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丹麥語:Hævnen)是由「丹麥新浪潮女導演」蘇珊娜畢爾(Susanne Bier)執導的電影。丹麥語Hævnen的意思原為復仇,在這不美好的世界裡,英譯片名<In a better world>一語道盡導演想說的 :「 我相信希望,並相信只要做出對的選擇,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誠然,世間無所謂真正的對錯,但仍有比較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抉擇。

- 本片講的是 : 兩個12歲到丹麥就學的男生,在校遇到霸凌的故事。 其中一個孩子Elias的父親,是在蘇丹難民營工作的醫生; 另一個孩子是倫敦來的轉學生名叫: Christian, 他的父親則是警察。 兩個家庭面對孩子遭欺負的處遇。 而Elias的醫生父親在成人的世界中, 也要成天面對強權恐嚇與脅迫,到底該如何告知孩子怎麼面對惡霸呢?醫生父親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困難呢?





思考與分析 :
- Q:被害人是怎麼變成行為人的(所謂的加害犯罪人)?
- Q:片中兩位男生都是備受父母關心的孩子,為什麼還是走上暴力攻擊的路線?
- Q:霸凌事件發生後,要求表面的和解就能解決問題嗎?
1.醫生之子Elias放學後,對於母親的關切回答說:「我討厭你!」 媽媽感到受挫驚訝。
不愛並不等於恨。或者他真的不需要愛。[1]
而是需要換個方式來溝通。
2.Christian的警察父親曾對他說,我們需要好好溝通。
但對於Christian的提問只能避重就輕,我們可以發現:
Christian真正氣的不是霸凌的同學或者毆打醫生的路人,
而是對罹癌喪命母親的傷働,以及對父親的生氣。
暴力和反擊是他發展出的防禦方式,保護自己不再被擊垮的武器。
當然最後也因為友情而改變了他的觀點。這正是青少年之所以最在
意同儕而發展出的力量。
小結 : 不要相信問題,而是發現力量。[2]
一位治療師問到 : 「當你把腳跨上窗台上,你是真的想去死,還是想叫大人閉嘴?」[3] 這些大人們未必沒有注意,而是千頭萬緒紛至沓來。
總結 : 同儕,家長,老師,社會制度,都是形成問題的原因。
既是傷害的來源,也可以是重新發現力量的支持系統。
要求馬上道歉,不一定就表示問題被解決了。
光靠嚴懲治霸倒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而是找出個案在意的點,
才能找到改變力量的所在。
〔註1〕: D. W. Winnicott. (1896~1971)〔註2〕: 賈紅鶯 著 (2018)。《關係是傷,也是藥》(p.48) 。
台北市 : 張老師出版。ISBN:978-957-693-922-8〔註3〕(p.161)
〔註4〕圖片/海報: 翻拍影片後自製。圖表:自製
以上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不作商業用途。
若有疑慮歡迎私訊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