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長大?電影「熔爐」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首先,筆者本人就不是一個追著院線片跑的人,所以再新或舊的電影或書都可能突然神來一筆才會想看。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電影-熔爐海報 (來源:網路)
為什麼拖了這麼久才看(應該是說才完整看完)?真實犯罪事件本身其實都對筆者有相當的吸引力,為何至今整部好不容易看完?因為實在是太沉重了。
有關性方面的電影如果只是輕輕帶過的話倒是無所謂,但以性行為或性侵這類的題材使筆者非常感冒,尤其是本部說傳達的權勢性侵,由於筆者有過親身經歷,於是更加的難以下嚥。
電影的最後那句話:我們之所以這麼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努力不讓自己被世界改變。
So sad.
筆者是個在傳統意義上非常叛逆(也有人說偏激, anyway)的人。但其實這些不過都是標籤罷了。因為從小不能算不聽話,但聽話以外很早就有自己的意見想要表達,可惜筆者出身於保守頑固的家庭裡,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是沒有話語權的,一旦想要表達甚麼,只要和長輩不合的都叫叛逆。
從小老是被說「你身上稜稜角角太多了,以後出社會可有得吃苦,到時會把妳磨圓」。不好意思,筆者至今活了四十幾年,仍然是刺蝟一隻,只是從「我也有意見」改成沉默。
筆者小的時候看著身邊的大人,總想著長大以後我不要當那樣的大人。但是實際上又如何呢?其實,當自身的意見變成沉默時,我已經被改變了。只是努力著,努力維持自己的本心活著而已。
永遠記得十歲那年,被自己父親脫下內褲時的那種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動也不敢動的恐懼,仍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困擾著我。
十歲的時候不知道甚麼叫性,只覺得可怕、不能理解。於是打電話給我最親的外婆說了這件事,當下整個家族裡最開明的外婆都告訴我:這件事妳直到進棺材都不要對別人說。
是直到18歲時第一次看A片才知道,原來我是被自己的父親性侵犯。但是我還是沒有說。說出來不知道父母會有多傷心,那時還這麼體貼(智障?)的想。然後經歷了許多年的憂鬱症困擾(這件事不是主因,主因太複雜了),直到脫離了原生家庭厚某次不知為何和母親通電話時吵起來才一氣之下說出來,結果母親只是冷笑道不相信,還要我是真的話就去告他(父親)啊。
那時筆者已年逾35,告?要告誰?告什麼?告了又有甚麼好處?
為什麼身為雙親的你們從不曾給過我信任,從不肯聽進我講的任何一句話?這,才是真正發病的主因。
就連五專時轉學考大學時錄取電話打回家,父親都還要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我的同學在整我。我就問,這樣的父親、母親,給了我甚麼樣的生活?物質方面在學生時代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的心從來都是平行線。不想只是聽父母擺布的孩子,與從來不相信自己孩子的父母能親近到哪裡去呢?筆者不知其他人的答案,但對於筆者而言,縱使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卻感受不到,自然筆者為父母所著想的一切對於父母都是空而已。筆者相信我們是相愛的,卻沒有辦法用對的方式來對待雙方,於是筆者聽從了心理諮詢師的意見,離開了原生家庭。
當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至少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中間當然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看醫生、心理諮商等等...的心理建設,終於有能力獨立了,才能談獨立,然後慢慢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
如果是筆者15-20代的朋友,可能很難想像一個現在可以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不與人交流,放年假十天也半天家門不邁出去的狀態。那時的自己,活潑、外相、爽利、潑辣、充滿正義感。反過來看現在的自己,雖然不能說完全的自閉,也還是有基本的社交能力,但就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
但,這樣的生活,反而過得很清明。
所有的爭吵與糾紛都與我無關,雖然我都看著呢,但筆者絕不會輕易地下定論。因為筆者清楚地知道,被貼標籤的那些苦痛。
近些年一直推動著轉型正義,對於權勢性侵也有改編自台南某校的集體性侵和霸凌事件的「無聲」可以去看看,但那個反而比較不像熔爐這麼淋漓盡致的權勢性侵。
這是筆者之所以投身性平、社會運動的一大動力。
從大學畢業以來一直依照父母期望的在美語教學和國際貿易這兩個行業中兜兜傳轉,中間因病得太慘只得休養,但與那樣的父母同住的休養又怎會好到哪裡去?在這一點還真是要感謝筆者的前妻及其父母的寬容,筆者才有容身之所。
