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蟲或審判或城堡——讀《給父親的一封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找不到自己曾經留下的手寫筆記,但記憶裡留存著很濃很濃的情緒。第一次閱讀《變形記》時仍懞懂,但之後卻開始一本又一本的翻開《審判》、《城堡》、《失蹤者》......,那裡頭有著某種莫名其妙的、壓迫的、重複的力量。


如果學過精神分析,讀過佛洛伊德,肯定會猜想那權威性的壓迫感,必定與卡夫卡的父親脫不了關係。而讀完《給父親的一封信》,卡夫卡的秘密全在字裡行間,不能再更清楚了。看到卡夫卡形容父親「那個巨人,我的父親,那終極權威,會幾乎不需要理由地在三更半夜把我拽出被窩並拎到屋外過道去。對他來說,我是這般的一無是處」,便能夠理解卡夫卡小說的開頭為什麼總是如此噩夢般荒謬的展開,醒來就變成了一隻害蟲,或者無緣無故地被逮補而進入一場無止盡的審判。文學裡也甚至出現了「卡夫卡式」這樣的詞,牛津辭典解釋為「壓迫或噩夢般的性質」,而韋氏辭典則為「如噩夢般的複雜、荒謬,或不合邏輯的性質。」 卡夫卡筆下的K總是在對抗著什麼,沒有具體形體的、龐大的、吃人的,有人說那是官僚體制,或至高無上的神,但很顯然的,那是「父親」的變形。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卡夫卡心中父親的形象的變形,「要想從你這裡逃出去,等於是痴人說夢」。


在精神分析中並不討論真相或現實,而是討論「intra-psychic reality」,也就是我所謂的「卡夫卡心中父親的形象」,以及這整封信裡的描述。並不需要去辯駁卡夫卡的父親是否真的如此惡劣,沒有人能做卡夫卡的法官。但他應該只希望能夠把這些內容好好的清楚的說給父親聽,不論對方同不同意、接不接受,更遑論改不改變。一直到最後,某部分的卡夫卡其實還是想要接近父親的,一如《城堡》裡的土地測量員K,只是接近城堡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徒勞。而這次婚姻的阻撓再次重複了那一場又一場的審判,於是有了這封信的起筆。雖然信最終沒能送到父親手中,但書寫本身已經達到它的意義了,「透過這些駁斥......這樣,我們兩個都可以平靜一些,生與死也可以輕鬆一些」。小說沒辦法結尾,但據說生病的最後那幾年,卡夫卡是有幸福了些。


囚禁K的,是審判,是城堡,但更真確的說,是「intra-psychic」裡的那場審判和那座城堡。於是命運不斷重複,K事實上是活在自己所創建的世界,雖然動用了所有資源與其對抗,不斷繞啊繞地,卻註定失敗。《失蹤者》即使逃離了家,也逃不了這個重複。「我從小就被父親戰勝了,現在只是出於好勝心而離不開戰場。年復一年,始終如此,儘管我不斷地被戰勝。」我想,卡夫卡把佛洛伊德的閹割焦慮,寫的美麗了許多。




【作品介紹】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父愛創傷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我是一個飽受驚嚇的孩子。

我的寫作都與你有關,我在作品裡申訴的,是那些我無法在你胸懷裡申訴的話……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寫給巨人父親的控訴與傾吐。

卡夫卡的文學作品中充滿壓抑、疏離與黑暗,並始終與權威拉扯,雖未直接描寫過父親,但一切都與現實生活中父親給他的壓力有關。


卡夫卡在1919年11月,他離世的前五年,以「最近你曾問我,我為何聲稱對你感到恐懼……」為始,寫了一封長達103頁的信給父親,道盡對父親又愛又恨、交織著強烈畏懼的複雜情感。他在信中細述父親對其造成的壓力,使他喪失全部的自信心,成為一個脆弱、陰鬱、優柔寡斷的人,他渴望父親的肯定,但父親給他的更多是言語上的羞辱與暴力;他亟欲獨立自主,但終究淪為徒勞,難逃父親龐大的身影。


這封信最終並未成功交到父親手上,但仍被留存下來。信中透露著卡夫卡真摯的情感,它不僅僅是我們親近卡夫卡、認識其寫作起源的一把鑰匙,更是一個始終追尋父愛、安全感盡失、飽受童年創傷的男孩,對父親沉重而赤裸的控訴與傾吐。


