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兒時看過的動畫中選一部神作,我的首選不會是《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等知名大作,而是一部冷門的OVA《機械巨神:地球靜止之日》。
如果要從兒時看過的動畫中選一部神作,我的首選不會是《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等知名大作,而是一部冷門的OVA《機械巨神:地球靜止之日》。這部以錄影帶形式販售的作品共七集,於1992年7月23日到1998年1月25日間陸續上市。故事以橫山光輝《機械巨神》為基底,環繞一種永續能源科技開展,正反雙方分別為國際警察機構和BF團(BF團不是男朋友團的意思,而是集團老大的代號為BF,Big Fire)。
神作之所以為神作,作畫、配樂等技術面都沒話說。不過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部動畫實質上是橫山光輝大亂鬥,結合機器人格鬥和人類格鬥兩種格鬥動畫次分類。在人類格鬥方面,隱隱有水滸鬥三國的態勢。正方於本作登場的幾乎全是《水滸傳》角色,如截圖右半為智多星吳用;花榮;黃信;夫妻檔戴宗、楊志;公孫勝;穿虎皮裝的解珍、解寶兄弟;李逵;石村阮氏三兄弟。反方除了橫山光輝其他作品的角色,還有水滸派的樊瑞。屬於三國派的有合十常侍為一體的角色(仍稱十常侍),和以客卿身分登場的諸葛孔明(這種時裝打扮比那位穿越的派對咖早了快三十年,而且還是反派)。
由於是橫山光輝再創作的再創作(遑論作為源頭文本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本身就經歷由歷史素材而話本而章回小說的多元再創作過程),所以終端成果不免是種「借殼上市」。以楊志的例子來說,這個「殼」隨著生理性別更替而與另一位水滸好漢結為夫妻,就人際關係論倒讓人想起原典的張青、孫二娘或王英、扈三娘等。
但就文史演繹的角度看,「借殼」所彰顯的,一方面是文化元素持久的吸引力使人願意繼承、挪用、轉化,而著意繼承、挪用、轉化的人為選擇也會反過來加深文化元素的活力。如此正向互動可以說埋下一個個機緣,讓觀看者日後也許於機會到來時,因為持續累積的熟悉感而有興趣進一步探究文史原典。在這裡,「持續累積」是關鍵。原典較之通俗創作,閱讀門檻較高,積累熟悉感可以降低跨越門檻的心理障礙。哪怕機緣並未開花結果,能保有一份熟悉感而不至於排斥總是好的。再退一步說,觀看當下的樂趣已是難得,更何況在時光加持下,化為無價的童年回憶。
當然,文化元素的人為繼承並非均等發展。順著前述日本動畫的脈絡,中國四大名著最不受日本動畫製作方青睞的大概是《紅樓夢》,再來也許就是《水滸傳》了。這或許也是我對OVA《機械巨神》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三國動畫很多,但水滸動畫少之又少。還有一點,以孔明為反派的,我一時間想不到第二部。然而這與其說是創意,不如說是外來文化元素在運用上比較沒有包袱。再加上,創作環境很自由,不會莫名其妙就被審查,被和諧。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