這兩種工作在社會評價上都非常不錯,做起來也得心應手,但為什麼做不下去呢?因為經過長期師長霸凌、父母漠視的筆者的病根永遠都沒有好起來的那一天。教學生,越受學生喜愛,越怕自己一句話說錯就傷了學生。做國貿,業績再好也不過是個行動櫃姐。如果連在工作上都要被主管霸凌到要被資遣,那不如找個大公司做個小小作業員,朝八晚五的每天只要做好手頭的事,不需要和人應酬,沒有甚麼業績壓力(有啦,還是有小小的績效壓力),領最低薪資但是勞健保和福利都齊全的大公司待著,至少假日想要去音樂祭也好,參與社會運動也好,都至少是在和「法」打交道而不是「人」。
在某種程度上心裡那些瘡疤早就腐壞了不提。至少筆者可以做到不去想不去提。但是到底自己是不是長成了那種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呢?筆者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雖然現在還是得服藥生活,但足以照顧自己,並且在努力不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之餘,希望自己平日裡蹲下來的這些力氣,足以支撐筆者投身各項社運的努力,期待這個世界還是能夠有所改變的。
熔爐的港版翻譯為「無聲的吶喊」,其實我覺得比台版的好。
這是電影「熔爐」的觀後感。
也請各位不要止步於「努力不被世界改變」,而是一起相信也許每一份努力都可以小小的、慢慢的改變這個世界。
請無論年紀,性別及性傾向地多關心您身邊的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I AM,#ME TOO。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eeno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首先,得先稱讚這本書的插畫真的很棒,是由肉蟻小姐所繪,我讀的書大部分是沒有插畫的,難得有本有插畫的,讀起來也是想像空間十足。 「你能想像嗎?一百年來,台灣的女性死刑犯只有四人。日本百年來也不過二十幾位,遠遠低於男性死刑犯的判決人數。」(引於專文推薦/疑案辦網站主編 唐墨) 值得拜讀。
筆者不是沒有興趣看頒獎典禮這類的,只是剛好在重看地獄廚房,頒獎典禮反正最重要的也就是知道獎落誰家了,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樣的吧! 這恐怕可以完全反映出筆者陰鬱自我的心態。筆者只有真心祝福的時候能說得出祝福的話。如果不是真心想要祝福對方,大概除非拿把刀架在筆者脖子上時才會說吧(笑)。
這次感謝 疑案辦的合作邀請,讓我讀了一本勇敢女性的故事-我對抗跟蹤狂的700災戰爭。 書中並沒有過多提到前因(作者與A真正經常發生爭執或交往的細節),翻譯上也十分順暢,閱讀起來不太費力,果然不同的譯者也能讓書品出不同的感受呢。 那麼,在還沒有跟騷法的十幾年前呢?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即使已經離開彼此的生活,也習慣了一個人的日子怎樣好好過。 當你清楚這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制約了以後,你會看得更清楚,你們有多麼的不同。所以你才會去困惑過去那些時光,到底是甚麼? And that's life.
標題真的超級長。 但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案子,來自北九州連續監禁殺人事件。 (莫名其妙的浪漫情懷...還是變態XDDD) 每個人遇事自保時都無法這麼坦誠吧?! 一定要為自己辯駁什麼的,但純子就輕輕一句帶過了,就像她在事件裡的存在感一樣。 人性很難懂,犯罪者的心理更難懂... 很一貫的園子溫。
最近因為雞排妹和翁立友的性騷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甚至翁立友今天還大費周章的開了記著會,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受害者。
首先,得先稱讚這本書的插畫真的很棒,是由肉蟻小姐所繪,我讀的書大部分是沒有插畫的,難得有本有插畫的,讀起來也是想像空間十足。 「你能想像嗎?一百年來,台灣的女性死刑犯只有四人。日本百年來也不過二十幾位,遠遠低於男性死刑犯的判決人數。」(引於專文推薦/疑案辦網站主編 唐墨) 值得拜讀。
筆者不是沒有興趣看頒獎典禮這類的,只是剛好在重看地獄廚房,頒獎典禮反正最重要的也就是知道獎落誰家了,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樣的吧! 這恐怕可以完全反映出筆者陰鬱自我的心態。筆者只有真心祝福的時候能說得出祝福的話。如果不是真心想要祝福對方,大概除非拿把刀架在筆者脖子上時才會說吧(笑)。
這次感謝 疑案辦的合作邀請,讓我讀了一本勇敢女性的故事-我對抗跟蹤狂的700災戰爭。 書中並沒有過多提到前因(作者與A真正經常發生爭執或交往的細節),翻譯上也十分順暢,閱讀起來不太費力,果然不同的譯者也能讓書品出不同的感受呢。 那麼,在還沒有跟騷法的十幾年前呢?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即使已經離開彼此的生活,也習慣了一個人的日子怎樣好好過。 當你清楚這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制約了以後,你會看得更清楚,你們有多麼的不同。所以你才會去困惑過去那些時光,到底是甚麼? And that's life.
