取】。

佛、是眾生界中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漢。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

故,古德云:「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僧問趙州:「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有。」

僧云:「幾時成佛?」

州云:「待虛空落地。」

僧云:「虛空幾時落地?」

州云:「待柏樹子成佛。」

看此話,不得作:柏樹子不成佛想、虛空不落地想。

畢竟如何?虛空落地時、柏樹子成佛,柏樹子成佛時、虛空落地。定也思之。

佛、是無事底人;住世四十九年,隨眾生根性、應病與藥,權實、頓漸、半滿、偏圓、說一大藏教,皆無事法也。

眾生、無始時來、為心意識、之所流轉;流轉時、渾不覺知。

故,佛在般若會上,說諸法空相,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空、徒有名字而已;到究竟處,名字、亦空,空、亦不可得。

若人夙有善根種性,【只向不可得處、死却心意識】,方知:釋迦老子道:「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嘗說一字」,是真實語。

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是,【第一不得捨却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參】。

【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裏事】。

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

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云「智慧」。

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慧,欲出生死、無有是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復次。大慧。(或有) 未來世 (之) 智者。以離 (於) 一。異。俱。不俱 (等差別) 見 (之) 相。我所通 (達。究竟無二之) 義。問 (於) 無智者。彼 (無智者) 即答言。此非正問。
復次。大慧。(我今) 當說名。句。形身 (之) 相。善觀名。句。形身 (相之) 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則能)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 (悟) 已。(亦能) 覺 (悟) 一切眾生。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 (自性) 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 (悖之過) 耶。(先前。世尊既) 說無生 (之) 性 (自性。後卻又說) 如幻 (之惑亂相。有種種現。既有種種現已。云何而可說是無生耶)。
復次。大慧。(或有) 未來世 (之) 智者。以離 (於) 一。異。俱。不俱 (等差別) 見 (之) 相。我所通 (達。究竟無二之) 義。問 (於) 無智者。彼 (無智者) 即答言。此非正問。
復次。大慧。(我今) 當說名。句。形身 (之) 相。善觀名。句。形身 (相之) 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則能)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 (悟) 已。(亦能) 覺 (悟) 一切眾生。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 (自性) 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 (悖之過) 耶。(先前。世尊既) 說無生 (之) 性 (自性。後卻又說) 如幻 (之惑亂相。有種種現。既有種種現已。云何而可說是無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