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需求的孩子,促進身體活動有許多好處:
- 控制體重,避免日後因肥胖而引發的代謝性疾病
- 提升心肺耐力
- 提升活動專注力與參與度
- 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 情緒行為的改善
- 增加社會互動
不僅如此,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針對特殊需求的學齡兒童與青少年(5~17歲)提供建議的身體活動指引:
- 一周內,每天至少進行1小時的中等強度至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主要是有氧活動
- 一周內至少有三天進行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以及加強肌肉與骨骼的活動
- 坐式生活的增加可能造成身體不健康,如增加肥胖、較差的健康體適能、行為問題等,因此,需要減少兒童坐式生活的時間,尤其是休閒時觀看螢幕的時間
部分身體活動受到限制的特殊需求兒童,如腦性麻痺兒童,當在執行動作時常受到身體的限制,這些限制如異常肌肉張力、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與協調能力不佳等,間接影響到兒童的身體活動量,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也有說明如果沒有達到其指引的活動量,可以先從增加兒童身體活動的頻率開始,再漸漸提升運動強度與一次活動的持續時間。
「家庭」與「環境」在提升兒童身體活動量中扮演重要角色
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陪伴對兒童有正向的影響,藉由家長與兒童一起進行身體活動,除了能促進兒童參與的動機,增近親子間的感情,更能促進家人與兒童的身體活動量。在了解兒童平常的生活作息後,家長在其中穿插一些與兒童的身體活動,以提升兒童進行身體活動的頻率,過程中家長也須注意兒童的安全。
「環境」對特殊需求兒童在參與活動或運動有很大的幫助,以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舉辦的身障兒童棒球活動中,環境的支持如:兒童坐在輪椅上進行揮棒,由兒童的貼身志工(Buddy)扶著兒童的手揮棒、合適的輔具、使用較輕的棒球、無障礙設施與環境的安全等。因此,推動促進兒童身體活動的同時,特殊需求兒童的無障礙環境也需要被推廣,例如共融遊戲場。
影響特殊需求兒童參與身體活動會受到的有利因素與阻礙因素:
資料來源:
- Murphy, N. A., Carbone, P. S..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sports, recre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Pediatrics. 2008;121(5):1057-61
-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t a glance
- McGarty, A.M..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mixed 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Res Dev Disabil. 2018;7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