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再見,左耳朵耗子 | 第 3 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聽到陳皓過世的消息,覺得非常可惜。軟體開發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就是因為有一群像他一樣的開發者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經驗。有時會覺得時間流逝得很快,以前自己是個接收者,受到來自各方的幫助,才能成長到現在,也希望哪天自己能找到回饋的方式,將資源交給需要的人。
Web 1.0 到 2.0 中間曾出現一波典範轉移,內容由專家生產變成使用者生產。維基百科是其中的典型範例。而生成式 AI 的出現,似乎暗示另一次變遷:內容是不是將由 AI 來提供呢?當然兩者間不是完全的取代關係,即使有了自媒體,我們也需要像《報導者》這類深度媒體。
這篇文章回顧 Netflix 由單體架構轉為微服務的脈絡。關鍵因素是「領域進一步的專業化,需要專屬團隊來維護」,這與康威定律的概念不謀而合。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團隊還沒有需要專人維護特定服務的話,用單體式架構更能保有開發的效率。
垃圾內容是 UGC 產業都要面對的問題,Medium 會依照文章的品質,來決定是否給 Google 檢索,儘管防範了惡意使用者利用 Medium 來洗流量,卻也造成正常使用者的困擾。Huli 曾經撰文討論 Medium SEO 的問題,看來現在似乎仍有同樣的狀況。
中國知名技術專家陳皓這星期因心肌梗塞過世,他曾經來台灣辦過講座,只是我當時還沒在跑社群,沒去聽。後來有默默關注他的技術 Blog CoolShell,他有段時間也在研究 Go 語言,我從中得到不少啟發。雖然素昧平生,但同是技術人,看到這個消息,還是有些傷感。這篇文章是陳皓的一場演講,讓我們緬懷他對技術圈的貢獻。
一名印度開發者想知道 ChatGPT 是否能取代工程師,因此嘗試用 ChatGPT 開發一套程式。他用了三個周末,讓程式勉強可以運行。這篇 Story 分享了整個歷程。他的結論是「我的工作現在很安全,但我會繼續研究如何使用 AI,好讓我未來的工作也很安全」。
    11會員
    14內容數
    關於電影的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週熱門話題依然圍繞在 AI 上,從 Google I/O 後,AI 對搜尋引擎生態造成衝擊似乎已經是必然的事了。看過幾篇討論,自己也有些想像,但要說未來會怎麼走,好像還是太早。讓我們回想一下,當初德國提出工業 4.0,一時間「少量多樣」變成趨勢,可是將近 10 年過去,仍然有許多的技術困難。究竟
    這幾天刷網頁、追科技新聞,忍不住想,這些行為真的有產出嗎?會不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好像自己看很多看其實經不起檢驗?不行不行,既然說到產出,還是得來驗證一下,於是腦海中冒出個念頭:如果把讀過有意思的新聞集結起來,會不會有誰有興趣呢?這個專題會嘗試把看過的資訊匯聚起來,要是看完覺得有意思,歡迎留言互動。
    本週熱門話題依然圍繞在 AI 上,從 Google I/O 後,AI 對搜尋引擎生態造成衝擊似乎已經是必然的事了。看過幾篇討論,自己也有些想像,但要說未來會怎麼走,好像還是太早。讓我們回想一下,當初德國提出工業 4.0,一時間「少量多樣」變成趨勢,可是將近 10 年過去,仍然有許多的技術困難。究竟
    這幾天刷網頁、追科技新聞,忍不住想,這些行為真的有產出嗎?會不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好像自己看很多看其實經不起檢驗?不行不行,既然說到產出,還是得來驗證一下,於是腦海中冒出個念頭:如果把讀過有意思的新聞集結起來,會不會有誰有興趣呢?這個專題會嘗試把看過的資訊匯聚起來,要是看完覺得有意思,歡迎留言互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生活的失去完整對愛的詮釋,無論如何填補空白,也不再會是原本的。事實上注定成為這樣子,這是唯一的方式,延續那一份我們都不想讓它消失的愛。
    Thumbnail
    2024.5.19 時間是掠過湖面的風 讓每一個微小的結束全都凝結地輕巧
    Thumbnail
    你相信記憶是可以被改寫的嗎?我是這樣相信的。不覺得記憶就像一團可塑性很高的黏土嗎?不同的狀態下探頭回去感受,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發生。而《再見機器人》正是一部這樣的電影,它讓我理解到,記憶是可以重新修改的。
    Thumbnail
    如花美眷舞霓裳, 似水流年意蘊長。 嬌容麗影隨風去, 歲月無聲染髮霜。 往昔繁華皆過眼, 今朝落寞亦何妨。 且將回憶留心間, 笑看人生路途長。 如花美眷舞雲裳, 似水流年意韻長。 嬌顏麗影隨風逝, 歲月無言浸鬢霜。 昔日繁華如煙雲, 今朝寂寥又何妨。 且把回憶存心間,
    Thumbnail
