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補遺-西漢的滅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秦始皇大幅的改動制度,且二世與趙高沒有壓緩腳步,反而變本加厲。
引發各國的不滿。

西漢建立後,在蕭何跟呂后的努力下,把整個國家的步調放慢了許多。

這個國家為何滅亡?
直接性的原因當然是「權臣篡位」。

權臣如何產生?
來自於外戚。

外戚問題並不是西漢才開始,某方面來說,西周就是外戚問題導致的亡國。
整個東周,這個問題都相當表面化。

「后」作為備位元首,本身沒有太多權力。
為了褒獎「后」的誕生,其實原本也只會額外提拔「后父」。

問題在於,后跟下一任天子的關係太緊密了。
春秋戰國開始,立后一直都不是「天子(國君)娶老婆」這麼簡單的事情。

而是一個「特斯拉要漲價啦快買進啊」的概念。

投資未來。
呂不韋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他先投資了后「華陽夫人」,等后變成太后又投資打造新的后「趙姬」。
造就了他耀武揚威三代秦王的故事。

雖然當時秦國三代換王更替很快啦。

戰國時代,秦國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君在思考這件事情的。

國家的延續,對他們來說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甚至你不會看到有誰對於挑選保護太子特別用心。

這不表示大家都沒有,楚國晉國什麼的,這些個公子哥爭王位的故事就挺多。

我想說的是,秦國其實半天然的阻斷了外戚的茁壯跟發展。
只有一兩個太后造成過這樣的威脅。

剛好秦始皇身受其害。

嬴政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戰國人們不一樣,他一直在展望著未來。
是說不見得是因為什麼戰亂之世,朝不夕保,戰國人才只注重現在。

放在今天,也沒多少人會去想說要讓產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除了外在環境,思想體系的成熟也是很重要的。

但秦始皇雖然有意斬斷外戚,劉邦卻不得不重啟。
不論周邊影響,光說被項羽打得人仰馬翻,非得依靠呂家東山再起的劉邦,能不立呂后嗎?

西漢的內亂是很頻繁的。
劉邦之後,漢文帝上位,也得靠外戚站穩陣腳。
漢武帝一開始被外戚挾制,也只能以外戚治外戚。
到了漢宣帝,外戚屬大亂鬥的局面,已經再也無法收拾了。

然後就開始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命短,太后命長。」

有人從生理角度來探討:女性平均壽命較長。
也有人從生活角度來探討:皇帝要處理政事要後宮打砲離宮打獵很忙,太后很閒很養生。

我們再加一個政治角度:皇帝的替換「標的」多,太后則否。

你可以弄死太后,但太后死了,皇后不會馬上變太后。(皇后並無實權)
可弄死皇帝,太子或親王是馬上可以變新皇帝的。

簡單說,弄太后對於權力掌握,基本上沒有幫助。
但弄皇帝很有。

當然也有例外。
弄太后,最大的得利者,就是皇帝派。
但前置作業要做好。

漢哀帝就在混亂中完成了這項偉業。
如果他的漸凍症沒有惡化得這麼快,西漢或許還可以多活一陣子。

然而,天下外戚權臣如此多,為什麼只有王莽能夠奪冠?
王莽用了特殊的「符命」。

也就是出現各種「王莽應該當皇帝」的天降古物文件。

後來各大朝代內亂,多少都會出現這種東西。
不要說現代人,西漢當時也不是大家都會全盤接受這種概念。
遑論後代。

那這邊就可以延伸討論,王莽的野心。

符命出現於西元五年,漢平帝死亡當年。
這時候,王莽五十歲。

中國歷史、偉人傳記,都很喜歡一個鋪陳:「不凡的人,從小就有不凡之志。」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覺得這件事還滿唬爛。
大致上來說,一個人在二十歲之前,都在學習怎麼「當一個人」。

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大約一半,也就是十歲之後,很多東西都會開始清晰起來。
第二個二十年,也就是四十歲之前,人會開始努力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王莽當然有不凡之志,但他學習到的儒家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他早年行為端正,侍奉母親跟嫂嫂,安養姪兒,對家族有禮,其實不能說他是在「演」。

