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雜談|從《位置》到《一個女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皇冠出版的艾諾中譯版的《La Place》中加上了《Une Femme》,兩本書分別寫其父親與母親的生平,父母親死亡相隔約二十年(出版年份相差四年),但在中文書名中只保留了《位置》,如果要更無聊的說,出版商在新的一版中為何要將以女性為主軸的故事附加在男性故事之下?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寫了《位置》這本書,艾諾被視為女性主義者並在多本書中有明確的女性書寫意圖,《位置》的寫作著墨在父親的生平,一個工人階級的男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剛剛發現最新的中國譯本書名為《一個男人的位置》,或許是為了和《一個女人》相呼應,確實我一直認為男人取得位置的方式跟女人不一樣,想到像艾諾這樣強調性別的人只強調了「女人」,似乎又是一種意識形態⋯⋯但說這些太刻意了。
艾諾在寫父親生平前說明自己不會以小說形式描寫,《一個女人》最後又強調「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是歷史、社會觀察和個人經驗,也許是這樣她寫到母親死後八天,西蒙波娃死了,以這話帶過,讓讀者明白此書敘述的女人是和波娃是一個年代的,這是一個大家不認識的女人,但我們可以將她與時代和社會連結,讀著時腦中能想到她生活的那背景。當我讀到艾諾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住到療養院的那段也想到波娃母親在《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的臨終,人生最後階段她們都不再「抓著」信仰,波娃母親可能是內化了,艾諾母親大概是因為心智退化,兩個來自不同階級的左派女兒都寫了她們虔誠母親在死前的信仰狀況,這確實是她們會注意到的改變。
說起來很奇怪,波娃和其妹妹並沒有將母親的後事辦得太有宗教色彩,反倒是八零年代末期,艾諾母親的告別式依照宗教習俗,也許這要考量的點也包括她們來自城市與鄉村,但更多的也是艾諾尊重母親生前的信仰,她是一位總坐在前排望彌撒的虔城天主教徒,戰爭時期也發揮基督的愛心幫助鄰舍。
抱歉,因為我的瀏覽器突然無法上傳照片,只能隨意找一張圖

我讀完《位置》和《一個女人》之後有些好奇為何不是《一個男人》和《位置》?

艾諾父母親在戰爭前成家並生有一女,女孩七歲因病過世,在戰爭初期又養育了第二個女孩,雖然夫妻兩人皆為最底層的階級,也沒機會接受更多教育——母親讀完小學,父親只讀書到八歲——但(我不確定這個連接詞正不正確)他們明白要讓女兒讀書來改變階級,母親甚至將女兒送到私立學校讀書,使她的起跑點高於平民,盡量讓她擁有和中產階級小孩相同的文具、書本。母親很積極的想改變自己的語言使用和行為舉止,她還帶艾諾參觀博物館,是她促使丈夫開一間咖啡館提升後代的生活品質,在她年老時也算是有些改變了自己的「位置」,而艾諾父親相較母親更是安於自己的狀態,他不想說與自己「位置」不符合的語言也不想做與其身分不同的事。
艾諾身為女性覺醒者的角色,我猜測她書寫中有可能將女性在家中地位稍作提升(不一定有意識),也可能是確實生長在一個母親更有話語權的家庭之下才成就了這樣的她。我讀她生平時讀到她二十歲時到倫敦打工一年,通常這種gap year不太會出現在那年代的工人家庭中,這疑惑在書中也得到解答,是艾諾的母親答應且固定與她通信,一個成長在1900年初期的媽媽要有多大的「決心」才能做到此?
在《位置》中艾諾就有提到她祖母的教育水平比祖父高,相較於當時農村的婦人更在乎形象;在《一個女人》中也提到外祖母是鎮上第一個拿到文憑(指小學畢業)的人,原本有資格當小學教師卻只能留在家中做裁縫補貼家用(那時的鄉村女性不能有野心),但她讓自己的小孩們看上去更加體面——在艾諾重建自己的家庭歷史時,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條件」——是女人的努力而改變了家庭的處境。
更雜談的:
我在讀艾諾的書時總懷疑自己用不正確的方式解讀她,但我沒有去研究她曾在採訪中說過什麼,或是她寫過其他的文章又談到什麼,在這兩本書中我特別有注意到她父母對於信仰的執著,這應該是和她本身很不一樣。最觸動到我的是她外婆和母親在艱苦或忙碌的生活中還是會抽出時間閱讀,她母親在閱讀前會先把手洗乾淨,以慎重的態度面對書本,她把自己想要的寄託在女兒身上了,總會有些教育專家批評這種行為,但我覺得對於某些人而言還是很受用。
還有關於她對母親老後的敘述也讓我有很多感觸,她一再強調母女間的語言聽起來像在吵架,但她們之間有很強烈的依戀關係,她也無法將母親放棄,在她與丈夫分居後帶著兩個兒子又要教書,還是將剛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接到家中生活,後來又不得已送到養老機構,直到現在討論父母老年後的安置,應該都很能帶給人啟發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艾諾在書中一開始就表達了在父親過世後想著手寫關於父親的生平,以前不敢寫是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我讀到這裡時被刺痛了一下,相同的陳述在《那不勒斯故事》中也有,她們花了幾十年的努力才離開原來的階級,如今又要把自己成長背景寫出來,但對於每個寫作者而言想逃避的不全是「階級」
我讀完《鎧甲的裂縫》後想到了,這應該就是我讀法國小說經常有的感受,說著一個很平常的故事,讀者在其中會自行想象出其他更高明的東西
去年十月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佈是安妮.艾諾後,我一時以為台灣的出版社並沒有簽進她的著作,其實在二十年前大塊文化有出版過,十二月因艾諾得獎又重新出版了一次,該月就刷了二刷。十月初以為台灣沒有(也可能是市面上找不到),便下載了英文和法文版各讀了一點,那時並不欣賞。
