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很榮幸有機會可以到教會的主日學擔任故事跟詩歌老師,說故事跟唱歌的對象大多都是學齡前的孩子,正好是我兒子的年紀,因此在準備的過程當中,我的對象感非常的具體,也知道怎麼樣跟這個階段的孩子互動會比較熱絡。
週日的上午,當我準備開始講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姍姍來遲,走在孩子後面的是一手滑手機,一手喝飲料的爸爸媽媽。看到這個畫面,我不自覺得皺了眉頭,表定時間是9:50分開始,但這群姍姍來遲的家長與孩子們在10:00走進教室,彷彿看電影般地慢慢走入座位,挑了一個舒適的位置後,把小孩趕到前面的VIP區,坐在後面自顧自地滑手機跟喝飲料。
為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我們玩了一個小遊戲,有個男孩先問:「有沒有禮物?」,一時之間我有點語塞,但為了不讓孩子失望,我回答:「答對的小朋友加一個點點,點點最多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小禮物喔。」於是他們勉為其難地跟我一起玩了破冰遊戲。有的孩子很熱絡的回答問題,有的孩子顯得意興闌珊,從前台的角度往後看,形成一個非常奇妙的畫面:熱絡與不熱絡的孩子舉手回答,放空與忙碌的家長坐在最後面,飲料喝完了,手機依舊在前方的位置不曾移動。
當天我們說的是猶大國的故事。講故事的同時,投影片上呈現著故事的來龍去脈,包含這個先知怎麼告誡國王,或是這個國王如何殘忍的對待百姓,由於故事的內容要轉換給小孩聽得懂的模式真的不太容易,我試著在過程中問問題,或是將殘忍的國王稍稍比喻為多拉a夢裡的胖虎,盡可能轉換成孩子的語彙與模式讓他們明白,然而,始終有個亮點總在這個過程中給我不小的影響:滑手機的爸媽、沒有禮物就不想參與的小孩,依然擺著相同的姿勢、相同的表情、無感的模樣,沒有改變。
好不容易故事講完了,歌唱完了,無感的孩子與無感的父母還是一樣無感的坐在椅子上,面對著其他台上老師的分享,好像沒有禮物、沒有驚喜,就激不起孩子的興趣,一個上午的主日學活動,我最大的感觸是:喚不起這些孩子的熱情的原因,是禮物,還是後面的爸媽?
整個早晨的主日學活動就在硬ㄍㄧㄣ 的狀態下結束了,這天給我最多的震撼教育是:給孩子的獎勵,必須要有感才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還是沒什麼有趣的,所以就持續無感下去?
我們期待著孩子可以五感發展,盡可能讓他們嘗試並且接觸不同的環境,然而在接觸的同時,我們是跟著孩子一起五感體驗,還是叫孩子進行五感體驗,自己則在一旁軟癱著滑手機?五感生活,建立在好奇心,並且透過手腳並用找到驚喜的答案解決問題。
父母的身教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當我們也願意跟著一起手作或參與,相信是能夠激發孩子也想要參與的,因為他會看到他的爸爸媽媽,也想與他一起找出驚喜。只是在科技普及的狀態下,越來越多時候我們的參與,是讓孩子自己玩,不要吵不要鬧就很好,所以很常看到在餐廳裡的孩子看手機就不吵不鬧,或是想要孩子乖乖的不要搗蛋,就讓電視或是3c成為控制他們的保姆。這樣的經歷,是有效教導,還是無感體驗?
期許每一個當父母的家長,在孩子參與的時候,也能多一點參與感,不只是陪伴他一起成長,也是在這些參與之中,看見我們自己沒有看見過自己的那一塊。手機裡的世界,一滑就沒了,但孩子的世界,卻會因為家長的參與,而更顯可貴。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