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把 Youtuber 與作家當成全職工作的那件事
avatar-img
剝洋蔥

關於把 Youtuber 與作家當成全職工作的那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因應求職季,今天剛出爐的求職網調查,在社會新鮮人中,男性最想從事的職業第一名是 Youtuber ,女性則是作家。在創作者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下,老實說並不是特別意外的結果。

身為創作者經濟平台的執行長,似乎有需要來幫忙給新鮮的肝兒們打個預防針,也分享個人拙見,讓想要當創作者的你,正在當創作者的你,已經不想再當創作者的你(?)都能夠得到點什麼。

raw-image


raw-image


無論是作家或是 Youtuber,都是廣義的創作者,未來有機會我會再寫一篇單獨關於作家的,今天我們就聊聊關於創作這檔事吧。



全職創作者的好處


首先,當全職創作者的好處非常明顯,也是吸引新鮮人的原因:

  • 高收入:而且是高毛利,因為 IP 綁在自己身上,人均產值很高。以 vocus 為例,去年有創作者一整年的收入可超過千萬,前年這個數字只有大約一半,而今年預期獲得超過千萬的創作者數量會更多,天花板也仍持續往上,這個數字還不包含業配、廣告等,在這樣的收入下,專業、產量高的人背後會有團隊,但不需要多。嗚嗚,我也好想當全職創作者啊,你說是不是。
  • 高自由:這裡說的自由不是指你不用工作,或是一天只要爽爽做幾小時;而是你的工作有高度的「自主彈性」。這部分,我們後面再來詳談。
  • 高影響力:無論是大眾主題或是小眾主題,你勢必在你的位置「有點什麼」而讓粉絲願意支持。有願意支持的粉絲,就會有影響力,就能夠在你重視的主題、意識形態上發揮,能夠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即時回饋感。


創作者經紀這塊市場的正確理解角度

以上是好處,但只是表面,否則不會有那麽多創作者消失、停更,或是心理出狀況。

很多人出了社會許久,才學到的第一課:在真實世界裡,資源不是平等分配的。

在泛文化內容產業更是如此。在圖書出版,百大暢銷書壟斷了一大塊份額;在 Podcast 市場,前 50 名的 Podcaster 才有業配接;在遊戲業,一款暢銷手遊直接把過去 5 年賠掉的錢全部賺回來;在影視領域,未來恐怕也只有超級商業大片才能上院線,其餘的小眾、獨立影片則透過 OTT 分發。

raw-image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只有擠身成為那前 1-5% 的玩家,這才真正開始成為了一門生意,在此之前,你就只是個興趣使然的創作者。

raw-image

當然了,不一定是完全這麼嚴苛的,實際上的分佈可能更像是上面這張圖。但大抵,仍然是差不多前 10% 的創作者,壟斷了大部分的收入,剩下的一小塊由那 90% 創作者來均分。

raw-image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和前提後,我們很輕易的可以理解:在還沒有擠身前段班前,作為一個全職的 Youtuber 與作家,你十之八九會迎來不少挑戰與風險(天選之人除外),如下。


沒有知名度的全職創作者們 Be like...


  • 低收入:低收入、幾乎沒有收入、完全沒收入。更精準的說法是收入與投入的努力不成正比,如果當成一個正職來看待,你可能不只是廉價勞工,還是免費志工。
  • 低自由:白天上班要工作,晚上下班回家,你還要剪片、剪聲音、繪圖、寫作、拍照、經營社群,現在你可能還要趕緊惡補一下 AI ,免得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淘汰。
  • 沒有影響力:在發展創作者事業與個人品牌的初期,想像自己有社群影響力,這個錯誤的認知會讓你有很大的挫折感,趕緊消滅。

走出以上的痛苦時期,開始成為小有知名度的創作者,或知名的創作者後,你會開始享受到前述所提到的好處,但也伴隨著新的挑戰出現。

是否要蹭時事議題「衝浪」,藉此吸引到更多粉絲?(結果衝不好直接被浪打翻)或是如何捧好自己打造的人設?(其實捏照了一個自己根本捧不住的人設,被裡頭的熱湯燙死)

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題目,近期也有非常多 KOL 或創作者翻車,就不再深入贅述了,也有其他人有比我更專業的知識。


但,總之很自由,對吧?

至於前面提到的高度自由,很多人對這句話有錯誤的解讀,滿腦子只想著這些檯面上的創作者,工作就是吃喝玩樂,過得很爽。

raw-image

週一週五朝九晚五,週末睡到中午,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刀切,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開,這是一種狀態。

把生活跟工作全部混在一起了,生活的時間都在工作,這是另一種狀態。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跟高階經理人/高階工作者的型態比較相似,工作帶來成就感以及實質的商業回饋,讓你可以體驗各豐富的人生,這些人生經驗和多元的閱歷,用能夠回來幫助工作,相輔相成,這是另一種更進化的狀態。

對很多創作者來說,因為職業特性的緣故,他們可以更快接觸到工作即生活、生活即是工作的狀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更常看見的是創作者開始痛恨他原本的生活和熱情,因為創作會低潮、會靈感枯竭、會遇到撞牆期甚至倒退,原本的自由最後變成金手銬。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自由的背後通常也有紀律和對應的努力,這也是另一種挑戰。


當個創作者的正確打開方式

經營 vocus 的這幾年,我發現,那些能夠長期經營,甚至逐漸嶄露頭角的創作者,都有令人佩服的紀律,而且仍然熱衷與自己在做的事情。很多創作者也都是先有一份穩定工作來支持自己的「興趣」,接著才慢慢發展出自己的事業。

raw-image

既然是興趣,那麼包袱就不會那麼重,如果可以一直記得自己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拍影片、錄 Podcast 的初衷,一直記得那種跟別人分享、交流的感覺,而不是追求一瞬間的爆紅,這是很重要的,也比較容易走的長久,長期下來的累積,最後更容易水到渠成。

如果不行,你也可以帥氣的說一聲:「我就是興趣使然。」

當然了,不是指不要認真看待啊,有非常具體的目標跟企圖也是很好的。



工商業配時間

因為一直沒有廚具品牌來找我業配,所以我就先業配自己的東西了(疑)。

vocus 一直致力於幫助創作者打造自己的個人事業,平台上的創作者類型也越來越多元。

比起瞬間成為百萬級的創作者,從創立這個平台以來,我更希望能夠幫助創作者找到自己的「1,000 true fans」(這個概念來自 Kevin Kelly )。

你的粉絲,不僅僅只是一個掏錢給你的粉絲而已,他也是在很早期就認同你的內容,願意跟你交流、和你分享,甚至幫助你成長的隊友,讓你在創作的路上,不再只是一人球隊。

近期我們推出的核心功能「沙龍」,也是扣著這樣的核心概念,未來會在此基礎下,持續深化發展出更多功能,歡迎申請試用。




avatar-img
剝洋蔥
19.4K會員
137內容數
這裡主要會用來分享和紀錄不正經的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是關於內容產業的觀點(我的觀察啦)、工作的心得,不過,說不定大多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和雜談。總之,不正經跟業餘的就在「下班剝洋蔥」,正經的東西會在「上班剝洋蔥」,歡迎付費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剝洋蔥 的其他內容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