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長大?電影「熔爐」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首先,筆者本人就不是一個追著院線片跑的人,所以再新或舊的電影或書都可能突然神來一筆才會想看。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電影-熔爐海報 (來源:網路)

電影-熔爐海報 (來源:網路)

為什麼拖了這麼久才看(應該是說才完整看完)?真實犯罪事件本身其實都對筆者有相當的吸引力,為何至今整部好不容易看完?因為實在是太沉重了。

有關性方面的電影如果只是輕輕帶過的話倒是無所謂,但以性行為或性侵這類的題材使筆者非常感冒,尤其是本部說傳達的權勢性侵,由於筆者有過親身經歷,於是更加的難以下嚥。

電影的最後那句話:我們之所以這麼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努力不讓自己被世界改變。

So sad.

筆者是個在傳統意義上非常叛逆(也有人說偏激, anyway)的人。但其實這些不過都是標籤罷了。因為從小不能算不聽話,但聽話以外很早就有自己的意見想要表達,可惜筆者出身於保守頑固的家庭裡,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是沒有話語權的,一旦想要表達甚麼,只要和長輩不合的都叫叛逆。

從小老是被說「你身上稜稜角角太多了,以後出社會可有得吃苦,到時會把妳磨圓」。不好意思,筆者至今活了四十幾年,仍然是刺蝟一隻,只是從「我也有意見」改成沉默。

筆者小的時候看著身邊的大人,總想著長大以後我不要當那樣的大人。但是實際上又如何呢?其實,當自身的意見變成沉默時,我已經被改變了。只是努力著,努力維持自己的本心活著而已。

永遠記得十歲那年,被自己父親脫下內褲時的那種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動也不敢動的恐懼,仍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困擾著我。

十歲的時候不知道甚麼叫性,只覺得可怕、不能理解。於是打電話給我最親的外婆說了這件事,當下整個家族裡最開明的外婆都告訴我:這件事妳直到進棺材都不要對別人說。

是直到18歲時第一次看A片才知道,原來我是被自己的父親性侵犯。但是我還是沒有說。說出來不知道父母會有多傷心,那時還這麼體貼(智障?)的想。然後經歷了許多年的憂鬱症困擾(這件事不是主因,主因太複雜了),直到脫離了原生家庭厚某次不知為何和母親通電話時吵起來才一氣之下說出來,結果母親只是冷笑道不相信,還要我是真的話就去告他(父親)啊。

那時筆者已年逾35,告?要告誰?告什麼?告了又有甚麼好處?

為什麼身為雙親的你們從不曾給過我信任,從不肯聽進我講的任何一句話?這,才是真正發病的主因。

就連五專時轉學考大學時錄取電話打回家,父親都還要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我的同學在整我。我就問,這樣的父親、母親,給了我甚麼樣的生活?物質方面在學生時代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的心從來都是平行線。不想只是聽父母擺布的孩子,與從來不相信自己孩子的父母能親近到哪裡去呢?筆者不知其他人的答案,但對於筆者而言,縱使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卻感受不到,自然筆者為父母所著想的一切對於父母都是空而已。筆者相信我們是相愛的,卻沒有辦法用對的方式來對待雙方,於是筆者聽從了心理諮詢師的意見,離開了原生家庭。

當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至少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中間當然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看醫生、心理諮商等等...的心理建設,終於有能力獨立了,才能談獨立,然後慢慢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

如果是筆者15-20代的朋友,可能很難想像一個現在可以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不與人交流,放年假十天也半天家門不邁出去的狀態。那時的自己,活潑、外相、爽利、潑辣、充滿正義感。反過來看現在的自己,雖然不能說完全的自閉,也還是有基本的社交能力,但就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

