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悦與小馬可斯將訪美:動員韓國與菲律賓,美國欲推印太版北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近期的中國周邊風起雲湧。
首先是東北亞的韓國。4月18日,韓國總統尹錫悅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韓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反對依靠力量改變現狀。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問題,而是像朝鮮問題一樣,是個全球性問題。」可想而知,此一表態引發了中方不滿。
4月20日外交部記者會上,韓聯社記者特別就尹錫悅的前述發言提問,發言人汪文斌當即回答:「朝鮮和韓國都是已加入聯合國的主權國家。朝鮮半島問題與台灣問題的性質和經緯完全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希望韓方切實遵守中韓建交聯合公報精神,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審慎處理台灣問題。」汪文斌雖未點名尹錫悅,卻也算代表中方表達了立場。
2023年4月18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位於首爾的總統府接受路透社訪問。(Reuters)
然而尹錫悅不僅置喙台海議題,還在同一採訪中提到了烏克蘭,表示在「大規模屠殺」等極端情勢下,韓國可能進行超出人道主義和經濟場域的援助。路透社就此解讀,尹錫悅首次改變了反對武裝烏克蘭的立場,是韓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轉變。俄羅斯自是強烈反應,普京(Vladimir Putin)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當即表示,如果韓方軍援烏克蘭,那就意味韓國「捲入衝突」;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更是直言,「如果在朝鮮出現了俄羅斯的最新武器,韓國民眾會說什麼?」
接著是南海的菲律賓。4月2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開始對菲律賓的正式訪問。但如今的中菲關係有些微妙,今年2月,菲律賓宣布新開4個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眼下美菲30年來規模最大的「肩並肩」聯合軍演正在舉行,美菲時隔7年再度重啟的「2+2」防長外長對話才剛結束,兩國的軍事合作顯著升溫。種種舉措,被認為是菲律賓「疏中親美」的跡象,中方回應措辭也逐漸升級,從起初的「希望不要火中取栗」、「不得介入南海爭議」,到後來的「嚴重關切」、「強烈不滿」。此次雖是菲律賓邀請秦剛訪問,但中菲關係如何穩定前行、不與台海議題發生糾纏,還有待觀察。
從東北亞到南海,印太地區的陣營對峙態勢漸顯,接下來不僅尹錫悅將在4月26日訪美,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也將於5月1日在白宮與拜登(Joe Biden)會面,美國將持續攪動印太局勢。
美國和菲律賓4月11日相隔7年再度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見記者(影片截圖)

美國的多面布局

自2022年以來,美國明顯增加了在印太地區的外交、經濟與軍事投入,意在形塑圍堵中國的區域戰線。
外交層面上,不僅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接連出訪日、韓、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在2022年5月親赴日本參加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峰會,並於11月參加在柬埔寨舉行的美國-東盟(ASEAN)峰會、東亞峰會以及在印尼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2023年3月,韓國在「強征勞工案」上有所讓步,日韓形成「階段性和解」,美國背後出力不少,目的便是為美日韓同盟掃清障礙。
經濟層面上,美國於2022年3月提議日、韓、台灣與自己共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意在形成排除中方的晶片生產閉環。同年5月,拜登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作為印太戰略的經濟重點項目,同時加大對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投資,希望對沖「一帶一路」的區域影響力。
圖為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菲期間,2022年11月21日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在馬尼拉總統府會面。(Reuters)
軍事層面上,美國近年本就持續投入「太平洋威懾倡議」(PDI),其中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堪稱區域的「雙核心」。QUAD於2022年5月在東京舉行峰會,宣佈實施「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計劃,意在深化各成員國間的海上安全合作,並將韓國、越南、印尼列入擴容候選國,希望強化與東北亞、東盟的戰略協調。
AUKUS則以美英聯手為澳大利亞提供核動力潛艇為第一個主要合作項目。2023年3月美英澳三國宣布「發展澳核動力潛艇」的具體步驟:該年開始,澳方將向美英派駐人員以接受相關培訓,美英也將增加訪問澳方的潛艇數;2027年前後,英美將向澳西部海岸派駐潛艇輪值部隊;2030年起,澳方將購買三艘美國「維珍尼亞」級二手核潛艇,其後可根據需要再購買兩艘;三國將在數年內完成由英國設計、美國提供技術、英澳共同建造和部署的新型潛艇,並預計在2040年起開始服役。