而是他的性格跟教育發展就是如此。

他努力的目標,是治國平天下。
而三十多歲時,也就是一般人最為自己打拚的年紀,王莽成功了。

王莽當上了位極人臣的大司馬,只要順從姑姑,輔佐皇帝,他的人生就圓滿了。

可漢成帝突然死掉了。
元成哀平。

漢哀帝帶來的全新風暴,把王莽重重的摔在地上。
在四十應當不惑之年,王莽的價值觀被打個稀巴爛。

這不稀奇,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所以其實很多人,很多在社會上打滾,不是在象牙塔裡研究學問的人,一定都可以體會王莽。

三十幾歲當上公司高級幹部,四十歲之前,公司突然垮了,或是因為派系鬥爭炒了你。
有人就此決定轉換跑道,不再爭名奪利。

也有人想著東山再起,這一次,你想要爬到比上次更高的地方。

但生命是殘酷的。

王莽的父親早死,叔叔伯伯們這時候也死得七七八八了。
常常在討論歷史上一個人的計畫時,都難免會有人想:他做一個二十年計畫,自己真的活得了二十年嗎?

四十歲的王莽,選擇盡力作好自己的本分,好好治理他的新都國。
多年後,也再次得到了國家的徵召。

漢哀帝上位時,幫著媽媽跟奶奶對抗王家。
但他奶奶就是個怪物家長,漢哀帝難道很爽嗎?

相比之下,王莽身為前朝重臣,老實說除了得罪過傅老太后,有什麼過失?
更別說王莽得罪的方式,還挺合禮法的。

一個維護法律,不畏權貴的臣子,向來都是想做大事的君王所渴求的人才。

但漢哀帝也死了。
人生無常起落,四十多歲的王莽看多了,看透了。

這不是演不演的問題。
是人生如朝露,行善當及時。

即使只剩下一分一秒,王莽也要拯救這個國家社稷。
一邊大刀闊斧開始推廣儒家思想,一邊加強對權力的穩固。

王莽把女兒嫁給了漢平帝。
這是一個最合法,最傳統的做法。

同時,朝廷開啟大議,討論賜王莽九錫。
禮同天子,高於親王。

隔年實施。
王莽位極人臣,前無古人。

可是到了年底,還沒來得及誕下太子的少年漢平帝,也駕崩了。

說真的,要不是后宮全是王莽的親戚,這下真的岌岌可危了。
但你要換誰當皇帝呢?

你要再來一次,再送一個王皇后嗎?

王莽更上一層樓的動機十足,但應該有個爆點。
但關於漢平帝死後,選擇孺子嬰繼承,到符命首現,漢書非常緊湊,中間沒有任何其他變化……

爆點很可能在漢平帝死亡之前。

王莽立西海郡,「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萬數,民始怨矣。」

一直以來,王莽是百姓的好朋友,但西海郡移民條例,讓他變成了全民公敵。
台灣最近剛好很有這類「人才」。
這裡不會是說總統,位置上對不起來,請去腦補其他人。

在強大的民意支持下,得上高位。
但因為某些政策或行為,突然翻轉了評價。

這時候,這位偉人英雄的反應是啥?
「網軍!抹黑!」
「只有讓我當上總統,才能讓公平正義得以伸張!」

我不是要批評今人,也不是要為王莽平反。
我只想說,人就是這樣的。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金庸趙敏版)

