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但卻總被教導要「為愛而生」,就算沒有從家人身上得到「愛」,也被鼓勵要對他人付出「愛」來找到生存的意義,難道沒有了「愛」,人生就是一場悲劇嗎?
小說中所延伸的思考有許多面向,比如父母應該金援孩子到幾歲?從不口出惡言但卻把家務及經濟重擔放在孩子身上是否合適?以物質及金錢掌控孩子的各種選擇是對或是錯?在小說中可以看到的是當人沈浸在自己的不幸之中,便很難以客觀的角度去同理他人的痛苦,反而會忍不住否定他人的不幸,並且對於他人的「不知惜福」感到心理不平衡。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煎熬,也很可能認為唯有自己是不被老天爺眷顧的那位,但我們是否可以抱著與人保持距離的態勢安然度過這一生?作者想要表達的是當這個社會不斷告訴我們一定要學會「愛」的同時,是否可以拋開社會集體對「愛」的期待,單純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存下去?
這部小說看似是對「毒親」的控訴,也挑戰備受推崇的積極人生觀,但卻在結尾巧妙地設計了帶有溫度的友誼互動,讓我忍不住揣想或許作者想藉由高反差的情節對比來傳遞愛的真諦,也告訴我們愛從來都不需要耗費力氣,只要出於意願之後的實際行動就是愛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