觀察上述投入,可以發現拜登有意臨摹「北約」模式,拉攏日澳韓菲等盟友,並促成後者的相互結盟、對華圍堵,打造印太區域的一體化威懾。而從後續發展來看,俄烏戰爭的爆發催化了此一趨勢,不僅美國積極形塑「中俄威脅論」,希望加深印太國家的「疏中親美」意向,北約也在美國調度下,將其戰略觸角伸向印太。2022年6月,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四國領導人首次受邀參加北約峰會,各方表示「開啟北約與亞太夥伴擴大合作的路線圖,確保更密切的政治磋商和在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上進行合作。」
簡言之,美國正在形塑印太的「北約化」與北約的「印太化」,希望藉此重整華盛頓主導的全球安全同盟體系,以求圍堵中國。
圖為2023年4月5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北約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總部出席記者會。(Reuters)

各國如何反應

但從現實發展來看,印太不同區域的響應程度互有差異。
在東北亞一側,日本回應最是積極。2022年6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提出「岸田和平願景」,強調要從根本上提升日本的防禦能力,加強日美同盟以及與「志同道合國家」開展的安全保障合作。2022年12月,日本完成《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畫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三份重要文件的修訂,開始大幅擴大防衛開支,規劃發展進攻性武器裝備,擴大安全行動範圍以及擴張「准同盟」網絡。
2023年,日本以擔任七國集團(G7)輪值主席國為契機,大力開展與德英意等國在外交、防務、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同時計劃邀請韓澳印等國參加將於5月在日本舉行的G7峰會。此外,岸田文雄亦在3月先後訪問印度和烏克蘭,試圖說服作為2023年G20輪值主席國的印度協助G7,共建反俄聯盟,並在訪問烏克蘭期間,承諾通過北約成立的基金為烏克蘭提供非致命性裝備。種種舉動表明,日本在回應印太「北約化」與北約「印太化」上相當積極,二戰後的日本安保政策也確定「轉守為攻」。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15日於和歌山市視察準備演說期間,現場發生巨大爆炸聲。岸田文雄未有受傷(Reuters)
而韓國也逐漸發生變化。前總統文在寅相對堅持戰略模糊,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其外交政策更多聚焦朝鮮半島。2022年尹錫悅上台後,韓美關係有所提升,尹錫悅雖顧及對華關係,在2022年底的韓國《自由和平繁榮的印太戰略》最終版本中並未炒作「中國威脅論」,而是將中國定位為「主要合作國家」,並稱要擴大和深化中韓合作,但其「疏中親美」的意向依舊強於文在寅。
2022年5月,美韓召開峰會,聯合聲明中不僅提及南海問題,更強調「保持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對維護印太地區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尹錫悅也承諾重續《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美日韓在2022年舉行了三邊防長會議與三邊首腦會議,提出重新舉行已中斷五年的美日韓聯合軍演。2023年2月底,美日韓三方舉行了首次經濟安全對話,討論有關半導體、電池和核心礦產資源供應鏈的穩定問題。3月,韓國表示將由韓國企業為日本支付被征勞工賠償,緊接著尹錫悅受邀訪日,實現了近12年來韓國總統的首次對日訪問。雙方會談成果包括全面恢復軍事情報共用、韓日共同應對朝核危機、日本解除對韓國半導體核心材料出口限制等內容。如此發展,無疑會助長美日韓三方在軍事、科技、經濟領域的合作。
但相較於東北亞的配合,東盟國家除了菲律賓外,大體堅持「大國平衡」的對外政策,謹慎處理對華、對美關係,並不全然回應美國動員。
中國外長秦剛晤東盟秘書長高金洪。(中國外交部網頁)
在外交場域,東盟保持與中美雙方的對話溝通,呼籲雙方保持克制,達成戰略包容;在經濟領域,東盟與中國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落地實施,同時作為創始成員參加了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從東盟的立場來看,多國多方案在東南亞的對接有利吸引投資,促進地區繁榮發展,故其自會傾向不選邊的平衡立場。
2022年11月,新加坡外長便表示,中美以外的國家可以在科學、技術和供應鏈方面加強合作,推動「不結盟運動」,建立一個多極、開放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大環境;2023年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開幕致辭,強調亞洲各國應該繼續促進中國和區域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友好關係。
印尼也是類似立場。2022年8月,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在受訪時表示,印尼想要的是地區穩定、和平,如此才能促進經濟增長,「這不僅是印尼的願望,亞洲國家都想要這樣,大國之間的競爭真的令人擔憂」;11月G20峰會期間,佐科維多多再表示,東盟拒絕成為大國博弈的「代理人」;2023年印尼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後,佐科維多多再次重申,東盟不能成為任何外部勢力的代理人、不能陷入大國博弈的漩渦。
從韓國、菲律賓對應到的東北亞、東盟局勢來看,兩國雖有「疏中親美」的跡象,卻不能代表印太整體的戰略走向。日本之所以積極回應、勝過韓國,是因其迫不及待要卸除二戰以降的和平憲法禁錮;東盟之所以維持大國平衡的立場,也是因為自身的利益考量與發展需要。在美國的「北約化」動員下,印太區域確實可能走向集團政治、陣營對抗,但因各區各國互有現實需求,美國的動員未必能一帆風順,而是更可能走向各別積極、整體平衡的態勢;至於台海問題紅線,或有部分國家敢於配合美國表態、在聲明上立場強硬,只是一旦衝突不幸發生,恐怕就連最積極響應美國的日本,都會在國家利益考量下,選擇作壁上觀。
原文發表網址:
2023.4.24
尹錫悦與小馬可斯將訪美:動員韓國與菲律賓 美國欲推印太版北約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061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4月上旬起,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陷入了輿論漩渦。
