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閱讀不再迷茫,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從《人生路引》中學到的三件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古人云: 「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除了讓我們增加知識涵養外,也能由作者的經歷去省思,自己過去當面對類似課題時的想法,或許會和作者有共鳴或不同見解,又或者有更進一步的體悟,讓自己在之後面對類似問題時能更得心應手與平靜。
《人生路引》是我第一本嘗試於網路上寫閱讀心得的書,這本書真的是書中之書,作者楊斯棓醫師將28本好書濃縮成一本,並加入他的人生經歷,不侷限於單一領域,他推廣大家多閱讀,甚至還將自己診所的一面牆變成書櫃,讀者可以自己取走不用還。以下分享這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三個心得

一、揚棄定型心態,抱持成長心態

在《心態致勝》一書中,作者杜維克認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素質無法被改變,一但遇到挫折則委靡不振,自我放逐,甚至影響往後的人生劇本;然而,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素質可以被改變,儘管遭遇挫折也能爬起,越挫越勇,一步一步的成長茁壯。為什麼我們要有成長心態? 不論在教育或職場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教育為例,如果一位抱持著定型心態的老師,當學生表現好,或許出於畢馬龍效應,會更強化讓學生更努力認真,這是好的劇本,但當有一天學生考砸,這位抱著定型心態的老師認為學生可能沒這麼優秀,而學生如果也抱持著定型心態,開始質疑自己素質不好,努力也沒用,漸漸於學習上自我放棄,甚至影響未來職涯發展;然而,如果這位學生遇到一位抱著成長心態的老師,這位老師會一起協助學生找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增加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就感與方向,成為學生的引路人,這讓我想到日劇「二月的勝者」與「東大特訓班」的劇情,劇中的老師就是抱持著成長心態,依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個別化的方法,導引學生也抱持著成長心態。

二、你的人生要走父母好意安排的安全路線,還是自己涉險前往未知的天邊?

在《成為自由人》一書中的作者李惠貞提到,「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一份邀請,讓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這句常常讓我在平凡的工作給了我當頭棒喝,也許安穩的工作到退休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自己總認為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或許是和我特質有關,喜歡忙,從大學都常常參加許多不同的活動,讓自己處於忙碌又充實的生活。小
時候童言童語的說想做這個想做那個,家人總會說,「好啊,想做什麼就去做」;然而,到了出社會後工作時,家人反而和我說,「你好好做這個就好了啊!」,「你醫療行業的不會沒工作啦!」,雖然我也沒反駁的餘地,畢竟過去也是父母辛苦栽培讓自己有好的唸書環境與資源,但回頭想想,大學期間努力的修了許多課程,接受許多醫療教育與資源,只是為了獲得一份物理治療師證書,然後安安穩穩的平凡工作到退休,自己心裡覺得不踏實且迷茫,總覺得自己還想創造些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回饋,哪怕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傳達正確的知識與所學給需要幫助的族群就好!
我也很認同作者斯棓醫師在文中說:「我定調自己是孝而不順,我常常因為自己心中有更遠大的志向而忤逆父母的心意,但這完全不影響我的孝心跟孝行,與讀友共勉之!」,雖然我現在的志向也還在摸索,也沒有像斯棓醫師到世界各地演講的勇氣,但在摸索志向的同時,常常父母也會擔心這樣沒有定性,一開始還很固執地說我想多去看看,直到經歷一些事才懂得如何和父母好好的溝通,讓他們漸漸傾聽我的想法,也降低他們的擔憂,緩解緊張的家庭關係,因為我相信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也呼應作者所說的:「我們應該盡早培養自己繪製藏寶圖的能力,然後一生都在尋寶的征途上,昂首前行。」,開創屬於自己的路。

三、家人共同要認真面對的課題: 家庭

作者於書中分享不同領域的書籍,其中仍脫離不了家庭,家庭的課題如:
  1. 親子教育: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的作者蘇斯金認為,當孩子小的時候多和小孩說話,讓他接觸不同的聲音,而照顧者持續和孩子進行有品質的對話,會對幼童腦部之後的發展有正向的影響。會說第二種語言的孩子,擁有較佳的自我調整與執行功能。由於自己是物理治療師,在進行兒童物理治療時也深刻體會到孩子從小開始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父母所做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期待每位家長都有時間抽空陪陪孩子出去戶外走走,增加身體活動與凝聚家庭的幸福。
  2. 預立醫囑: 在《人生的最後期末考》一書中,作者朱為民強調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要性,還記得國小六年級時,曾祖母過世時曾經問過我爸說:「爸爸你如果過世也要像阿祖(台語)一樣入塔嗎?」,當時被我阿嬤聽到,她只用一句台語回我,「囡仔人有耳無喙」,直到大學醫學倫理課聽到預立醫囑時,才發覺原來這件事那麼重要,如果是我到臨終時,也不要將自己的最後還要讓我家人決定,所以我也在有空時和爸媽談談,雖然他們一開始會有點排斥,覺得不吉祥,觸霉頭,但我還是會詳細的和家人說,畢竟人生無常,盡早決定,以避免留下遺憾,讓在世的家人更徒增痛苦。
  3. 畫好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在《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書中,作者李雅雯提出要正視和家人的財務界線,錢對大部分的人都很敏感,然而該如何畫好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會因為每個家庭的環境,家庭成員的性格而有所差異,畢竟一方面是自己的親人不幫好像過意不去,另一方面幫了又會感覺成了幫兇,漸漸變成對方的提款機,讓對方遊手好閒。這讓我想到過去我與弟弟的念書學費有部分是叔叔幫忙分擔,當時很不好意思還要麻煩叔叔幫忙繳部分學費,雖然叔叔說他沒關係,跟我們說要好好唸書,但畢竟對他也是一種負擔,而我自己也很感恩讀書路上不用太擔心學費不夠,能更專注學習,然而偶爾還是會被父親講說叔叔幫你們繳一部分的學費,以後長大你們要關心叔叔,不要忘記當初叔叔對你們的付出,長大後回想,那如果當初叔叔沒幫我們繳學費,我們就不理會關心叔叔嗎? 答案是不會,因為彼此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有需要幫忙的當然都會伸出援手,家庭的情感應該是自然相處且發自內心的為對方著想,而不是僅建立在物質的條件上。

後記

最後利用《習慣致富》一書中,分享作者伯格定義何謂成功中說到: 「成功不能用短暫虛幻的名聲來衡量,不能只用金錢衡量,但成功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一、幫助同胞,二、為建立美好世界做貢獻,三、把子女教養成懂得關心別人,奉公守法的好公民。」,雖然聽起來很老掉牙,但卻也很重要,儘管科技進步的時代,關心與幫助別人的行為是科技無法取代的。
作者斯棓認為最重要的富習慣是:懂得感恩,他說:「每個人手上都有好牌,爛牌,不管你拿到什麼樣的組合,盤點手上好牌,用感恩的態度面對,每年改寫人生劇本一點點,愈改愈好,人生軸線能就因此翻轉。」,這段話很鼓舞我,持續將我塑造成更好的人,希望也能分享這段話給身陷困頓的你/妳。期許自己寫這篇文章也能貢獻自己一點點的力量給還在探索人生的你/妳。
幫可
幫可
我是幫可物理治療師,希望在閒暇之餘分享醫院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