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多年前朋友推薦的,那時就被他的推薦震驚到,現在回頭看還是非常嚇人。
「去哪裡才能賣肝臟?」
「我是不是一輩子都無法懷孕了?」
「如果不能賣春,我就會死……」
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像中國、美國、東南亞各國、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可是你能想像日本竟然也是個貧窮大國嗎?在看這本書時真的會讓人湧起非常強烈的不舒服感,並不是這本書故意寫的太露骨,而是真相就是如此赤裸。
在看這本書時很常反思「那麼臺灣呢?」,正如現在論誰都可能踩到貧困的地雷,而淪為下流老人、下流中年,什麼狀況都可能是自己明日的寫照!
1. 無法獲得家人、親戚協助,或是雙親也需要扶養。
2. 罹患精神疾病,或是沒受過良好教育,無法穩定工作。
3. 難以獲得公家或民間援助,例如極度害怕會因此與孩子分開;或是擔心小孩遭到當地居民歧視而放棄生活補助;或非常不擅長辦手續。
4. 強烈依賴戀愛體質,他們不覺得對方是客人,而是協助自己生活的贊助商。並期盼能找到發展成戀愛關係的人。
小島的父親過世欠了一屁股債,被親戚趁房子被查封前上門搜刮財物,連天花板、家具都不放過。母親刻意躲避,回家後發現珠寶被拿走才反過來怪女兒,並且帶著行李跟狗離開。小島才發現自己不如狗。夢想當個甜點師傅。
作者跟小島說房租是民事糾紛,警察不會抓人,然後告訴小島法律能給他什麼幫助,但小島表示這樣會聯絡到哥哥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她的工作就快找到了,等找到一切都會解決,最後一次見到小島是這樣期望並認真的說著,可三個星期後小島就逃跑了。
但貧窮與貧困其實不一樣:貧窮只是所得低,但家庭與人際關係良好,可以過的互助共享的日子。但貧困是精神上的貧窮,沒有鄰居朋友幫忙,重大決定沒人討論跟支持。
一開始一定會順手牽羊一些食物,然後就會覺得「只要不被抓到就沒關係」,久而久之就變成集團,從家暴受虐兒的角色變成偷竊慣犯的加害人。
很多買春的客人、或酒店經紀人會跟少女說「待在這裡會被抓去輔導喔」,少女常表示絕對不想回家,這時候因買春而提供臨時住宿,就很重要。應召女郎會提供少女們住所,也會教授他們所有工作技巧。(也會收取少許費用),
應召或牛郎店因為有「禁止未成年」的規定,所以把他們當作「有風險的潛力股」,可能以男友的名義收留,最後等18歲的時候讓他們去賣。雖然這些人的最終目的是壓榨少女,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提供了住宿、三餐、現金、三餐、手機(甚至以交往名義提供情感的歸宿),更不會強迫少女回家,變成了「街頭安全網」。
作者表示很多買春男都是高知識份子,覺得自己是傾聽少女的煩惱的救命稻草,但那些說要幫助失學少女的男人們,怎麼眼淚跟精液一起流出來了。
「還插不進去阿」是媽媽男朋友阿龍性侵麻衣未遂時說的話,小時候麻衣在媽媽多個男朋友家裡搬來搬去。之後麻衣有跟阿龍做,阿龍也有給錢。被媽媽發現錢後才知道女兒的事,然後第一句話是「原來你有在賣阿,有賣跟我講啊,我幫你介紹客人」。
不是所有少女都是貧困或受虐兒,所以作者斬釘截鐵地說「少女的共通點不是貧困,而是寂寞」。
最重要的還是「不用被管制,可以安靜休息的地方」,目前的庇護所都有門禁,還會沒收手機。而且少女們會與機關敵對,是因為機關的心態都是「把它們送回父母身邊」、「如果是親子關係有問題,那就修復親子關係」,都沒有「讓少女自力更生」的選項。少女的目標是工作,即便要和父母對抗也要努力工作!
要知道少女們根本上就是受害者,倘若步改善冷冰冰的方針,眾人在怎麼努力想拯救少女也沒辦法。
雖然「女性是生育機器」這種言論很愚蠢,但生育、女性與兒童的福利卻超級少,現在明明少子化很嚴重,嚴重到讓男性低下頭拜託女性多生小孩的地步了,卻還是一直忽略女性貧困的現實。
作者希望這些能夠被看見,希望能減輕女性的痛苦。
這本書可以跟《無家者,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天》一起搭配閱讀。因為《無家者》是從台灣無家者的角度來看,多少會覺得「真的沒辦法了嗎?」,但這本《最貧困女子》真的會讓覺得「哀,真的沒辦法了」的絕望感。如果說在看《無家者》時會產生一點點「有時候真的是他們自己太固執才導致這樣的啦」的想法,這本《最貧困女子》你完全不會這麼認為,因為書中的女子幾乎都是被迫成為底層人士的(當然不是說無家者就是自願),看此書時會更深層反思現行制度以及社會價值觀等問題,我強烈建議"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看這本書,並且反思「這個社會哪裡做錯了」,以及「如何改善」。
另外,我覺得在觀看這兩本書時,也不斷地在自我覺察與反省,反省那些無意識下冒出地「檢討被害者」的想法。每當我產生「都是他們個性問題」、「為什麼不怎樣怎樣」的時候,就會反問自己「當我出生在這樣的環境時,能獨自抵抗這些困境,且持續保有足夠的理智與知識嗎?」,想到這都會覺得這些拼命活下來的人比任何人更加勇敢。
真心推薦此書給所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