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AI浪潮,與2000年有多像?

2023/06/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好,身為兩位孩子的爸爸,我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在職工程師,也是一位對經濟有興趣的財經素人,今天我要嘗試瞭解當今的AI浪潮與2000年的[dot-com泡沫]有何異同,觀察發現人類的進步不免夾雜著泡沫,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然而股價&指數就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人們會因為泡沫而躍進,泡沫後的股價則會回歸
A.I.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0年

  在討論科技發展的脈絡裡,將當前的AI熱潮與2000年的科技泡沫真的有太多共同之處;雖然沒有數據可以顯示[千禧年dot-com泡沫]當時的 AI / 機器人討論熱度,然而,可以從當時的電影市場票房銷售來趨勢中,還是可以窺探當年人們對於AI是相當熱情的。
比較有印象的AI電影總計有三篇,也是在我那時期心中認為的經典之作。如下:
  • 1999年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全球票房總計0.8740 萬美元
  • 2001年的《A.I.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全球票房總計2.35億美元
  • 1999年的《駭客任務 The Matrix》全球票房總計4.6億美元
我記憶中,它們都描繪出AI和機器人顛覆世界的劇本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變人Bicentennial Man
如今的openAI、Nvidia和OpenAI等等,相信是一個真正能顛覆世界的“長期”賽道,能推動人類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正如今日的科技巨頭Facebook、Google和Netflix,都是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結束後崛起的。
我們應該擁抱資本市場、擁抱泡沫,每一次的泡沫都會使我們再度躍進。

鏡頭拉到半世紀前:

如果我們將時光倒轉更早的半世紀前,回到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時期,我們會發現那時期的泡沫也誕生了許多出色的科技公司,如Microsoft和Apple,當時也剛好出現了最經典的科幻電影,引導人們相信我們未來能夠殖民外太空。
  • 1977年的《星際大戰Star wars》,全球票房總計4.05億美元
星際大戰Star wars

鏡頭拉回來現在:

近5年來AI相關的搜尋趨勢,2015年的 BIG DATA(大數據) →2022年的 Metaverse(元宇宙) → 2023年的 AI。如下圖:
BIG DATA(大數據)/Metaverse(元宇宙)
當然在[AI]面前,BIG DATA(大數據)/Metaverse(元宇宙)都是渣渣

當然股價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媒體會跟你說這次不一樣,但結果每次劇本都是差不多,可以顛覆世界、機器人取人工、生產力躍進、檢討AI太聰明...;但激情過後的指數價格總是會回歸基本面的,那斯達克、台灣加權指數...都也都是一樣的劇本。
納指
台灣加權指數
願景&夢想只是投資手法中的一種視角
市場機制導致的供需價格是企業獲利重要因子,EX.中國封控會造成供給缺口、超發貨幣則會帶來需求膨脹
------分隔線------
大家好!我是一位在職工程師+2寶爸,一位對經濟有興趣的財經素人,不喜歡媒體左右投資情緒,憑藉理工科和工作的訓練,使我相信以客觀數據作為投資策略會帶來可觀回報,涉略各類總經數據,來決策最佳投資組合,讓我們一起找到長期投資跑道,讓財富滾雪球!歡迎在留言區討論,點愛心,訂閱,若真的這篇文章對您有有實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78內容數
政策影響著資本市場資金動向與流速, 資本市場灌溉了各類的產業 工業與科技的發展影響了經濟,影響了基本面, 金融市場的基本面影響了指數的漲跌, 而這一切就就是景氣循環。 只要金錢還存在購買力, 我們就逃不離景氣循環, 掌握景氣循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是黃聖育任職汽產業的工程師歡迎一起討論經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