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捲男孩乖乖睡》:電影感的形式策略與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觀看時不斷聯想到藝評課老師提到的「形式主義批評」,這種出於文學語言的書寫方法主張去除作品的外緣探究(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社會意義) ,而是將文學(作品)劃定為一個單一文本並僅關注它所帶來的感受經驗以及語言本身,其中很令人弔詭的一個概念即是陌異化(defamiliarize),亦即實際使用的語言和文學中的語言之間的差異所形塑出的範式、感受,並延展出所謂的「文學性」(literariness)的美學樣貌。

Roman Jakobson (1896 - 1982) 為形式主義批評中「俄國形式主義派」的代表人物

Roman Jakobson (1896 - 1982) 為形式主義批評中「俄國形式主義派」的代表人物

而《飯捲男孩乖乖睡》在攝影美學上的策略,選擇仿古、鄉愁的底片基調,並借仿Terence Malick描繪時代記憶的手法,利用大量廣角手持的位移將觀眾的視聽首先置於舒服的代入點。這一切不免讓我想起前段所述的美學樣貌,亦即我們在看電影時,多半感受到的是來自實際生活的視覺感官突然被轉化進一群再現的影像裡,且這些影像使得我們的感官獲得享受或衝擊,這樣的感受其實都來自於視覺在經驗上的差異,我們在影像上所感受到的陌異化正是來自於此,所謂常說的「電影感」(cinematic)也是與「文學性」同樣的脈絡路線。換言之,電影的畫面與我們現實的畫面不符,所產生的陌異化感受讓我們覺得這部電影特別的有「電影感」。

《飯捲男孩乖乖睡》的諸多攝影美學上的考量令我想起《永生樹》

《飯捲男孩乖乖睡》的諸多攝影美學上的考量令我想起《永生樹》


但電影研究究竟能否單只從電影作為單一文本下手?在當代強調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或文化研究的學風之下貌似已愈加稀少。《飯捲男孩乖乖睡》其實也將自身定位在類似「形式主義批評」的尷尬處境之下,觀眾很容易共情、代入其中(尤其北美觀眾),也生產出了另種角度的migration text,但私以認為,形式或美學上的先決或策略首先應立基於這樣的敘事或議題是否需調度或匹配相應的「電影感」,因這樣的選擇不僅會讓創作者耽溺其中,觀眾也會認為著一切煞有其事而難以持續對話至應有的深度。

但此般模糊著離散與歸根的手法,似乎也揭示著移民在大眾文化中已成某種可被任意形塑的符碼樣態,多倫多影展頒予此部片站台獎,不僅是要凸顯北美的多元兼容,卻也同時在向這樣子的多元逐漸收編,而成為某種單一向度的詮釋。

