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作者會被取代嗎?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言:本文寫自2023年五月。ChatGPT跟各種AI算圖橫空出世。

  原本本文中間有演示一遍我如何使用AI,但ChatGPT已經更新到四代,許多我提及的缺點已經改善,所以刪除。因此本文體量變得很小。

  以下原文:

  這半年來,創作界大概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AI算圖、產圖;還能產出文章,而且這些文章有模有樣,讓人可預期地擔憂總有一天「創作」這件事是否會被取代。目前這個進展還在加速,不少末日預言都跑出來了。

當時我很快在臉書上寫下一些想法,算是有廣傳一陣子,如果各位去年年底看到一些瘋傳的文章(2024補上),可能有一篇是我的這樣。

  我先從「歷史學習者」,而不是「創作者」的角度來談這件事。

  第一,要知道,人類歷史進展到這裡,已經是太陽下無新鮮事。你各位擔心過、煩惱過的問題,古人都有過,他們沒有滅亡,也沒有被取代,人口還越來越多。不管是古老的「文字」衝擊到的「哲思」、科學革命帶動「典範轉移」或「觀看世界的方式」改變、「照相機」衝擊藝術家、「紡織機」衝擊工人等等,每一次幾乎都會有人說人類要滅亡,但顯然都沒有預言成功。這次恐怕也不意外。

  第二,機械是否會取代人這件事是非常古老的命題。我可以負責任地跟各位說,我跟理工科非常無緣,我活到今天基本都跟文史為伍,我從小到大每天每月每年幾乎都會有人在我耳邊說我會被取代,這個沒用巴拉巴拉,然後我現在還在這裡打這篇文章。

  第三,可以跟各位提一個比較有希望跟正面的例子,就發生在文史界。

  如果在座各位有台灣人應該會記得「維基是否會取代歷史系」這個月經問題,有一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當時我們不叫AI,我們比較會稱呼為「資料庫」or「大數據」(現在這兩個詞都退潮了)。實際上,文史科系在這波AI革命之前就已經在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人文科系始終是一個比較弱勢的存在,我們不是在被挑戰,就是在被挑戰的路上,早就見怪不怪了。我人在學校的時候,研究所曾和圖檔所合開一門課,有一堂課的課堂作業就是「歷史系是否會被資料庫取代?」。

  作業結果非常有意思,歷史系的學生強烈希望這玩意變得更好用一些,來當我們的助理,讓我們不用去煩惱枯燥乏味的建檔作業,可以把心力放在辯證和詮釋上,工作會更有趣得多;反之,擔心人文科系會被取代的同學都是圖檔所的同學。這件事發生在三、四年前,遠在AI革命之前。

  為什麼人文科系好像反應沒有這麼大,或者說,我們對於這樣的動盪和革命大多都抱持著「大江東流擋不住」,甚至躍躍欲試的心態?因為人文最本源的問題之一就是思考「我們和機器有什麼不同?人跟別的東西有什麼不同?人是基於什麼而存在?」--這問題幾乎貫穿古今,哲學系出身的同學可能可以體會。

  不只哲學系,歷史系出身的同學可能也聽聞過「蘭克史學」。蘭克主張對史料進行客觀的、理性的、科學的分析、整理和呈現,力求不參雜主觀,只要這樣整理出來的史料和書寫就能呈現真實的歷史。這在當時引起大辯論,蘭克的死穴在於:你要怎麼證明整理史料的人有無客觀?要知道,史料排列的順序都能改變一個人對事實的判斷和詮釋--甚至史料的誕生很多時候就是出於主觀,像是日記、書信、投稿文章之類,有什麼從一而終的標準進行判斷嗎……等等。

  PS:蘭克的主張雖然很多缺陷,後人也有很多誤解,甚至影響到今天,但他的「科學方法論」是確實地影響了後來的史學方法。此外,要注意,蘭克提出這種主張,主要是想反擊/修正當年已經走火入魔的民族(神話)史學,史學研究應該回歸到檔案這些基本史料,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為國家和政治服務。

  

  綜合來說,人類總是希望和追求純粹的理性。因為「理性」往往有一種超脫的美感和標準,我們天生對這個詞彙有敬畏心,不單單只是因為理性帶來了觀察/衡量世界的標準,帶來產值和變現,更因為我們人類打從心裡知道我們始終是感情的囚徒,那是一種「得不到的最美」心理在作祟。

同樣地,我認為這次AI革命,人類依舊是老毛病發作,敬畏起這純粹的「理性」了。


結論:

  「AI是否會取代創作者?」

  那就要先問,什麼是「創作」?我在測試AI的過程中,AI不停地呼籲遵循道德,而且很喜歡把結局導向正向的,或負面毀滅的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問問題時,也經常用「正」、「反」、「合」的申論手段,什麼都講,但也等於什麼都沒講。AI無法幫人做出選擇,也不敢做出選擇。極致的理性就是什麼都說,但也什麼也不選,終究還是需要人下場去「選」。

  為何人類的「創作」有高有低?有褒有貶?就是因為裏頭有無數的技術和選擇,難聽一點說,如果「優秀的創作」能被運算出來,古往今來天才作家早就有人會把運算和配方弄出來。即便是寫作書不停問世的今天--也有人喊「寫書的比讀書的多」--依舊沒能有個準確的運算說「這樣辦就會跑出好作品」。