但,這樣的生活,反而過得很清明。

所有的爭吵與糾紛都與我無關,雖然我都看著呢,但筆者絕不會輕易地下定論。因為筆者清楚地知道,被貼標籤的那些苦痛。

近些年一直推動著轉型正義,對於權勢性侵也有改編自台南某校的集體性侵和霸凌事件的「無聲」可以去看看,但那個反而比較不像熔爐這麼淋漓盡致的權勢性侵。

這是筆者之所以投身性平、社會運動的一大動力。

從大學畢業以來一直依照父母期望的在美語教學和國際貿易這兩個行業中兜兜傳轉,中間因病得太慘只得休養,但與那樣的父母同住的休養又怎會好到哪裡去?在這一點還真是要感謝筆者的前妻及其父母的寬容,筆者才有容身之所。

這兩種工作在社會評價上都非常不錯,做起來也得心應手,但為什麼做不下去呢?因為經過長期師長霸凌、父母漠視的筆者的病根永遠都沒有好起來的那一天。教學生,越受學生喜愛,越怕自己一句話說錯就傷了學生。做國貿,業績再好也不過是個行動櫃姐。如果連在工作上都要被主管霸凌到要被資遣,那不如找個大公司做個小小作業員,朝八晚五的每天只要做好手頭的事,不需要和人應酬,沒有甚麼業績壓力(有啦,還是有小小的績效壓力),領最低薪資但是勞健保和福利都齊全的大公司待著,至少假日想要去音樂祭也好,參與社會運動也好,都至少是在和「法」打交道而不是「人」。

在某種程度上心裡那些瘡疤早就腐壞了不提。至少筆者可以做到不去想不去提。但是到底自己是不是長成了那種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呢?筆者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雖然現在還是得服藥生活,但足以照顧自己,並且在努力不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之餘,希望自己平日裡蹲下來的這些力氣,足以支撐筆者投身各項社運的努力,期待這個世界還是能夠有所改變的。