--
感謝

原創娛樂 邀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柯勝緯的沙龍
9會員
26內容數
柯勝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31
與上檔關美館「三次哀悼的練習」同樣帶有著人與外物之間共有經驗的臨摹、紀錄(重演),但此種狀態的達成卻並非是用許哲瑜慣用的3D建模掃描技術:灰白色、人物場景帶有殘缺、彷如有意自成為瑕疵翻模現實的影像質地,而是利用藝術家實拍之影像視角和展映形式,來轉化過往以來所處理的虛構之下的媒介與生命模組。
Thumbnail
2024/01/31
與上檔關美館「三次哀悼的練習」同樣帶有著人與外物之間共有經驗的臨摹、紀錄(重演),但此種狀態的達成卻並非是用許哲瑜慣用的3D建模掃描技術:灰白色、人物場景帶有殘缺、彷如有意自成為瑕疵翻模現實的影像質地,而是利用藝術家實拍之影像視角和展映形式,來轉化過往以來所處理的虛構之下的媒介與生命模組。
Thumbnail
2024/01/31
我在今年抓住暑假將逝、開學即至的空隙,與女友從台北一路南下至高雄。這次旅程的起頭是一來自己已三年多沒復返這片土地,並很期盼能在這片海潮之地獲得新的感知,二來則是自己獲得了一張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的免費入場票券,因此也順便做一個藝文觀展之旅。 而在客運上搭了將近五小時的車程,
Thumbnail
2024/01/31
我在今年抓住暑假將逝、開學即至的空隙,與女友從台北一路南下至高雄。這次旅程的起頭是一來自己已三年多沒復返這片土地,並很期盼能在這片海潮之地獲得新的感知,二來則是自己獲得了一張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的免費入場票券,因此也順便做一個藝文觀展之旅。 而在客運上搭了將近五小時的車程,
Thumbnail
2024/01/31
在此次金馬連映的兩部作品——科斯塔的《火之女兒》與王兵的《黑衣人》湊合成的一個「類短片」單元絕非出自拚時長或者已大師之名騙觀眾錢的考量(?)因今年坎城在選映兩部作品時便也是將它們並至於一塊進行放映(聽說中國獨立影像展則是把《火之女兒》與洪常秀聯合套售),同時科斯塔與王兵也是當代關於獨立、自由
Thumbnail
2024/01/31
在此次金馬連映的兩部作品——科斯塔的《火之女兒》與王兵的《黑衣人》湊合成的一個「類短片」單元絕非出自拚時長或者已大師之名騙觀眾錢的考量(?)因今年坎城在選映兩部作品時便也是將它們並至於一塊進行放映(聽說中國獨立影像展則是把《火之女兒》與洪常秀聯合套售),同時科斯塔與王兵也是當代關於獨立、自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我們對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一件傑作時,我們對待的是一件自在之物,對待的是一幅和生活本身一樣令人費解的影像。”
Thumbnail
“當我們對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一件傑作時,我們對待的是一件自在之物,對待的是一幅和生活本身一樣令人費解的影像。”
Thumbnail
從小說轉移到電影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侷限性創作」。它得要給出一定的畫面、基調、色調、氣氛、環境變因、人設的具現化。因此多層次的小說想像就會被電影給定調成以一個畫面、一個維度出發的觀點、感受判讀。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電影化的作品為何總是打不中觀影者的喜愛。或許大家都忽略了這是一個很難的工作啊。畢竟小
Thumbnail
從小說轉移到電影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侷限性創作」。它得要給出一定的畫面、基調、色調、氣氛、環境變因、人設的具現化。因此多層次的小說想像就會被電影給定調成以一個畫面、一個維度出發的觀點、感受判讀。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電影化的作品為何總是打不中觀影者的喜愛。或許大家都忽略了這是一個很難的工作啊。畢竟小
Thumbnail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Thumbnail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Thumbnail
電影沒有給出能深入探討的部分卻也是電影真實到能讓我同理的原因,畢竟現實生活並不是每件事都能追根究底。
Thumbnail
電影沒有給出能深入探討的部分卻也是電影真實到能讓我同理的原因,畢竟現實生活並不是每件事都能追根究底。
Thumbnail
電影奇幻之美
Thumbnail
電影奇幻之美
Thumbnail
什麼是「美」?問了一萬人,會有一萬種答案,如同愛情,每個人經歷的愛總是獨一無二的,難以有唯一的答案。但偶爾,我們能與他人擁有類似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美」雖有相異之處,亦有相似之處。 這也是為什麼在觀看一部陌生人拍攝的電影,我們能夠在黑箱子裡面嚎啕大哭。
Thumbnail
什麼是「美」?問了一萬人,會有一萬種答案,如同愛情,每個人經歷的愛總是獨一無二的,難以有唯一的答案。但偶爾,我們能與他人擁有類似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美」雖有相異之處,亦有相似之處。 這也是為什麼在觀看一部陌生人拍攝的電影,我們能夠在黑箱子裡面嚎啕大哭。
Thumbnail
【嚼廣極短篇故事單元集選】人物群像:記憶迴路的倒反紀實
Thumbnail
【嚼廣極短篇故事單元集選】人物群像:記憶迴路的倒反紀實
Thumbnail
本文原寫於2017年九月,有別於原本常寫的印象式觀影感想評論,本文是少數較為仔細研究影像形式手法的心得筆記。這並不太是從電影理論切入,也不是從拍攝創作實務著手,更多是一位影迷試著用個人的角度去記述與把玩在電影中看到的東西,雖然各種未盡之處,但希望以此文做為未來專題寫作的出發點。
Thumbnail
本文原寫於2017年九月,有別於原本常寫的印象式觀影感想評論,本文是少數較為仔細研究影像形式手法的心得筆記。這並不太是從電影理論切入,也不是從拍攝創作實務著手,更多是一位影迷試著用個人的角度去記述與把玩在電影中看到的東西,雖然各種未盡之處,但希望以此文做為未來專題寫作的出發點。
Thumbnail
從美國搬演到義大利,文學啟發、階級問題、主角對愛情的失望和對時代的失落都一點一滴地遠離原著。攝影、色調和燈光非常美,插敘的影像素材(老舊膠片影像)的選用代表想像和記憶,有種古典又時新的質感。
Thumbnail
從美國搬演到義大利,文學啟發、階級問題、主角對愛情的失望和對時代的失落都一點一滴地遠離原著。攝影、色調和燈光非常美,插敘的影像素材(老舊膠片影像)的選用代表想像和記憶,有種古典又時新的質感。
Thumbnail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真是一部極美的電影。眾多甜蜜與殘酷之間,我專注於男孩的憂懼和沉默,他對黯然人生擠出的一點點愛。這是一個「男人終於不必殺死心中男孩」的故事。因為自始至終,他對海灘上那個回眸有著無限溫柔。
Thumbnail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真是一部極美的電影。眾多甜蜜與殘酷之間,我專注於男孩的憂懼和沉默,他對黯然人生擠出的一點點愛。這是一個「男人終於不必殺死心中男孩」的故事。因為自始至終,他對海灘上那個回眸有著無限溫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