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們大略討論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神聖”起源,這一篇我們要來談論一下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的關係。
首先,我們應該要理解的是如果從查理大帝(又譯作查理曼大帝或卡爾大帝)打下的疆域來看,查理大帝統治的疆域雖然與羅馬帝國的疆域有所重疊,但是其實查理曼帝國的重心是在萊茵河流域,並不像(奧古斯都的)羅馬帝國是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軍團。(左圖中黃色與橘色部分是查理曼的帝國,其中黃色屬法蘭克王國原有的疆域,橘色則是查理曼新打下的疆域)。
那麼,羅馬教宗為什麼要將查理大帝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呢?
因爲翻譯的問題,所以一般讀者很容易將這個 Imperator 完全等同於中國的皇帝概念。不過,中國的「皇帝」是源自於秦始皇將「三皇五帝」合稱,以彰顯自己滅六國的功績,羅馬的「Imperator」雖是源自於其王政時代的裁判權,但在共和時代就被移轉到執政官的手上,在初期指的主要是判處某人死刑或命其作戰的權力,但在羅馬城外則可轉化成為軍隊最高的統帥權力,到了當凱撒的義子屋大維啟用「Imperator」一詞作為頭銜之時,其所欲彰顯的其實是羅馬帝國治下軍事與民事緊密結合的特性。因此,「Imperator」其實也可譯成「最高統帥」,只是,大多歷史書都將其翻為「皇帝」,所以以下也延用「皇帝」這個譯法。
不過,共和時代的羅馬人是很討厭「國王」這個概念的,因此當屋大維想方設法得到更多新權力時,他記取了凱撒被暗殺的教訓,巧妙地創造了另一個稱號「奧古斯都」,用以彰顯領袖在引領世界向上提升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原本院內平等的元老院也主動授予了屋大維Princept Senatus (即元首或第一公民)的稱號,讓羅馬從此由「共和制」轉變為「元首制」。
軍事領導能力遠不及凱撒的屋大維,就這樣巧妙地實現了凱撒所無能完成的政治目標,將元老院的權力虛化,由元首獨攬大權,擁有最高的裁判權(imperium maius,意即「大於任一行省統治者在該省份的統治權力」)。這種將「Imperator」轉化為「其他統治者中的統治者」的概念,其實相當於「萬王之王」(King of the King) 的觀念,本為羅馬菁英所不喜,但由於羅馬公民與元老院都已經厭倦了在羅馬疆域大為擴張後所衍生的難於平息的內戰與暗殺,因此也都只能接受這新的元首制。
在這種情形下,西元 800 年羅馬教宗為查理大帝加冕為「Imperator Romanorum」就成為一件很矛盾的事了,畢竟,羅馬人一直都是屬於家父長制的,尤其是當自認為是基督徒的大家長的羅馬主教都承認查理擁有最高裁判權的時候,這是否意味者羅馬教會(拉丁教會)已自認無力以「大家長」的身份自居了?
其實,「羅馬教會」和「羅馬人的皇帝」之間的角力一直是西歐和中歐中古歷史的主軸,不過,秉持者黃帝內經「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精神,我們不妨先將問題轉為「為什麼在西元800年羅馬教宗會選擇授予查理大帝「Imperator」的名號?促使他們結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如果單從歐洲史的角度談論,可能會看不到大局,所以,我們還是要從羅馬人的興起來看,才能理解為什麼應該算是日耳曼後裔的歐洲人會將「羅馬人」(或拉丁人)所建立的「羅馬帝國」視為第一帝國?
這個答案可以很宗教,也可以很政治,更可以很經濟 —— 而以下採取的是最「羅馬」的觀點。
羅馬人在地中海世界興起的很晚,但是羅馬人很早就意識到海上貿易對於羅馬乃至義大利半島的重要性。事實上,西元前三世紀初,羅馬人許多向外擴張的活動都可以被解釋為在找尋鹽礦或鹽沼,而羅馬軍團的一部分軍餉包括鹽(拉丁文 ,salarium) ,這也是今天英文中薪水(salary)的字源。
不過,由羅馬人命名的「地中海」的海域也因為海上貿易的興盛所以一直都很不平靜。所以,在希臘人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時,羅馬人便迫使當時已無力自衛的希臘各城邦簽署協定,其中包括限制各城邦戰船數量和活動範圍的「海軍條款」。羅馬人很清楚,沒有了戰艦,希臘人就只能任羅馬人擺佈,而事實也是如此。
取得了與希臘的競爭優勢後,羅馬共和國持續擴張,到了公元前67年時,就算是殲滅了所有海盜、登來了地中海主人的寶座。不過,其後因為凱撒被暗殺,羅馬再次陷入內戰,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先是聯手除掉了刺殺凱撒的陰謀集團,接著三人發生內鬨,雷必達被流放而屋大維最後擊敗(和埃及女王克里奧佩脫拉聯手的)安東尼,從此羅馬取得了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對地中海的絕對統治。
(下圖顯示西元前60年到奧古斯都時期的疆域)
只是,地中海見證了羅馬的崛起也見證了羅馬的衰弱。
