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 歷史篇-你可以沒實力 但要懂戰略

2023/04/26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上一本認知篇,鼓勵我們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新世代,從知識界的農夫轉職成游牧民族,隨時保持好奇心,升級自己的思維以應付這個新世界。
而這本歷史篇,則是告訴我們,閱讀歷史並不是為了透過歷史來預測未來,而是透過歷史來擴展視野。世界很大,總是會碰到之前沒有遇過的新鮮事,事件本身無法複製,但是古人面對重大事件的心境應該是類似的,我們現代人可以借助歷史事件作為參考點。
我們要如何解讀歷史?歷史與國文一樣不能一條一條單方向的解讀,要找出史學家未寫下的事情,串聯其他看似毫無關聯,實際上卻環環相扣的歷史。
例如,鋒火戲諸候、干將莫邪、吳越爭霸,看似三條不相干的故事,其實一切的起因都是西戎掘起,向東壓迫到周朝。
鋒火台的建立就是為了警示周朝。接著,西周被滅,東遷變成了東周,周朝的西邊變成了秦國,被西戎壓迫的從周轉為秦,迫於壓力,秦國再度往東邊遷,進而壓迫到楚國。被逼近的楚國東進滅了干越,就產生了干將莫邪的故事。而其後,干越後代往東南邊移動,增加了東南部的製劍能力,東南大國掘起,有了後來的吳越爭霸。
由於作者是中國人,因此本書的重點可以放在如何藉由歷史來看待當前的中國,未來的中國是否會走相同的道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第一個是以羅馬帝國(歐洲)的發展來對比中國。
在西元初年,羅馬帝國與漢帝國同樣面對外族的壓力,兩者經歷了十分相似的情況,在經過一段政治改革後,兩個帝國進入了穩定期,接著在西元200年左右進入分裂期。然而在300年後,兩個帝國的發展卻南猿北徹。中國在東漢之後雖然經歷了南北朝與五代十國的分裂,之後大致上維持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而歐洲在羅馬帝國之後基本上不存在大一統的帝國。這300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什麼造成了兩個帝國之間的差異?
接著,從現代帝國-美國的角度來看,不同於以前的大陸帝國,現代的帝國是走海權擴張模式,船艦與貿易取代了戰馬與領土征服。
然後,從戰略思想如何影響國際局勢和個人的角度進行分析。最後一章分析了古代政治與現代政治的不同,以及稅制如何影響國家的發展。

羅馬帝國的衰敗

為什麼在羅馬帝國之後,歐洲沒有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這三百年間發生了什麼事?
回到西元200年,卡拉卡拉的安東尼魯斯憲令普及了公民權,發放公民權一直都是羅馬社會上下層、母國外邦間獲得社會流動性的辦法。非公民的外邦為了取得公民權,會對羅馬帝國效忠並不作亂,羅馬帝國藉此來維持帝國的穩定。
公民與非公民有什麼分別?其中一個差異是稅制。公民的稅制模式是自願性的,公民的稅是奴隸稅與遺產稅,這兩項稅制沒有強制性,但公民有身為帝國子民的榮譽,公民們大都自願交那些不繳也可以的奴隸稅與遺產稅。而非公民的稅制是強制性的。這裡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取得公民權的過程是讓非公民建立對帝國榮譽的過程。
然而,普及公民權讓大家跳過了這個過程,利用普及公民權的羅馬公民直接不交稅了(又或是交不出去),這樣羅馬帝國的財政出了問題,那怎麼辦?只好對公民加稅,而加稅的結果又是被公民反彈,羅馬帝國的歲入直接崩毀。
普及公民權讓人人都變成上層階級,羅馬帝國失去了階級流動性。下層的人失去希望,上層的人失去榮耀。相比之下,中國有一個出色的流動性製造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給了流動性希望,通過科舉初試的鄉紳也成為了最低層的管理職。但在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底層失去了流動性,底層管理也從鄉紳變成了土豪。
為了使一個社會穩定,最重要的是確保上下階級的流動性。其次,要保持適當的文化引導與控制。過度強烈的控制會喪失文化的多樣性,失去多樣性是無法穩定地維持大帝國的。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羅馬帝國獨尊基督教為正統國教,從多神教國家轉變為一神教,除了失去多樣性外,教皇與國王之間的政教之爭也導致了王權的減弱。