    若談到日本現代的偉大建築師,安藤忠雄一定名列前茅。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該地的景點名勝,像是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大阪的光之教堂、兵庫縣的淡路夢舞台、香川縣的直島當代美術館等,幾乎都是旅人的必踩景點,因此他也藉著國際旅客聲名遠播,即使不是建築業的相關人士也會對他略知一二。
    Thumbnail
    「一個社會上下各層都走過一圈的人」胡勝傑在臉書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他生在單親家庭,從小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體會過同儕霸凌、師長的言語羞辱,還有走在路上,就會被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罵「醜八怪」的日子,但他不願就這樣被擊垮。他在大學四年內用盡全力,達成無數豐功偉業,成為系上傳奇,一切都只為了證明自己。
    Thumbnail
    本文為《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一書序論。本書集結了建築學者殷寶寧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 在西方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藝術與文化通常也是緊密相連的──藝術所寓意的美學、品味與豐盈富庶,被視為文化的。
    Thumbnail
    五個建築場域,五段文化歷程, 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In-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We Design​ 作者:殷寶寧​
    不要说把日子过成诗,诗是开在云上的花,煮不出柴米油盐的香醇,品不出酸甜苦辣的况味。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生活的失去完整對愛的詮釋,無論如何填補空白,也不再會是原本的。事實上注定成為這樣子,這是唯一的方式,延續那一份我們都不想讓它消失的愛。
    Thumbnail
    2024.5.19 時間是掠過湖面的風 讓每一個微小的結束全都凝結地輕巧
    Thumbnail
    你相信記憶是可以被改寫的嗎?我是這樣相信的。不覺得記憶就像一團可塑性很高的黏土嗎?不同的狀態下探頭回去感受,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發生。而《再見機器人》正是一部這樣的電影,它讓我理解到,記憶是可以重新修改的。
    Thumbnail
    如花美眷舞霓裳, 似水流年意蘊長。 嬌容麗影隨風去, 歲月無聲染髮霜。 往昔繁華皆過眼, 今朝落寞亦何妨。 且將回憶留心間, 笑看人生路途長。 如花美眷舞雲裳, 似水流年意韻長。 嬌顏麗影隨風逝, 歲月無言浸鬢霜。 昔日繁華如煙雲, 今朝寂寥又何妨。 且把回憶存心間,
    Thumbnail
    若談到日本現代的偉大建築師,安藤忠雄一定名列前茅。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該地的景點名勝,像是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大阪的光之教堂、兵庫縣的淡路夢舞台、香川縣的直島當代美術館等,幾乎都是旅人的必踩景點,因此他也藉著國際旅客聲名遠播,即使不是建築業的相關人士也會對他略知一二。
    Thumbnail
    「一個社會上下各層都走過一圈的人」胡勝傑在臉書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他生在單親家庭,從小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體會過同儕霸凌、師長的言語羞辱,還有走在路上,就會被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罵「醜八怪」的日子,但他不願就這樣被擊垮。他在大學四年內用盡全力,達成無數豐功偉業,成為系上傳奇,一切都只為了證明自己。
    Thumbnail
    本文為《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一書序論。本書集結了建築學者殷寶寧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 在西方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藝術與文化通常也是緊密相連的──藝術所寓意的美學、品味與豐盈富庶,被視為文化的。
    Thumbnail
    五個建築場域,五段文化歷程, 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In-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We Design​ 作者:殷寶寧​
    不要说把日子过成诗,诗是开在云上的花,煮不出柴米油盐的香醇,品不出酸甜苦辣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