西元242年,一個誕生於黑海的哥特王國攻佔了克里米亞,接著在西元253年,波斯又奪走了安條克港。由於這兩個地方都是絲路的重要樞紐,羅馬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丟掉了陸路與海路眾多商品的供給來源,加以基督教勢力的興起,軍力開始衰弱,統治基礎連帶受到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當狄奧多西大帝的兩個兒子於西元395年決定將羅馬帝國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各自治理時,羅馬對地中海的統治也隨之分裂了。
接著公元428年,汪達爾人的國王蓋賽里克開始從安達魯西亞出兵北非,西羅馬軍隊完全無法抵擋,讓蓋賽里克的艦隊最後得以在西元455年長驅直入台伯河,一舉攻下羅馬。
自此,羅馬帝國權力不再,只剩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繼續以羅馬之名成為地中海東部的新帝國,而這個新帝國的首都到西元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攻破。(相關文章:
丁香、海貿、拜占庭)
我們可以從東西羅馬帝國國運的簡單比較看見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截然不同的「風水特質」:羅馬對外發展容易,防守困難,而君士坦丁堡則屬易守難攻之勢。
另一方面,東羅馬帝國其實一直都還是地中海東部的重要玩家,也有心要收回義大利半島,但是六世紀末時,倫巴第人從義大利北部開始擴張,直逼羅馬城時,東羅馬帝國完全幫不上忙,而是靠著教皇親自與倫巴第國王交涉,羅馬才得以保全獨立地位。不過,羅馬的危險不只來自陸上,還可能來自海上,而這種可能在西元七世紀中伊斯蘭教勢力在海上興起後,甚至於西元695年從汪達爾人手中搶到了迦太基城之後尤為明顯。基督教的信仰固然幫助了羅馬在被蠻族入侵後,逐漸復興,但也讓教會理解自身需要武力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西元800年羅馬教皇為查理大帝加冕,透露了至少兩個訊息:第一、當時的羅馬人已無力在地中海傳教,所以選擇與萊茵河一帶的世俗勢力結盟,第二,羅馬教皇需要查理曼的軍事力量保護以對抗步步進逼的伊斯蘭勢力。
簡單說,從西羅馬帝國崩解後,僅存的東羅馬帝國雖仍以羅馬帝國自居,卻已無法顧及地中海西部的安定與安全,羅馬教皇與查理曼結盟基本上只是勉強守住東西地中海的分隔線。
再換個角度看,從人類在地中海開始活動以來,就只有羅馬帝國稱得上是地中海真正的主人,其後雖然有不少帝國試圖以「羅馬」自居,但卻都未能真正再創一個通暢無阻的「地中海世界」。我們一來可說羅馬帝國的成就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二來也必須認識到只有羅馬帝國有資格稱地中海為「我們的海」,後來的其他帝國都只能在地中海上爭奪或搶奪航道,以維護自身的貿易利益。
當然,這也意味著地中海在舊大陸早期的人類文明建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往後人類的文明建構也隨者各種機緣而不斷變化,最後逐漸超越地中海而開展出不同的治理和流通路線。
這現象其實與神經系統的演化頗為類似。
左圖下顯示的是原始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基本上這就是一個管狀的構造,中間充滿了液狀的構造,不僅內含營養物質可供應神經細胞養分,亦可調節神經組織內的酸酸鹼平衡,更重要的是為整個神經系統提供結構上的保護與支持作用。(圖片來自「腦在演化中」,遠流出版)
人類的腦部基本上也是一個前端膨大的神經管,至於其中空部分則演化成充滿了腦脊髓液的腔室。因此,基本上,人類的神經細胞也是環繞著「我們的海」(Mare Nostrum)不斷演變發展的。
拿特鴨不知道自己到底昏迷了多久,只知道自己是被負責鎮守帝國邊疆的蜜獾父子搖醒的。
「我怎麼會在這裡?」剛清醒的拿特鴨問眼前的蜜獾父子。
「這個問題得問你自己吧?」蜜獾父子異口同聲:「這個洞是我們的洞。」
「喔!」拿特鴨稍微清醒了一點:「你們是那一旗的?」
「黑糖旗的!」蜜獾爸爸亮出自己的黑糖旗。
「黑糖旗的!」拿特鴨突然一震:「你們不是負責鎮守邊疆的嗎?為甚麼會在這裡?」
「我們本來是要找金陵獅王的⋯⋯」蜜獾爸爸表示:「既然獅王離宮了,你又自己掉到我們的洞裡,所以找你也行⋯⋯」。
「聽起來大概不會是什麼好事⋯⋯」拿特鴨儘管很悲觀,還是回應:「說吧!你們找我有什麼事?」
「我們要找大金陵帝國的聖杯⋯⋯」蜜獾小弟表示。
「你們沒事找大金陵帝國的聖杯做啥? 」拿特鴨不解。
「因為我想知道大金陵帝國的形狀是什麼樣的。」蜜獾小弟表示:「爸爸告訴我,聖杯的形狀就是帝國的形狀,是嗎?」
「別找什麼聖杯了!」拿特鴨告訴蜜獾小弟:「軍隊的天性是服從,我現在命令你回到原來的駐點。」
「我們只聽金陵獅王的命令。」蜜獾爸爸表示:「既然你不願意將聖杯秀給我們看,我們只好自己去找聖杯了,」
推薦參考書籍:
海洋文明小史(Histoires de la mer) 作者:Jacques Att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