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群山》:一場心靈的出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假日早晨,天濛濛亮,清新的空氣適合走入戶外,投入綠意。然而近郊的山岳再怎麼近,也有半小時的距離,論及直上三千米的百岳,狹小如台灣,也需要漫長的車程。

人和山之間的遙不可及,使山輕易地變成了人類投射自我的絕佳標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會因為城市的庸庸碌碌,而日復一日地感到焦躁壓抑,想逃離所有責任、社會束縛、關係角力,想去到一個只有自己的地方,又或是去到一個,連自己都沒有的地方。

「高海拔會提升同時也會抹煞個人的心靈。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

有多少人的出走,是為了殺死一部分自己也不願凝視的自我?有多少人的出走,是為了將視線全然注視著自己?每個進入山岳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原因,但相似的追尋。

“Chasing angels or flee demons? Go to the mountain.”(想追逐天使,還是逃離魔鬼?往山裡去吧。)

或許我們將視野拉遠一點。近年因疫情而起的登山熱,使得人群鋪天蓋地進到山裡。山頭變成了打卡聖地,景致是社群媒體上吸睛的點擊。但在這之外,登山其實是一件很苦的事。

有多苦?是一件自我挑戰,是捨棄都市所有便利的文明享受,將自己投入到一個不甚舒適,甚至痛苦的環境。

不斷上坡而痠痛、漲疼的雙腿,隨著高度漸增而加速的呼吸、又重又急的心跳,帳篷內瑟瑟發抖試著入睡,身體狀況如果不佳,無法適應之下漸趨加重的高山反應⋯⋯

實受苦也。

然而,為什麼還是有人上山?圖的是什麼?

「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一股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也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

這個叩問,也在2021年大熱的紀實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裡,不斷出現在導演與各集登山家之間。

這個困惑促使麥克法倫寫出這本書,而我們也能在他縝密的資訊收集、邏輯清晰的分析下,一窺答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i的沙龍
12會員
36內容數
閱讀,是打開生命的窗。
pe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09
貝加爾湖,隱居。光書名就給了我一個山高水長、湖光瀲灩、萬籟俱寂的寧靜畫面。
Thumbnail
2023/06/09
貝加爾湖,隱居。光書名就給了我一個山高水長、湖光瀲灩、萬籟俱寂的寧靜畫面。
Thumbnail
2023/06/05
我一直很喜歡張西的文字。這本《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則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Thumbnail
2023/06/05
我一直很喜歡張西的文字。這本《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則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Thumbnail
2023/05/30
讓我們成為能自主選擇自己讀物的主人,而非別人餵養什麼,就吞食什麼的寵物。
Thumbnail
2023/05/30
讓我們成為能自主選擇自己讀物的主人,而非別人餵養什麼,就吞食什麼的寵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
Thumbnail
「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想要找尋自我的同時又想要捨棄自我,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去蕪存菁的淬鍊,因此在每趟上山之後總能更像那個我愛的自己。
Thumbnail
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想要找尋自我的同時又想要捨棄自我,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去蕪存菁的淬鍊,因此在每趟上山之後總能更像那個我愛的自己。
Thumbnail
光封面與作者簡介就已是滿滿的故事,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故事,當然也有屬於登山者的故事。為什麼上山?是什麼時候、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山?上山有什麼樣的目標與期許?山下的生活又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
Thumbnail
光封面與作者簡介就已是滿滿的故事,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故事,當然也有屬於登山者的故事。為什麼上山?是什麼時候、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山?上山有什麼樣的目標與期許?山下的生活又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
Thumbnail
人為何會想攀登高山?或者說,山為何如此令人著迷、吸引人不斷群聚攀登?
Thumbnail
人為何會想攀登高山?或者說,山為何如此令人著迷、吸引人不斷群聚攀登?
Thumbnail
今天下午我去爬山。我明明知道山道上的每個人爬山的目的都不同,出發時間不一樣,身體狀態與登山經驗也有異,卻在被超前時感到一陣焦慮。我禁不住想,那股疲憊不安的壓力感到底是哪裡來的? 啊是了,我在出發前忍不住暗自假設了「我一定要在天黑前登頂」、「我不能休息太多次很弱很丟臉」,這兩個假設導致我頻頻往前看,往
Thumbnail
今天下午我去爬山。我明明知道山道上的每個人爬山的目的都不同,出發時間不一樣,身體狀態與登山經驗也有異,卻在被超前時感到一陣焦慮。我禁不住想,那股疲憊不安的壓力感到底是哪裡來的? 啊是了,我在出發前忍不住暗自假設了「我一定要在天黑前登頂」、「我不能休息太多次很弱很丟臉」,這兩個假設導致我頻頻往前看,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