海權與美國

美國不像典型的舊式陸權帝國(例如羅馬、中國、後期大英帝國),而是一個影響力帝國,不直接拓展領土,以武力擴大實際領土範圍,而是利用其影響力來導出文化與貿易。美國不佔領領土,但要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所以需要在海外建設海軍基地來確保航線的安全。這同時也是海權思維與陸權思維的最大不同。海權思維不需要佔領領土,但要確保海上貿易路線的安全。
陸型帝國在處理殖民地問題時,由於文化體制的不同,需要處理許多摩合問題,導致殖民地不如母國穩定。母國需要投注相對較多的資源去維和,而維和的成本大多大於收益。最後,國家會被殖民地拖垮。既然如此,那麼國家就要往外擴展殖民地就好了。但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不擴展殖民地會面臨兩個問題。第一,需要與人的本性對抗。第二,是母國人民的生存壓力。
英國初期本來也深知這個道理,只想當一個貿易的海上帝國,但由於英國本身的領土不夠大,迫於人口移民壓力,最終還是成為一個陸型帝國。那麼,美國又怎麼成為例外呢?這是因為美國國土的條件比英國好,美洲地大物博,內需市場已經足夠,外在市場只佔10%。因此,美國沒有被迫向外擴展領土。

戰略思維的重要性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戰略思維重要性的例子,其中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例子是奧地利人梅特涅主持的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成功地避免了歐洲大戰,並成為了協調國際關係的先例。之後的巴黎和會和雅爾達會議也受到了維也納會議的影響。
當時,奧地利是一個位於列強中心的國家,夾在俄羅斯、法國、普魯士等國家之間。奧地利曾多次組成反法聯盟,但在與拿破崙的反抗戰爭中屢戰屢敗。後來,梅特涅開始實行一個既和親又反抗的雙重策略,將奧地利瑪利公主嫁給拿破崙,同時在拿破崙耳邊低語,讓他起了打俄國的念頭。
俄國的遠征成為了拿破崙王朝轉折的一個重要時刻,第六次反法同盟也因此成立。但此時的梅特涅卻與以前反拿破崙的奧地利態度大不相同,梅特涅主張不對拿破崙趕盡殺絕。梅特涅希望與周邊國家維持動態平衡,而之後的維也納會議也維持著這個思維。維也納會議主要關注兩個問題:歐洲正統原則和補償原則。歐洲正統原則認為歐洲未來皇權血統至上,只認主流價值觀,而不認拿破崙這樣的平民皇帝。補償原則則認為歐洲就像一塊蛋糕,你多吃了東邊一口,就得在西邊還回來。
梅特涅主導的思維與反法同盟時期奧地利思維的不同正好體現了戰術思維與戰略思維的不同。在維也納會議之前,奧地利一直用戰術思維,多次發起反法同盟,企圖趁拿破崙遠征埃及時與其拼死一搏。然而,法蘭西在民族主義興起的浪潮中,其軍事力量的質量遠高於組成鬆散的奧地利。
即使奧地利趁機發動進攻,仍被拿破崙打得灰頭土臉。而梅特涅開始與拿破崙合親到維也納會議的思維是戰略思維,目的不是在勝負,而是希望在歐陸國家之間達成動態平衡的位置。在維也納會議上,梅特涅反對俄國皇帝併吞波蘭,支持普魯士成為德意志聯盟的領導國,主張保留法國的實力等。他不是要解決矛盾,而是要減少奧地利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可以讓奧地利處於相對安全的位置。
所謂的戰術思維,雖然也是運用資源達成目標,但目標非常簡潔、清晰,那就是要贏,最好對方全死全輸,而我是全活全贏。但戰略就不一樣,它的目標保守得多,它先承認我生活在一個均衡的格局中,然後我推動這個均衡,向下一個均衡點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我希望自己在下一個均衡點中擁有優勢,這就是戰略思維。
戰略與戰術有三個層次上的不同。第一個層次是目標不同,戰術的目標是贏,勝者全拿,而戰略的目標是下一個均衡點的達成,只要能達到均衡,吃點虧無所謂。第二個層次是過程的特點不同,戰術的過程特點是不斷累積我方力量,分清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朋友多多益善,敵人少少為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戰術思維。但戰略思維就不一樣了,它不會把敵人和朋友搞得那麼清楚,只要能從中掌握那個非常精妙的均衡,這就是平衡點。戰略和戰術還有第三個層次的區別,就是實現的手法不同。戰術的實現手法很簡單,就地解決當下矛盾,推動矛盾的激化,最後圖窮匕現,得出一個確定性的輸贏。戰略則不一樣,它是從這個均衡向下一個均衡轉化,我們不解決矛盾,只轉化矛盾。
這概念有點像是有限戰爭與無限戰爭,戰術上的思考是打一場有限戰爭,是下象棋,目的是要贏得這樣戰爭。戰略思考則是打一場無限戰爭,是下圍棋,圍棋的概念不在意一子兩子的得失,也不在意被圈地(只要做為交換,我能圈到的地比較大就好)。在人生上怎麼應用這兩種思維呢?
書中最後告訴我們,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建立戰略思維非常重要。以通往財富自由為例,最直觀的想法就是拿錢去堆出財富自由。但這是一種戰術思維,這是想靠積聚一種力量來解脫自己的人生,可能此路不通。我們需要換個想法,達到財富自由要幹麻?是衣食無缺的做自己的事嗎?還是想心無掛礙的在湖邊釣魚?如果想要的只是安定感,那不需賺很多的錢,只需要賺足夠的錢就好,找出這個人生的均衡,才能實現屬於自己的財富自由。

