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耕大家庭的生活,無論如何都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加上死亡率的頗高,所以基本上都是一種大家庭大家族的方式在生活,比較少是屬於個體戶方式在社會上生存。
所以從古至今就有一個養兒防老的觀念,我只要多子多孫就可以養育我老年生活,我窮養富養不管下一代如何拉拔長大,反正只要能開始賺錢就變成我的長期飯票,完全的寄生下代開始,也因此有種抓交替的模式是否就這樣子誕生,不管我怎麼樣爛還是不行,反正我就把這些通通轉嫁給下一代,好壞都是給它們承受,我老了就是準備享福了...也因此就沒有要做自己長遠生活的打算,或許這也是我們普遍理財觀念都不好的原因,因為都想轉嫁而不是作好預先規劃,畢竟轉嫁給別人才是最爽的模式之一,而另一方面可以分擔的基數多,每個人的擔子其實沒這麼重。
現在這社會,你不要給我講甚麼有錢人還是自己不會賺,真要這種人一堆,就不會有甚麼低薪族一大票,最慘的還不是甚麼低薪,低薪還要養老,還要照顧老,是怎麼對抗低薪?根本來源就是起跑點都被封殺了,不僅起跑點比人家後面,連跑的時候負重都還要比人家重,試問這種養兒防老觀念還行嗎?是阿,還行,前提就是老子有錢....
不論未來社會注定是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如果還是想著養兒防老這觀念,只能說就是下一代的絆腳石,除非你就老子有錢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