4月8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將開展連續三日的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地點包括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福州、平潭兩海域還將組織實彈射擊。
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到訪白宮,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談。
2月2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Patrick Ryder)稱,美國政府偵測到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懷疑是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
中美決戰台海的劇本,向來是媒體不敗的流量題材。
9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表對於俄烏衝突的新看法。
4月上旬起,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陷入了輿論漩渦。
4月8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將開展連續三日的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地點包括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福州、平潭兩海域還將組織實彈射擊。
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到訪白宮,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談。
2月2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Patrick Ryder)稱,美國政府偵測到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懷疑是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
中美決戰台海的劇本,向來是媒體不敗的流量題材。
9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表對於俄烏衝突的新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預定於4月10日以國賓的身份受邀前往美國拜訪,這是自9年前安倍以來,再度有日本首相受到國賓身份邀請前往美國訪問。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3/12/21 大陸外長王毅將這局低盪稱為舊金山願景,怕是過於浪漫...越南今年5月也與共軍海警發生過水砲衝突,拜登10月訪越大陣仗升級兩國「全面戰略夥伴」。但從習近平兩個月後緊接著訪越,締結「命運共同體」(越方譯為「共享未來共同體」),顯然越共有更多左右逢源的技巧(「竹子外交」)。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南北韓及美國間的軍事政治往來紀錄,包括了南北關係中一些重要的參考,分析了南北韓之間的互動,以及北韓金正恩的一些政治戰略動態。
Thumbnail
金正恩不想打仗,但是中國想要逼他打仗。 由於中國的戰爭策略已經轉變成「要成為最後一個打美國勢力」的新軸心國。因此刺激與支持世界其他地方先對美國勢力,特別是北韓對第一島鏈先開戰恐怕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目標之一。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1/05/29 根據會後釋出的厚重公報,外長會的議題依序區分為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白俄羅斯、印度太平洋地區、北韓、東海與南海等項目。儘管拜登就職以來多次說中國是美國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者,公報卻把「俄羅斯」放在首章,中國則排在第六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預定於4月10日以國賓的身份受邀前往美國拜訪,這是自9年前安倍以來,再度有日本首相受到國賓身份邀請前往美國訪問。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3/12/21 大陸外長王毅將這局低盪稱為舊金山願景,怕是過於浪漫...越南今年5月也與共軍海警發生過水砲衝突,拜登10月訪越大陣仗升級兩國「全面戰略夥伴」。但從習近平兩個月後緊接著訪越,締結「命運共同體」(越方譯為「共享未來共同體」),顯然越共有更多左右逢源的技巧(「竹子外交」)。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南北韓及美國間的軍事政治往來紀錄,包括了南北關係中一些重要的參考,分析了南北韓之間的互動,以及北韓金正恩的一些政治戰略動態。
Thumbnail
金正恩不想打仗,但是中國想要逼他打仗。 由於中國的戰爭策略已經轉變成「要成為最後一個打美國勢力」的新軸心國。因此刺激與支持世界其他地方先對美國勢力,特別是北韓對第一島鏈先開戰恐怕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目標之一。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1/05/29 根據會後釋出的厚重公報,外長會的議題依序區分為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白俄羅斯、印度太平洋地區、北韓、東海與南海等項目。儘管拜登就職以來多次說中國是美國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者,公報卻把「俄羅斯」放在首章,中國則排在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