【作者簡介】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現代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的奠基者。卡夫卡在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進入勞工保險局任職,並利用下班時間專心寫作。卡夫卡在世時,於文壇默默無名,只出版過包含《變形記》在內的幾則中短篇小說。臨終前,卡夫卡交代摯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焚毀自己的所有手稿。布洛德並未遵守,並將其遺作整理出版,包括長篇小說《審判》、《城堡》》;書信集《給父親的信》、《給菲莉絲的情書》、《給米蓮娜的信》;中短篇小說《蛻變》、《鄉村醫生》、《司爐》、《飢餓藝術家》、《判決》、《流刑地》等。卡夫卡曾與二人共三度訂婚,又因對婚姻的異常焦慮而解除婚約,終生未結婚。1917年,卡夫卡診斷出結核病,1924年病情惡化,6月3日逝世於療養院,享年40歲。







avatar-img
0會員
10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
Thumbnail
《變形記》是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的代表作之一,卡夫卡使用簡單、平實的文字及語氣,幾乎不帶情緒地描寫荒誕的超現實情節,傳達深刻寓意。故事主要描述勤奮努力的主角 Gregor Samsa 在一天早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害蟲,Gregor 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但突如其來的
Thumbnail
重讀卡夫卡的《變形記》這次重讀,卡夫卡對邊緣者以及被社群排斥者的描寫,讓我感到極度不適,同時又由衷佩服。與一般文學中的伊底帕斯情節不同,卡夫卡筆下父親角色的壓迫力是讓人無從反抗的,具有毀滅性與絕對威壓的存在。這種壓迫感到有點卡通化的描寫,我覺得可能是他以邊緣視角創作的來源。 與以前的閱讀感受完
艾米莉亞在父親留下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提到的名字——“卡爾·費舍爾”。這個名字似乎在父親的生活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父親並未多做解釋。日記中的某些段落提及了卡爾對某項實驗的貢獻,而這項實驗似乎與影嶼的秘密有關。 回到小屋後,艾米莉亞深陷在對卡爾·費舍爾的思索中。她決定不僅要了解這個神秘人物的真相,還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數位足跡越來越多,有必要思考數位遺產的價值和處理。由 AI 復活術到 265 年老家書的新啟示,如何平衡保存數位遺產和保護個人隱私,是這一代人的課題。
在政局動盪和白色恐怖的時代裡,幾乎沒有人是幸運的或可以安全自處,因此,許多人間悲劇就是這樣被催生出來。   今天,臉書上有人分享一則令人感傷的報導,中研究院士柯志明先生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寫信(用注音符號拼寫)給坐政治牢獄的父親柯旗化,其信件最後一句寫著:「爸爸,我愛你,你快點回來。」讀來令人特別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卡拉馬助夫兄弟的長兄─米卡,被控殺了自己的父親,據旁人的證詞,在其父親費道爾身亡之前,米卡曾數度告訴他人要殺了父親,(為了感情的事兒,這裡就不多提了)事實卻是,殺了父親的兇手是費道爾的私生子,後來為卡拉馬助夫家的廚師─司米爾加可夫。 從事發之後、米卡的懺悔、司米爾加可夫的自白和自殺,到法院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
Thumbnail
《變形記》是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的代表作之一,卡夫卡使用簡單、平實的文字及語氣,幾乎不帶情緒地描寫荒誕的超現實情節,傳達深刻寓意。故事主要描述勤奮努力的主角 Gregor Samsa 在一天早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害蟲,Gregor 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但突如其來的
Thumbnail
重讀卡夫卡的《變形記》這次重讀,卡夫卡對邊緣者以及被社群排斥者的描寫,讓我感到極度不適,同時又由衷佩服。與一般文學中的伊底帕斯情節不同,卡夫卡筆下父親角色的壓迫力是讓人無從反抗的,具有毀滅性與絕對威壓的存在。這種壓迫感到有點卡通化的描寫,我覺得可能是他以邊緣視角創作的來源。 與以前的閱讀感受完
艾米莉亞在父親留下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提到的名字——“卡爾·費舍爾”。這個名字似乎在父親的生活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父親並未多做解釋。日記中的某些段落提及了卡爾對某項實驗的貢獻,而這項實驗似乎與影嶼的秘密有關。 回到小屋後,艾米莉亞深陷在對卡爾·費舍爾的思索中。她決定不僅要了解這個神秘人物的真相,還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數位足跡越來越多,有必要思考數位遺產的價值和處理。由 AI 復活術到 265 年老家書的新啟示,如何平衡保存數位遺產和保護個人隱私,是這一代人的課題。
在政局動盪和白色恐怖的時代裡,幾乎沒有人是幸運的或可以安全自處,因此,許多人間悲劇就是這樣被催生出來。   今天,臉書上有人分享一則令人感傷的報導,中研究院士柯志明先生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寫信(用注音符號拼寫)給坐政治牢獄的父親柯旗化,其信件最後一句寫著:「爸爸,我愛你,你快點回來。」讀來令人特別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卡拉馬助夫兄弟的長兄─米卡,被控殺了自己的父親,據旁人的證詞,在其父親費道爾身亡之前,米卡曾數度告訴他人要殺了父親,(為了感情的事兒,這裡就不多提了)事實卻是,殺了父親的兇手是費道爾的私生子,後來為卡拉馬助夫家的廚師─司米爾加可夫。 從事發之後、米卡的懺悔、司米爾加可夫的自白和自殺,到法院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