熔爐的港版翻譯為「無聲的吶喊」,其實我覺得比台版的好。

這是電影「熔爐」的觀後感。

也請各位不要止步於「努力不被世界改變」,而是一起相信也許每一份努力都可以小小的、慢慢的改變這個世界。

請無論年紀,性別及性傾向地多關心您身邊的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I AM,#ME TO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eeno Lin的沙龍
17會員
62內容數
Cheeno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29
抱歉這篇隔了好久,因為中間發生好多好多的事情,導致心境上有蠻大的轉化,但我還是會試著回想當時的心情然後盡可能詳實的記錄下來。
2023/11/29
抱歉這篇隔了好久,因為中間發生好多好多的事情,導致心境上有蠻大的轉化,但我還是會試著回想當時的心情然後盡可能詳實的記錄下來。
2023/07/23
剛失婚的日子,那叫一個煎熬。 沒有人可以依靠,沒有一個叫做家的地方能回,沒有人能說說幹話,每天回到租屋處,我對著空蕩的房間說著:「我回來啦!」有時都覺得好可悲。
2023/07/23
剛失婚的日子,那叫一個煎熬。 沒有人可以依靠,沒有一個叫做家的地方能回,沒有人能說說幹話,每天回到租屋處,我對著空蕩的房間說著:「我回來啦!」有時都覺得好可悲。
2023/07/22
其實之前就已經寫過關於我斜槓的人生,但這次的徵文活動,我剛好又要開始面臨斜槓的問題,所以感覺來寫一下,也並無不可。
2023/07/22
其實之前就已經寫過關於我斜槓的人生,但這次的徵文活動,我剛好又要開始面臨斜槓的問題,所以感覺來寫一下,也並無不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朋友曾經說:「能不能請有意願成為父母的人都先接受測驗,通過了才能生小孩?」 我說:「如果這樣的話,人類早就滅絕了。」 看似幽默的對話,其實潛藏的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於許多父母不適任的的悲憤與感嘆。身為長期關注孩童心智發展的我們總是很難理解,為何有人明明不愛小孩卻生了一堆?抑或是生了小孩卻視為所有物而任意
Thumbnail
朋友曾經說:「能不能請有意願成為父母的人都先接受測驗,通過了才能生小孩?」 我說:「如果這樣的話,人類早就滅絕了。」 看似幽默的對話,其實潛藏的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於許多父母不適任的的悲憤與感嘆。身為長期關注孩童心智發展的我們總是很難理解,為何有人明明不愛小孩卻生了一堆?抑或是生了小孩卻視為所有物而任意
Thumbnail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Thumbnail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Thumbnail
在長大的過程中 求生的本能讓我學會了閃躲 我學會怎麼當一個透明人 消失在別人的視線中
Thumbnail
在長大的過程中 求生的本能讓我學會了閃躲 我學會怎麼當一個透明人 消失在別人的視線中
Thumbnail
「趁這個機會,好好休息吧!」我告訴自己。但是我的大腦,因為有餘裕而啟動的社交天性,似乎沒有要讓我休息。 在和太太對話、釐清之後,我找不到適切的句子可以描述自己現在的、「不喜歡對方」的狀態⋯⋯在暫時放掉這件事之後,我的大腦裡有些東西突然接通了! 「真正讓我不舒服的是『我不能不喜歡她』。」我驚呼。
Thumbnail
「趁這個機會,好好休息吧!」我告訴自己。但是我的大腦,因為有餘裕而啟動的社交天性,似乎沒有要讓我休息。 在和太太對話、釐清之後,我找不到適切的句子可以描述自己現在的、「不喜歡對方」的狀態⋯⋯在暫時放掉這件事之後,我的大腦裡有些東西突然接通了! 「真正讓我不舒服的是『我不能不喜歡她』。」我驚呼。
Thumbnail
最近看了《青春養成記》(原名Turning Red),有興趣的人可以在Disney+看。是少見的以華人為主角的動畫片,又有很可愛的紅貓熊,本來想說是娛樂片,但卻有一個片段讓我感觸很多。 以下沒有描述劇情,但可能對有些人來說還是有雷,如果介意的人可以不要再看。
Thumbnail
最近看了《青春養成記》(原名Turning Red),有興趣的人可以在Disney+看。是少見的以華人為主角的動畫片,又有很可愛的紅貓熊,本來想說是娛樂片,但卻有一個片段讓我感觸很多。 以下沒有描述劇情,但可能對有些人來說還是有雷,如果介意的人可以不要再看。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近幾年,香港有幾部電影拍得極好,像是《踏血尋梅》、《一念無明》,影觸寫實、敘事入扣,觀看全片偶爾覺得不忍卒睹,人世的極惡有時並非我們所想,回頭過自己的人生,會生出一些珍惜、一些悲憫、還有一些寬宥。
Thumbnail
近幾年,香港有幾部電影拍得極好,像是《踏血尋梅》、《一念無明》,影觸寫實、敘事入扣,觀看全片偶爾覺得不忍卒睹,人世的極惡有時並非我們所想,回頭過自己的人生,會生出一些珍惜、一些悲憫、還有一些寬宥。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我看書的習慣是會摺頁,將值得再閱讀的部分紀錄,而這本書在描述侵害經歷以及受到漠視的部分,我的手沒停過。對於這樣傳記式著作的閱讀,是我在文史哲興趣之外,對自己對社會能見度低的處所必須予以正視的要求。 作者幼時三歲被父母送養到奶媽家,直到五歲,而父母每週一次的探視也是冷冷淡淡如同陌生人般,無視
Thumbnail
我看書的習慣是會摺頁,將值得再閱讀的部分紀錄,而這本書在描述侵害經歷以及受到漠視的部分,我的手沒停過。對於這樣傳記式著作的閱讀,是我在文史哲興趣之外,對自己對社會能見度低的處所必須予以正視的要求。 作者幼時三歲被父母送養到奶媽家,直到五歲,而父母每週一次的探視也是冷冷淡淡如同陌生人般,無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