如果我有一間書店,這兩本書應該作為一組套裝 他們都有的共同點:作者皆為70年代出生的女性、皆在疫情間出版、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也是真實的散文創作方式陳述廣義的社會學。
這篇文章作為我的READING LOG,有暴雷的部分也沒交代內容大綱,沒閱讀過《彼岸花盛開之島》的人或許會覺得是無聊的廢文。
信仰是超越宗教的信念,是不具邏輯的一種強烈的相信。在《百年孤寂》中提到生出有豬尾巴的後代、忘在櫃子許久的空瓶子變得太重、有個鍋子裡的水沒有火卻沸騰⋯⋯因懲罰和錯誤產生的迷信,那就是荒謬;《玫瑰的名字》中提到殺人兇手不會是地位低的僧侶,因為他們更加相信聖經中所寫的一切而不敢犯錯
艾諾在書中一開始就表達了在父親過世後想著手寫關於父親的生平,以前不敢寫是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我讀到這裡時被刺痛了一下,相同的陳述在《那不勒斯故事》中也有,她們花了幾十年的努力才離開原來的階級,如今又要把自己成長背景寫出來,但對於每個寫作者而言想逃避的不全是「階級」
我讀完《鎧甲的裂縫》後想到了,這應該就是我讀法國小說經常有的感受,說著一個很平常的故事,讀者在其中會自行想象出其他更高明的東西
去年十月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佈是安妮.艾諾後,我一時以為台灣的出版社並沒有簽進她的著作,其實在二十年前大塊文化有出版過,十二月因艾諾得獎又重新出版了一次,該月就刷了二刷。十月初以為台灣沒有(也可能是市面上找不到),便下載了英文和法文版各讀了一點,那時並不欣賞。
如果我有一間書店,這兩本書應該作為一組套裝 他們都有的共同點:作者皆為70年代出生的女性、皆在疫情間出版、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也是真實的散文創作方式陳述廣義的社會學。
這篇文章作為我的READING LOG,有暴雷的部分也沒交代內容大綱,沒閱讀過《彼岸花盛開之島》的人或許會覺得是無聊的廢文。
信仰是超越宗教的信念,是不具邏輯的一種強烈的相信。在《百年孤寂》中提到生出有豬尾巴的後代、忘在櫃子許久的空瓶子變得太重、有個鍋子裡的水沒有火卻沸騰⋯⋯因懲罰和錯誤產生的迷信,那就是荒謬;《玫瑰的名字》中提到殺人兇手不會是地位低的僧侶,因為他們更加相信聖經中所寫的一切而不敢犯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歷史不僅會審判我們總統的作為,更會評判我們是否讓種族主義政黨執政。 -83歲女作家,安妮·艾諾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帕達瓦諾家,如小婦人一樣,她們家也是四姊妹。家人彼此相親相愛,卻也各有各性格與陰影。 這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小說,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敘述流暢。角色所思所遇如同我們,彷彿是親近的人們的生活,並關心著他們之後的經歷,讓人追著一頁頁讀下去。
Thumbnail
有幸從南法趕到巴黎,為了看這場安妮艾諾作品-《正發生》(L'événement) ,改編成的戲劇演出。 好像再次於劇場,見到安妮艾諾本人,一個像是獨行俠的老太太,氣場大到沒人膽敢靠近她,個性同時又平和近人,安自坐著喝可口可樂。 這場戲劇演出為獨腳戲,只有一個女演員...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Thumbnail
法國小說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小說即被改編成戲劇作品,展現一種社會階級的處境。
Thumbnail
極短篇小說:曾被女兒視為「淫蕩」母親的「艾薇」,隨著命運之手的推送,遇到欣賞她的餐館老闆「羅力」,命定的姻緣又成全了他們的愛情。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歷史不僅會審判我們總統的作為,更會評判我們是否讓種族主義政黨執政。 -83歲女作家,安妮·艾諾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帕達瓦諾家,如小婦人一樣,她們家也是四姊妹。家人彼此相親相愛,卻也各有各性格與陰影。 這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小說,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敘述流暢。角色所思所遇如同我們,彷彿是親近的人們的生活,並關心著他們之後的經歷,讓人追著一頁頁讀下去。
Thumbnail
有幸從南法趕到巴黎,為了看這場安妮艾諾作品-《正發生》(L'événement) ,改編成的戲劇演出。 好像再次於劇場,見到安妮艾諾本人,一個像是獨行俠的老太太,氣場大到沒人膽敢靠近她,個性同時又平和近人,安自坐著喝可口可樂。 這場戲劇演出為獨腳戲,只有一個女演員...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Thumbnail
法國小說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小說即被改編成戲劇作品,展現一種社會階級的處境。
Thumbnail
極短篇小說:曾被女兒視為「淫蕩」母親的「艾薇」,隨著命運之手的推送,遇到欣賞她的餐館老闆「羅力」,命定的姻緣又成全了他們的愛情。
Thumbnail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