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顧者如何面對超高齡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否則將會是生活的一大隱憂,受到最深傷害的可能會是家庭照顧者(以下簡稱家照者)。

長照2.0啟動後,隨著整體社會人口比例的改變,也滾動式的在調整社會福利,希冀能真正幫助到家照者,不然社會新聞將會看見更多的「照顧悲劇」。

家照者最先需要的就是照顧好自己,否則就會無法好好的付出照顧,但這也是一大難題。家中只要出現一位被照顧者,勢必就得推派出一位家照者來面對處理,但這樣的照顧工作也並非學過護理的就能完全或即時上手,因著病症而異與漸漸老化,家照者需要面對五大階段。

一、預備照顧(認識資源、練習協議)

二、新手照顧(照顧技巧、照顧安排、家庭協議)

三、在職照顧(兼職工作、避免離職)

四、資深照顧(情緒支持、照顧負荷)

五、畢業照顧(走出悲傷、重返社會、再就業)

上述隨著五大階段的改變也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然而被推派或自願擔任家照者的人,絕大多數還必須面臨親友出自關愛的各方意見,若被照顧者有所閃失或因老化病症無法維持穩定,又會被親友責難,搞得照顧者自身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自己。

因此家照者通常感受到孤軍奮戰,身心俱疲無處可傾訴,更無法被同理,長久下來所產生的壓力就會使人崩潰。

而我在2014年起開始透過戲劇工作坊使家照者凝聚。

一開始連我自己面對家照者這個詞都讓我感到陌生,實際與家照者互動後才能深知他們的感受,藉由戲劇引導出家照者的生命故事並改編、包裝成兒童劇,希望能跨越年齡的限制,使更多人認識且關注家照的社會議題。

一開始想將家照者聚集起來就出現了困難,就是若家照者來參與戲劇工作坊,那麼誰來照顧被照顧者呢?於是我必須想辦法讓被照顧者也有人力去照顧,才能讓家照者進入到戲劇工作坊學習,並進一步形成「支持性團體」,使家照者不再感覺那麼孤獨,藉由科技進步人手一台手機,至少分開在團體時,依然有個群組能互通有無,因為沒經歷或深入了解過家照者情況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感到孤軍奮戰的無助無力感。

應用即興劇歡樂紓壓工作坊

應用即興劇歡樂紓壓工作坊

2014年起至2019年間,我都是以戲劇的方式引導家照者能有些出口,並創作演出,大約是2016年間的團體中,同時出現家照者、被照顧者與精神康復之友,像是上帝安排了我迅速的去理解了這些人的狀況,進而讓自己反思不斷地修正戲劇工作坊裡的操作模式,可以有個主體架構,但需要隨時能有變通的可能性,因此我更看見了家照者的需要。

2017年起,我就在戲劇工作坊中融入了即興劇的核心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期算是不斷地讓家照者演出並場場安排演後座談分享會,尤記得2016年的座談分享會上,有位心理劇導演也發言回饋,她的回饋意思概要就是她想好好回去反思,言下之意是指心理劇需要封閉式的操作,不同於公演生命經驗改編的創作演出,但她同時也確實看見這些舞台上的演員有被戲劇療癒到。

2018年開始我漸漸地不再以演出為目的,而是回歸家照者真正需要的支持性團體,也回歸照顧好家照者群體與個體的身心,所以我應用了即興劇的方式操作,不著重在演出,可以演出也可以是課堂間的演出。

即興劇的核心精神帶來許多智慧,透過對家照者深入了解後,應用了即興劇在家照者身上,使家照者能應用即興智慧幫助自己在照顧工作上獲得喜悅,並且讓家照者漸漸調整到身心平衡,就是要先照顧好自己。

我在帶領家照者時幾乎都是連結了社福單位,使社福單位培力出「特有種劇團」(意涵為有特殊的家人,並特別帶種的照顧他們)的支持性團體,每個單位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種劇團』,所以就生產出『特有種劇團-xx團』(xx幾乎以地區或社福單位名稱來命名),如此一來也能突破與建立社福單位彼此的橋樑,點線面的勾勒出特有種劇團且連結起來。

雖然有很多課程與工作坊提供給家照者學習,但幾乎都是家照者個體的學習,鮮少能透過課程/工作坊交流且建立起支持性團體的延續。

2025年臺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除了去了解長照與認識家照者的需要/裝備外,我們真正需要去接受你我都可能成為家照者與被照顧者的命運。

