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時宜的儒家思想

KKKK
發佈於社會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敘述可能有誤,但論點核心不變
儒家的背景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由孔子首先提出,後代的學生或是學者不斷的補充修正,又經過孟子荀子等提出不同論述,基本上仍脫離不了一字概念...「奴」。
當時的孔子拿著這套論述在開始奉行現實主義的春秋時代四處求官,完全不得門路,有得官也不長久,這片神州大地的人們真的很安逸於被統治,也可能是洪水跟水流、缺水讓人太惶恐了,沒有一個大統治的狀態下去治水,很難有辦法以農耕為根本生存。
為何這套論述在當時無效呢,因為當時的君臣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定的狀態,臣子時常叛變,就連君也時常違逆天子,論語顏淵篇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試想一個動亂的年代,四處都是戰爭,你講了一個不變的階級,那在爽的階級不就可以一直爽...那君王我想要擴張的人豈不是被你打臉...
這就是一個階級牢固的思想,想要扣你一個大帽子....後來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穩定王朝,自然發現這一套符合帝王術的思想,儒家思想..牢牢的把所有人民變現成奴隸,當奴隸還要幫人家賣命...真是邪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50內容數
    就是一些生活上的笑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