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可以算命嗎?(文/Serina Chung)
正當期待朋友們在臉書分享星宇航空的日本行時,星宇航空卻陸續發生因日本成田機場風大無法降落,另一班回程的JX803因飛機維修、組員工作超時,拖過成田機場宵禁時間,旅客登機後無法起飛,最後只好下機睡在機場過夜的危機事件。
巧合的是4月下旬甫出版的
#品牌大學問 一書,第七章即提到:「
星宇的考驗其實還沒開始,在度過疫情試煉後,才要接受顧客消費體驗和感官印象是否一致的考驗。它在質力(指產品創新、服務內化、通路趨近、組織效率、網路適應等五項內在資產)的投注,順利通過考驗應無殘念…斥巨資建立的飛機維修中心,那可是外人無法想像的質力投資。」
作者同時肯定與提醒:「這意味著標榜精品航空的星宇,正確拿捏住執行品牌管理的原則。你的企業離消費者再怎麼近,質力和形力(意指形諸於外的表象,要能夠影響消費者的觀感)在呈現概念上可以很貼近,但要抵抗形的誘惑,多放資源在質力。記得,質要勝於形,讓人帶著對品牌的三分期待來體驗消費,然後感受超出期待的七分驚喜,遠勝於讓人帶著對品牌的七分期待來體驗消費,然後得到低於期待的三分驚喜。」
可惜星宇師出未捷,如今的危機處理是道歉加全額退費與檢討,若從
#品牌大學問 作者的品牌五項內在資產來看,這次事件星宇需要檢討的是在服務內化與組織效率上。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服務要內化需要時間累積,在管理上著手應該是比較快,「
讓服務從產品的延伸,升級為營運的本質」,這是作者書中的建議;至於組織效率,書中提到:「
讓組織效率高漲,變身為間接盈利工具,成為增生意外之財的品牌資產。」決策應變能力,成為此次星宇被放大鏡檢視之處。
有消費者說:我們搭的是星宇航空不是廉價航空,可見星宇標榜精品航空的形象成功吸引消費者,也因此造成消費者更大的心理期待落差。「
企業做的所有事,都是品牌的事」這是閱讀
#品牌大學問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句話,主因是長期投身公關危機管理機制建構、教育訓練與危機處理顧問,我總是不斷提醒有效率的危機處理基礎在於良好的危機管理機制。
品牌不止學問大,真的還可以算命,因為潛在的風險在經營管理中,大部份是可以事先預警的,尤其當品牌內在資產小於傳播上的投資時,就是自帶品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