沒有誰會去做三十幾年當皇帝的暗盤計畫。
但大環境跟遭遇,卻會把人不知不覺的推上那條路。

在這個分岔路口上,他們,甚至我們。
都已經是別無選擇。

但是,不管哪個時代,對老百姓來說,執政者姓什麼,國家的名號叫什麼,根本就不重要。

西漢非亡於外族,不敗於民亂。
從下面「人」的角度來看,「國家」的定義其實沒有被消滅。

只是改名。

但說西漢亡於王莽之手,再正確不過了。(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射鵰者,是匈奴對於射箭高手的封號。 在兩百年來的西漢時代,只有「飛將軍」李廣的這個稱號,被視為比射鵰者更強的高手。 王牆是誰? 為什麼要說是「射鵰者的終極版」? 在西漢即將結束的此刻,連趙充國馮奉世都已經下台一鞠躬。還有哪個武將能比美「飛將軍」? 好啦看圖也知道不是武將。
漢元帝,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也是公認讓西漢轉入衰敗甚至走向滅亡之路的皇帝。 對,不是漢武帝,不要再叫劉徹背鍋了。 一個皇帝在位的期間,通常是10~30年,漢武帝劉徹特別「長壽」,當了近六十年。 所以,能夠成為三代老重臣,不管是良臣還是佞臣,這個人的才能肯定都是優秀的。 馮奉世,也再一次登場了。
前幾年,有一齣中國歷史連續劇,叫做《瑯琊榜》。 故事主要發生在南朝時代,劇情架空,虛構來著。 《瑯琊榜》播出後,琅邪的第一名人,許多人都會想到那位主角「江左梅郎」。 事實上,歷史上最出名的琅邪子弟,也是個頂尖的智者。 大漢丞相諸葛亮是也。 這裡,就從諸葛亮的祖先,繼續看西漢是如何進入最後的下坡吧。
中書令,堪稱漢代最神秘的官職之一。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完全沒有提過這個職務。 是漢武帝之前都不曾建立這個職務嗎? 又或者是司馬遷故意不記? 畢竟,按班固的史料收集,最早可考的中書令,就是司馬遷本人,也是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在宮廷擔任的職缺。 中書令這個職責的變化,牽動著兩漢,甚至「魏」的滅亡…
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有班超揚威西域。 奉世何許人也? 奉世姓馮,是漢書中少有的獨立傳人物,光從這裡你就可以猜測他不一般的人生。 沒親可帶沒故可攀的馮奉世,在武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分入選為郎官,最終成為西漢最後的榮光。 但對我們而言,卻沒沒無聞。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射鵰者,是匈奴對於射箭高手的封號。 在兩百年來的西漢時代,只有「飛將軍」李廣的這個稱號,被視為比射鵰者更強的高手。 王牆是誰? 為什麼要說是「射鵰者的終極版」? 在西漢即將結束的此刻,連趙充國馮奉世都已經下台一鞠躬。還有哪個武將能比美「飛將軍」? 好啦看圖也知道不是武將。
漢元帝,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也是公認讓西漢轉入衰敗甚至走向滅亡之路的皇帝。 對,不是漢武帝,不要再叫劉徹背鍋了。 一個皇帝在位的期間,通常是10~30年,漢武帝劉徹特別「長壽」,當了近六十年。 所以,能夠成為三代老重臣,不管是良臣還是佞臣,這個人的才能肯定都是優秀的。 馮奉世,也再一次登場了。
前幾年,有一齣中國歷史連續劇,叫做《瑯琊榜》。 故事主要發生在南朝時代,劇情架空,虛構來著。 《瑯琊榜》播出後,琅邪的第一名人,許多人都會想到那位主角「江左梅郎」。 事實上,歷史上最出名的琅邪子弟,也是個頂尖的智者。 大漢丞相諸葛亮是也。 這裡,就從諸葛亮的祖先,繼續看西漢是如何進入最後的下坡吧。
中書令,堪稱漢代最神秘的官職之一。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完全沒有提過這個職務。 是漢武帝之前都不曾建立這個職務嗎? 又或者是司馬遷故意不記? 畢竟,按班固的史料收集,最早可考的中書令,就是司馬遷本人,也是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在宮廷擔任的職缺。 中書令這個職責的變化,牽動著兩漢,甚至「魏」的滅亡…
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有班超揚威西域。 奉世何許人也? 奉世姓馮,是漢書中少有的獨立傳人物,光從這裡你就可以猜測他不一般的人生。 沒親可帶沒故可攀的馮奉世,在武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分入選為郎官,最終成為西漢最後的榮光。 但對我們而言,卻沒沒無聞。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