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幻影 | 從感知結構力學談神聖羅馬帝國的興亡 (九之九)

2023/07/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國祚綿長的政治體,但在西元1806年為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解散以前,這個政治體並非「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是在歷經各種危機後依然可以維持住基本結構,才能從羅馬帝國滅亡後一直維持到十九世紀。
但是,如果我們要按照史記「帝王本紀」的概念將神聖羅馬帝國依不同的帝王世系(王朝)來討論其變遷,就必須先認定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王朝究竟為何。
首先,既然神聖羅馬帝國是被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所解散的,而拿破崙透過《普雷斯堡和約》接受了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的請求,廢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號,並將神聖羅馬帝國大部分領土歸入法國統治,只為其保留了「奧地利皇帝」的稱號與小部分領土(大約是今天的奧地利與匈牙利),稱為「奧地利帝國」。在這種情形下,將哈布斯堡王朝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王朝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選項。
然而,拿破崙一世的法蘭西帝國倒台很快,所以歐洲諸國在其宣布退位後,接受了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議,開始推動了「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在這個體系中,德意志諸邦國形成了一個比神聖羅馬帝國還要鬆散的國際組織,由奧地利帝國擔任永久主席國、由普魯士王國擔任永久副主席國。在這種「後見之明」下,不難發現,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後期歷史中,其實就是以奧地利為本命區的哈布斯堡家族與以普魯士為本命區的霍亨索倫家族兩強相爭的局面。
因此,如果以「道統」的觀念來看,我們不免要問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究竟是誰?是奧地利、還是德國、或者兩者皆是,還是兩者皆非?
很顯然地,當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回答這個答案時。我們就會開啟不同的歷史書寫之路,所謂「歷史是歷史學家的歷史」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情境。
另一方面,所謂「起點就是終點」,我們也可以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問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構是從何時開始崩解,何時開始變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構一直都不算穩定,所以關於其究竟是何時崩解的問題其實就與其是從由何時正式立國一般、不容易回答,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從幾個關鍵時刻來看待其性質的逐漸轉變。
第一,在帝國的權力結構方面:基本上,在皇帝和教會的爭執中,在亨利三世時(西元1039 到 1056 在位),皇帝的權力達到巔峰,之後,就不時陷入各種危機,帝國數度瀕於整合困難的狀況。
第二,與羅馬的關係:雖然帝國一開始是與羅馬教會合作而成形,但因帝國境內說德意志語的民族意識逐漸抬頭,所以在西元1512年召開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一道正式敕令,將官方頭銜改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後,算是與拉丁民族有了明確的分野。至於什麼是「德意志民族」呢?這顯然是需要一些讀過書的人來教導大家建立民族的歷史意識,但基本上「德意志人」是以羅馬帝國時代的「日耳曼人」後裔自居,彼此交流時使用的語言也不是羅馬教會使用的拉丁文,而是德語。簡言之,當民眾逐漸有意識地自稱為「德意志人」時,他們其實就是在與有著官方地位的羅馬教會與教士做區隔。
第三,神聖性的改變:從西元十七世紀開始,歐洲人普遍不再嚮往天堂或彼岸的生活,並逐漸將心力放在現世中,人生觀也逐漸世俗化。然而,基督宗教對人們的影響依舊在,只是人們開始以不同的心態解讀過去的神學著作,而中歐的德意志人也由此開始發展出一種接近自然理性的人生觀。在這種人生觀中,上帝逐漸變成一個可以開放討論與發展的概念,而人類精神的不朽也逐漸成為靈性的一種象徵。
不過,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整個歐洲也瀰漫著一股濃濃的反抗精神,衝擊到了德國的封建貴族,意外引發了德意志封建貴族開始學習自然科學的風潮,加快了整個文化擺脫羅馬教會所立下的價值與宇宙觀。
總的來說,神聖羅馬帝國雖是十九世紀初才被拿破崙所解散,但其實這個國祚綿長的帝國在帝權衰弱後、其實更像是一群被迫聚在一起開會決議的諸侯與主教所形成的團體,各國間不是各自為政,就是想著如何利用對手,或是兼併對手。
另一方面,從義大利城邦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對神聖羅馬帝國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只是其對南部的影響要比北部大,這也連帶使後來的德意志文化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直到今天。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以感知結構力學來看待神聖羅馬帝國的興亡呢?
其實,既然「所謂歷史是歷史學家的歷史」,那就要看歷史學家是依著什麼樣的概念來收集、組織、解讀相關的歷史資料了。
當然,說到如今的德國哲學,其實依舊深深受到康德(1724~1804)的影響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檢視了人類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康德建議,人類的認識能力無法協助人們掌握真實的世界,人們所能掌握的只是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好學之人,康德也建議,人類一直努力想要超越自己的界線以擴展自己的知識,但也不斷遭受挫敗而屢屢回到自己的經驗之中。對康德而言,好學之人往往想要建造一座「直抵天際的高塔」,但人類的能力往往卻只夠建造一座我們經驗可以自在居住的房子。
康德可以說是德意志啟蒙哲學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不過,活到八十歲的他並沒有親眼看見神聖羅馬帝國的壽終正寢。另外,康德在世時,普魯士王國已經興起了,而康德的哲學思維後來也成為普魯士新教徒建立新信仰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今的德國人多半不會將他和神聖羅馬帝國連在一起。
從這點看來,如果我們宣稱「德意志概念哲學的起點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終點」,今天的德國人大概也不至於反對吧。
只是,按照這種講法,今天的德國能不能算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呢?也許就像康德所指出的,這個問題已非一般漢字文化圈的人的認識和經驗所能回答的,所以關於這點,我們就儘量尊重德意志文化圈人所發展出的歷史感知結構,不要輕易攪入他們的爭論,至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就等有機會時再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為各位解析,敬請期待。
推薦參考書籍:
德國文化簡史 作者:威廉格斯曼
~~~~~~~~~~~(以下為創作部分)~~~~~~~~~~~~
因為被錫罐人答答指認出自己是豬獾,而非蜜獾,豬獾父子倆大受打擊,無法按照原訂計畫離開自由競技場,反而在豬棚下待了下來。
「你們父子倆一個像得了憂鬱症、一個像得了中二病!」答答說出了自己的觀察。
「不管是什麼病,生了病就該吃藥!」拿特鴨表示:「 改天,拉丁羊來時,你們再請他為你們卜藥好了。」
「這可不妙!」小豬無名想要阻止。
「豬獾父子生病找拉丁羊卜藥,關你什麼事?」拿特鴨不解。
「我這麼容易發胖,拉丁羊看了我,要我吃藥,以保持健康體態怎麼辦?」小豬說出了他的擔憂。
「放心啦!」拿特鴨安撫無名小豬:「拉丁羊是專業的,用藥一定在安全範圍。」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