  不過,不可否認,AI依舊會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小弟淺見,給各位參考,預作準備:

  一、大量的廉價產出會出現。

  這幾乎是可以馬上確認到的,無論是論文、文學創作、還是正夯的算圖,因為AI可以把話講得真真假假、煞有其事。算徒能攫取最主流的繪圖風格,想必很多低階的文字工作、繪圖工作都會消失,這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二、真正的資訊和知識會更難獲取。

  承上,因為大量廉價品的出現會充斥在資訊流,我們能觸及到的東西會有越來越多的垃圾,尤其網路。因此判斷和鑑別資訊管道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請各位養成一個習慣--盡可能花錢來獲取資訊,免費的東西先懷疑三分不會錯,因為未來真正的資訊獲取成本會提高。

  三、真正應該讓創作者害怕的,不是AI,是品味。

  好的創作者來自好的讀者支持。好的設計師來自好的客戶。

  但當AI製成大量的廉價品出現時,很可能會左右大多數人的品味。尤其台灣,有許多「差不多就好」、「隨便幫我寫寫/畫畫」、「華國美學」的民眾和老闆,AI會更進一步養慣這些人的胃口,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很可能會拉著創作的主力往下沉淪--因為大家是靠這些人吃飯的,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救起來就難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坂的沙龍
35會員
93內容數
夏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27
  看到超強文友蓮蓮Lipara在脆上說「為什麼不喜歡考據不嚴謹的小說」一文。正好最近趁著時事,又把我批評過,陳耀昌醫師的《花》系列再批評一遍:「只有考據,沒有故事」。   故事與考據,究竟孰輕孰重?這一直是創作者們的副本課題之一。
2024/07/27
  看到超強文友蓮蓮Lipara在脆上說「為什麼不喜歡考據不嚴謹的小說」一文。正好最近趁著時事,又把我批評過,陳耀昌醫師的《花》系列再批評一遍:「只有考據,沒有故事」。   故事與考據,究竟孰輕孰重?這一直是創作者們的副本課題之一。
2024/07/19
  相信很多人初入寫作,或者其他創作相關領域。最常有的先入為主觀念是「發揮創意、跳脫規則、不受框架拘束」云云。更甚者,會衍生出「創作是自由的、是主觀的、沒有高下之分」的謬論。前文有提及到一些,今天這篇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認為上述說法屬於「謬論」。
2024/07/19
  相信很多人初入寫作,或者其他創作相關領域。最常有的先入為主觀念是「發揮創意、跳脫規則、不受框架拘束」云云。更甚者,會衍生出「創作是自由的、是主觀的、沒有高下之分」的謬論。前文有提及到一些,今天這篇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認為上述說法屬於「謬論」。
2024/07/13
  做為一個資深肥宅,「後宮」作始終是無法繞開的類型。甚至在各種反套路的作品迭出的這個時代,「後宮」的模板雖然被各種要素沖淡,變得隱晦,但始終都是強勢類型。但在這種強勢類型的加持下,作品依舊有好有壞,並不是開了後宮就會變成被市場接受的作品,很多時候都會被批評為「廢萌」、「賣肉」、「無腦」和「氾濫」。
2024/07/13
  做為一個資深肥宅,「後宮」作始終是無法繞開的類型。甚至在各種反套路的作品迭出的這個時代,「後宮」的模板雖然被各種要素沖淡,變得隱晦,但始終都是強勢類型。但在這種強勢類型的加持下,作品依舊有好有壞,並不是開了後宮就會變成被市場接受的作品,很多時候都會被批評為「廢萌」、「賣肉」、「無腦」和「氾濫」。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ChatGPT作為一個重要的創作和交流工具,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使用ChatGPT進行創作的正反說法,從各個角度分析這些意見,並提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ChatGPT作為一個重要的創作和交流工具,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使用ChatGPT進行創作的正反說法,從各個角度分析這些意見,並提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前言:本篇文寫於2022年九月。AI繪圖橫空出世,衝擊大量美術行業,人心惶惶。記得寫作時是我半夜起來尿尿,一時興起就寫下了自己的看法,結果被大量分享出去,大約有800多分享,最有印象的是圖文作家茶里也轉傳。
Thumbnail
  前言:本篇文寫於2022年九月。AI繪圖橫空出世,衝擊大量美術行業,人心惶惶。記得寫作時是我半夜起來尿尿,一時興起就寫下了自己的看法,結果被大量分享出去,大約有800多分享,最有印象的是圖文作家茶里也轉傳。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生成式AI快速發展,但在文案領域還有些許無法取代的部分,例如幽默感、跨文化溝通、小眾文化和特定行業的專業知識。AI雖然能產生梗文和笑話,卻缺乏對當地流行文化和社會動態的深刻理解,因此文案工作者仍然具有獨特價值。此外,奢侈品、專業技術產業和業務溝通底稿等領域,也是AI難以取代的內容。
Thumbnail
生成式AI快速發展,但在文案領域還有些許無法取代的部分,例如幽默感、跨文化溝通、小眾文化和特定行業的專業知識。AI雖然能產生梗文和笑話,卻缺乏對當地流行文化和社會動態的深刻理解,因此文案工作者仍然具有獨特價值。此外,奢侈品、專業技術產業和業務溝通底稿等領域,也是AI難以取代的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