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倖存者們 — Keith Jarrett /《 The Survivors' Suite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那些在自我內心的大屠殺中,除了搭建墳墓之外還能創造貢獻的人,將被稱為倖存者。」— Keith Jarrett
《 The Survivors' Suite 》專輯封面
【前言】
Keith Jarrett 是一位具有多面特質的音樂家,然而基於許多樂迷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他是作為獨奏鋼琴家而聞名。確實,Jarrett 非常擅於巨大空間內的現場即興表演,大膽展示他的精湛技藝,以優美的旋律和抒情、不間斷的音樂變化引領觀眾沉浸陶醉。這類獨奏作品的代表作便是 《 Solo Concerts: Bremen/Lausanne 》 和 《 The Köln Concert 》,後者可以說是他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作品。然而,除了獨奏外,以他為主軸的重奏作品也相當精采。
Jarrett 的獨奏優美,但在這張專輯中引人注目的則是他的作曲天賦,緩慢的和聲和旋律發展給了作品額外的結構強度,火熱的自由爵士與靜謐的獨奏無縫穿插,這張專輯幾乎提供爵士樂愛好者心中所渴望的一切:激情、強度與美麗、微妙的靈感相結合,令人一遍接著一遍不停循環播放。

【重奏領導者】
Jarrett 曾短暫在 Art Blakey 和 Miles Davis 等人的重奏中表演過一些古典鋼琴曲目,此外,他本身也主導過一些重奏組合:始於60年代末,他與貝斯手 Charlie Haden 和鼓手 Paul Motian 組成三重奏,之後更在80至90年代間,與他的標準三重奏(鼓手 Jack DeJohnette 和貝斯手 Gary Peacock)錄製了大量作品。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領導過兩組四重奏,由於當時經常與歐洲音樂家合作,因此顧名思義,一組是完全由美國樂手組成,稱為美國四重奏;另一組則是歐洲,而 《 The Survivors' Suite 》 便是美國四重奏的錄音中,最受評論界讚譽的作品,陣容上是他60年代與 Haden 和 Motian 組成的三重奏之延伸,在加入次中音薩克斯 Dewey Redman 後進一步加強了整體層次。

Keith Jarrett
【量身打造】
《 The Survivors' Suite 》 是 Jarrett 為了在特定表演空間演奏為目的而寫,那時樂隊將在紐約 Avery Fisher Hall 的一個爵士音樂節上演出,Jarrett 非常了解這個場地,以前也曾在那演出過許多次,因此深知這裡的聲學條件對於演奏快板歌曲來說並不理想。恰巧他手上沒有適合的曲目,於是決定創作一些全新的素材,為會場量身訂製一套組曲,而觀眾對該作品的反應非常積極熱情,隨後便又在其他場所演出了幾次,1976年4月在德國的 Tonstudio Bauer 錄音,由 ECM 發行。Jarrett 對此表示:「《 The Survivors' Suite 》的所有音樂內容都是事先寫好的,這也許是一件不為人知的事情。這組歌曲是專門為紐約的 Avery Fisher Hall 而寫,我從過往的演出經驗中得知,在舞台上演奏快節奏曲目時,聲音會不夠精確,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我決定為了那天晚上的表演譜寫新曲。我覺得作為當晚的演出曲目很重要,那也是我們第一次演奏它,所以這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被問及:『Jarrett 先生,你會不會設想為一個特定的音樂廳創作?』我可能會搖頭否認,因為我知道音樂廳對於某些類型的音樂來說是非常糟糕的,如果你聽 《 The Survivors' Suite 》,你會發現其中沒有快速的節奏。」

【歌曲介紹】
這首49分鐘的作品分為兩個主題,即 〈 Beginning 〉 和 〈 Conclusion 〉,由 Jarrett 的長笛低鳴作先鋒,接著 Motian 和 Redman 的打擊樂加入,建立起一種非洲儀式性的氛圍,催眠式的重複節奏,笛聲像咒語搬移到背景中,高音和中音薩克斯開始吹響核心主題,令人感到神奇驚艷,僅運用鮮少的音符便能勾勒出太空、開闊天空、廣大平原的圖像,大約9分鐘後,Jarrett 才在琴鍵上火力全開,同時貝斯和鼓聲也逐漸加強。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爵士樂,它有著像古典交響樂那樣的構造,但仍保有即興發揮的空間。
Jarrett 的鋼琴獨奏天衣無縫,時而猶豫不決,時而輕盈舞動;Motian 展現非凡技巧,在不演奏固定節奏的情況下支撐著歌曲進行;Haden 也得到了一些獨奏空間,用電顫琴輕微地點綴,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抒情即興演奏者,透過重複的音符序列於貝斯上肆意滑行,在獨奏期間建立起巨大的張力。Redman 加入後,就像群鳥一樣在旋律上翺翔,將其中的浪漫主義和感性發揮淋漓盡致。