標題真的超級長。 但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案子,來自北九州連續監禁殺人事件。 (莫名其妙的浪漫情懷...還是變態XDDD) 每個人遇事自保時都無法這麼坦誠吧?! 一定要為自己辯駁什麼的,但純子就輕輕一句帶過了,就像她在事件裡的存在感一樣。 人性很難懂,犯罪者的心理更難懂... 很一貫的園子溫。
最近因為雞排妹和翁立友的性騷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甚至翁立友今天還大費周章的開了記著會,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受害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網址:https://youtu.be/k8rMmHlt8BI?si=vKRLXcHnnKO7Du3u 實驗性的第一篇心得,來自 周慕姿放心說 的 十分鐘心理學 系列。 想寫成心得的原因是因為目前我個人看影片、看書常常都看過就算了,經常有吸收不良,也就是忘記的情況發生,另外也是想練習表達自己的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練基本功(Foundation)?」 這問題困擾著我許久,因為我以前經常逃避去練習這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事情,直到我真正的去面對並持續了一段時間,我才意識到練習基本這件事的重要性與意義。 以藝術創作來說,基本功大致分為三項: 1.觀察(Observing) 運用自身感官去體會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國小翹課,我小時候常常被媽媽家暴,成績不好被打做錯是先打再說,這導致我一度非常痛恨我的媽媽,我痛恨我媽媽什麼事情都不用說的都用打的,明明我出生在這世上明明是個快樂的孩子,但因被媽媽打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功課不寫被爸媽罵到臭頭,不小心傷人回家被教訓,我非常討厭這個家。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還在學的學生或社會新鮮人看的,但是工作多年後閱讀這本書,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這本書並非呆版的說教,而是用可愛的漫畫與插圖構成,說明工作與讀書的意義。
Thumbnail
我獨自查看母親和陌生男人聊天記錄的那段時間。 關於殘酷的真相與善意的謊言,哪個我比較能夠接受? 並非活得長久就必然有學問,而是經驗所使。 你有自信能成為一個對孩子誠實,且坦然無懼的大人嗎?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網址:https://youtu.be/k8rMmHlt8BI?si=vKRLXcHnnKO7Du3u 實驗性的第一篇心得,來自 周慕姿放心說 的 十分鐘心理學 系列。 想寫成心得的原因是因為目前我個人看影片、看書常常都看過就算了,經常有吸收不良,也就是忘記的情況發生,另外也是想練習表達自己的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練基本功(Foundation)?」 這問題困擾著我許久,因為我以前經常逃避去練習這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事情,直到我真正的去面對並持續了一段時間,我才意識到練習基本這件事的重要性與意義。 以藝術創作來說,基本功大致分為三項: 1.觀察(Observing) 運用自身感官去體會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國小翹課,我小時候常常被媽媽家暴,成績不好被打做錯是先打再說,這導致我一度非常痛恨我的媽媽,我痛恨我媽媽什麼事情都不用說的都用打的,明明我出生在這世上明明是個快樂的孩子,但因被媽媽打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功課不寫被爸媽罵到臭頭,不小心傷人回家被教訓,我非常討厭這個家。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還在學的學生或社會新鮮人看的,但是工作多年後閱讀這本書,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這本書並非呆版的說教,而是用可愛的漫畫與插圖構成,說明工作與讀書的意義。
Thumbnail
我獨自查看母親和陌生男人聊天記錄的那段時間。 關於殘酷的真相與善意的謊言,哪個我比較能夠接受? 並非活得長久就必然有學問,而是經驗所使。 你有自信能成為一個對孩子誠實,且坦然無懼的大人嗎?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