希望透過這樣有趣的工作坊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相信蝴蝶效應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人生與祥和的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曾打開過幾次 裡面有哪些人出現過 窗裡看出來窗外 看進去都留不了當下 只在煞那間成為永恆 好想去打開窗能 成為往後人們的想像 只出現在不曾見過面的人的腦海 就開始了 有故事的窗
春季到來前冷冽的風吹襲過來 是必經的時間與過程 無意成為風的焦點卻在手指的溫度下降間 意識到了多麼引冷冽之入勝 冬難道還沒離去 腳蹤依然緩緩踏著如厚實雪地的印記 將那居無定所的心 一年必定經歷幾度那惶恐不安 忍耐與等待溫暖的到來 燈節就在此給予了支持 假如元宵是年歲的增長 是冷
聚會開始前心情有些愉快,有些期待。 期待卻是沒有任何想像的預期,也沒有任何畫面。 只是靜靜地等待聚會的到來,接著按部就班的交集,或該說是亂中無序的交集。 這種若有似無的時光漸漸逝去,像是建立了些友誼,也像是某種儀式感的拉近與疏離。 我不在自己的預期,也沒有真正給予自己的預期,回想那些片刻,當
這篇文章主要是演員分享了他們對於演出後觀眾的感謝之情以及對於劇團的感謝,並表達了對觀眾深深的感動和尊敬。文章內容主要圍繞著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以及對於戲劇和藝術產製所帶來的共鳴和主觀感受。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
有時我在想驕傲與感動這樣的情緒感受是交疊的,或許因為事件的不同,才能用自己所謂覺得真正正確的詞彙,然而感動是我喜歡的,就算光芒在我身上,也是因為周圍的人事物給予了我這樣的機緣,所以我認為感動才是驕傲的真正感受。 感動的事件或情緒典型來說可能都需要一些悲情因素,接上事件的轉折後,才能獲得感動。
不知道曾打開過幾次 裡面有哪些人出現過 窗裡看出來窗外 看進去都留不了當下 只在煞那間成為永恆 好想去打開窗能 成為往後人們的想像 只出現在不曾見過面的人的腦海 就開始了 有故事的窗
春季到來前冷冽的風吹襲過來 是必經的時間與過程 無意成為風的焦點卻在手指的溫度下降間 意識到了多麼引冷冽之入勝 冬難道還沒離去 腳蹤依然緩緩踏著如厚實雪地的印記 將那居無定所的心 一年必定經歷幾度那惶恐不安 忍耐與等待溫暖的到來 燈節就在此給予了支持 假如元宵是年歲的增長 是冷
聚會開始前心情有些愉快,有些期待。 期待卻是沒有任何想像的預期,也沒有任何畫面。 只是靜靜地等待聚會的到來,接著按部就班的交集,或該說是亂中無序的交集。 這種若有似無的時光漸漸逝去,像是建立了些友誼,也像是某種儀式感的拉近與疏離。 我不在自己的預期,也沒有真正給予自己的預期,回想那些片刻,當
這篇文章主要是演員分享了他們對於演出後觀眾的感謝之情以及對於劇團的感謝,並表達了對觀眾深深的感動和尊敬。文章內容主要圍繞著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以及對於戲劇和藝術產製所帶來的共鳴和主觀感受。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
有時我在想驕傲與感動這樣的情緒感受是交疊的,或許因為事件的不同,才能用自己所謂覺得真正正確的詞彙,然而感動是我喜歡的,就算光芒在我身上,也是因為周圍的人事物給予了我這樣的機緣,所以我認為感動才是驕傲的真正感受。 感動的事件或情緒典型來說可能都需要一些悲情因素,接上事件的轉折後,才能獲得感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常常生活中會聽到有人的生日祝福語是”祝您長命百歲”,如今在醫學發達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下,以及大家開始注重養生、樂活,平均壽命也越來越長,依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統計(如下圖),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平均一百人中有二十位65歲以上老人)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年過半百的聚會 最多的話題就是誰家娶媳婦、誰家嫁女兒、誰當了阿嬤、誰家有孫子滿月⋯⋯了 跟年輕人聊到少子化的問題跟原因 他們總是回答:養不起小孩啦 其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依照現在的社會環境,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如果沒有長輩的支援,連結婚都不敢想 他們還自嘲是躺平族 這次跟朋友聊到一個
Thumbnail
「超高齡社會」一般指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的社會。此一術語通常用以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其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並且已達相對較高水平。「超高齡社會」的特點是老年人口的占比飆高,並且經常伴隨社經和醫療挑戰。亟需政府和社會各界預為籌繆,以應對激增的需求和社會劇烈的變化。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常常生活中會聽到有人的生日祝福語是”祝您長命百歲”,如今在醫學發達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下,以及大家開始注重養生、樂活,平均壽命也越來越長,依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統計(如下圖),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平均一百人中有二十位65歲以上老人)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年過半百的聚會 最多的話題就是誰家娶媳婦、誰家嫁女兒、誰當了阿嬤、誰家有孫子滿月⋯⋯了 跟年輕人聊到少子化的問題跟原因 他們總是回答:養不起小孩啦 其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依照現在的社會環境,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如果沒有長輩的支援,連結婚都不敢想 他們還自嘲是躺平族 這次跟朋友聊到一個
Thumbnail
「超高齡社會」一般指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的社會。此一術語通常用以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其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並且已達相對較高水平。「超高齡社會」的特點是老年人口的占比飆高,並且經常伴隨社經和醫療挑戰。亟需政府和社會各界預為籌繆,以應對激增的需求和社會劇烈的變化。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