稅制如何影響國家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國家收的稅收是為了國家的發展,但其實影響更為深遠,國家的主要稅制會反向形塑這個國家的核心價值。比方說,在主要稅收來自天然資源的國家中,國家的財政主要依靠販賣天然資源。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可能會因為沒有預算壓力而做得不錯,但是在基礎建設發展上,肯定不會以人為主要考量點。國家建設的部分肯定是朝能賺錢的方向去投資,這有可能會降低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度(人民一心只想領補助)。如果是農業立國的國家,歲入的來源為土地稅。國家肯定會花費資源去建設水利設施,以確保農地能正常使用,而土地稅的特性就是很難用逃稅手段避免,因此國家也會花費資源去拓展自己的武力,以加大對國家的掌控。這時,國家政策的走向就會往穩定專制的方向,就像中國的君主制度。
反之就像英國,主要歲入來源是商業稅。商業稅不像土地稅,很容易使用手段去規避。因此,英國的政策走向不是控制面向,而是協商面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展出議會制,國家無法強迫商人繳稅,因此將他們拉進國家的體制中。進入體制後,他們會心甘情願地幫國家繳稅。這就是稅制如何反向形塑一個國家。
這個思維模式如果套用到個人層面,就是公司與員工的關係。我們可以觀察一家公司是靠什麼賺錢的。對會計事務所來說,員工就是賺錢的主要來源。因此,公司的政策一定會偏向善待會計人員。但如果是傳產,會計就是行政部門的一環,自然在公司中就不會受到重視。

小結

我認為從以前到現在,我對歷史的概念都有所偏差。歷史不只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還需要結合地理、地球科學,甚至是國文等其他學科一起來看待。透過邏輯思考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應用歷史,書中展示了如何透過邏輯思考來看待歷史,使我們改變自己的思維態度。正確的歷史概念可以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廣闊,就像走萬里路一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38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