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再見,左耳朵耗子 | 第 3 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聽到陳皓過世的消息,覺得非常可惜。軟體開發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就是因為有一群像他一樣的開發者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經驗。有時會覺得時間流逝得很快,以前自己是個接收者,受到來自各方的幫助,才能成長到現在,也希望哪天自己能找到回饋的方式,將資源交給需要的人。
Web 1.0 到 2.0 中間曾出現一波典範轉移,內容由專家生產變成使用者生產。維基百科是其中的典型範例。而生成式 AI 的出現,似乎暗示另一次變遷:內容是不是將由 AI 來提供呢?當然兩者間不是完全的取代關係,即使有了自媒體,我們也需要像《報導者》這類深度媒體。
這篇文章回顧 Netflix 由單體架構轉為微服務的脈絡。關鍵因素是「領域進一步的專業化,需要專屬團隊來維護」,這與康威定律的概念不謀而合。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團隊還沒有需要專人維護特定服務的話,用單體式架構更能保有開發的效率。
垃圾內容是 UGC 產業都要面對的問題,Medium 會依照文章的品質,來決定是否給 Google 檢索,儘管防範了惡意使用者利用 Medium 來洗流量,卻也造成正常使用者的困擾。Huli 曾經撰文討論 Medium SEO 的問題,看來現在似乎仍有同樣的狀況。
中國知名技術專家陳皓這星期因心肌梗塞過世,他曾經來台灣辦過講座,只是我當時還沒在跑社群,沒去聽。後來有默默關注他的技術 Blog CoolShell,他有段時間也在研究 Go 語言,我從中得到不少啟發。雖然素昧平生,但同是技術人,看到這個消息,還是有些傷感。這篇文章是陳皓的一場演講,讓我們緬懷他對技術圈的貢獻。
一名印度開發者想知道 ChatGPT 是否能取代工程師,因此嘗試用 ChatGPT 開發一套程式。他用了三個周末,讓程式勉強可以運行。這篇 Story 分享了整個歷程。他的結論是「我的工作現在很安全,但我會繼續研究如何使用 AI,好讓我未來的工作也很安全」。
    10會員
    14內容數
    關於電影的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