American Quartet
〈 Conclusion 〉 以激烈、混亂、自由的演奏形式開始,似乎不刻意強調氣氛和旋律,而更突顯樂手們的前衛經驗,在唱針落下的前幾分鐘尤其明顯,接近於自由爵士樂般的演奏,薩克斯風尖叫著,打擊樂像雷鳴般瘋狂敲擊,接著急轉直下,混亂中湧現出 Jarrett 美麗且溫暖人心的鋼琴獨奏。樂手們神奇地相互感應和相互支援彼此,所發揮的純粹激情和靈感造就了一場聽覺盛宴。
就像是一種召喚,一種精神上的召喚。對於熟悉美國四重奏的樂迷來說,他們是一群緩慢建立氛圍的大師,沒有什麽是倉促的,就像身處在一個神秘儀式中,即使是最輕柔的音符也會產生豐富的意義層次,抵制限制和約束,即使當核心音調出現,和弦變化繞了一圈回到終點時,這種超越生命意義的儀式感仍然存在不滅。

【結語】
《 The Survivors' Suite 》 也許是 Keith Jarrett 最偉大的重奏成就,這張專輯展示了其作為領導者的作曲才能,能夠創造出如此複雜但連貫如流水的作品,儘管總時長接近一小時,但無窮和固定的變化令人難以轉移注意,同時維持著主體方向的整潔。這也是對他器樂技巧的證明,也許與著名的科隆音樂會之規模不一樣,在此他需要與其他音樂家互動,任務無疑更加艱難。然而,合作樂手的出色選擇和演出,使其再一次獲得輝煌成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同在太空中漂浮,一個完全獨立的空間,人類可以在其中自仔地呼吸和漫遊。音樂在大量重覆中更具有冥想性和部落感,喚起了音樂本質的誕生,而 Klaus Schulze 的作品則像一個不斷向前且無盡頭的旅程,不僅是我們的世界,而是關於宇宙的浩瀚和無限性,深邃和濕潤,冰冷和乾燥。
「這是一次無暇的音樂流動,甚至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後製,通常在錄製期間會有一些技術問題,像是某一個部份太大聲或太小聲,又或是電話剛好響起,你不得不起身暫停,但在這一個小時裡,一切都很完美。」— Manuel Göttsching
試著想像大霧天時佇立在港口,來來往往的貨船霧號聲襯托著自身的孤獨,將靈魂拋向無垠的藍色之中,這是對存在、探索、自由和囚禁的宣言,將情緒包裹在極簡音符,以交響形式實現的樂曲,從虛無中開始,你逐漸意識到柔和的音調慢慢地飄移,循環不止地、耐心地,直到合成器找到了它們進入你腦內意識的方法。
在70年代的德國,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來形容這類的音樂風格—“Kosmiche Musik(太空音樂)”,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成為樂界的共同意識,隨後來分支滲透到電子音樂大樹的各種子類型中,成為樂迷必須認識的重要起源之聲。
英國在70年代初正處於華麗搖滾的革命之中,David Bowie 和 Roxy Music 等音樂人和樂團在排行榜上大放異彩。除了 Bowie 之外,Marc Bolan 被普遍公認是華麗搖滾教父,縱使前者在普及華麗搖滾的方面功不可沒,但沒有人比 Marc Bolan 將該樂風帶入主流樂壇更有貢獻。
狂熱的實驗主義如同創造了一個萬花筒般的聲音陣列,提煉成五彩繽紛的拼貼畫,至今仍讓人目眩神迷,即使以現代標準來看,Holger Czukay 仍然不可思議地將我們所熟悉的事物給徹底翻轉。
如同在太空中漂浮,一個完全獨立的空間,人類可以在其中自仔地呼吸和漫遊。音樂在大量重覆中更具有冥想性和部落感,喚起了音樂本質的誕生,而 Klaus Schulze 的作品則像一個不斷向前且無盡頭的旅程,不僅是我們的世界,而是關於宇宙的浩瀚和無限性,深邃和濕潤,冰冷和乾燥。
「這是一次無暇的音樂流動,甚至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後製,通常在錄製期間會有一些技術問題,像是某一個部份太大聲或太小聲,又或是電話剛好響起,你不得不起身暫停,但在這一個小時裡,一切都很完美。」— Manuel Göttsching
試著想像大霧天時佇立在港口,來來往往的貨船霧號聲襯托著自身的孤獨,將靈魂拋向無垠的藍色之中,這是對存在、探索、自由和囚禁的宣言,將情緒包裹在極簡音符,以交響形式實現的樂曲,從虛無中開始,你逐漸意識到柔和的音調慢慢地飄移,循環不止地、耐心地,直到合成器找到了它們進入你腦內意識的方法。
在70年代的德國,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來形容這類的音樂風格—“Kosmiche Musik(太空音樂)”,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成為樂界的共同意識,隨後來分支滲透到電子音樂大樹的各種子類型中,成為樂迷必須認識的重要起源之聲。
英國在70年代初正處於華麗搖滾的革命之中,David Bowie 和 Roxy Music 等音樂人和樂團在排行榜上大放異彩。除了 Bowie 之外,Marc Bolan 被普遍公認是華麗搖滾教父,縱使前者在普及華麗搖滾的方面功不可沒,但沒有人比 Marc Bolan 將該樂風帶入主流樂壇更有貢獻。
狂熱的實驗主義如同創造了一個萬花筒般的聲音陣列,提煉成五彩繽紛的拼貼畫,至今仍讓人目眩神迷,即使以現代標準來看,Holger Czukay 仍然不可思議地將我們所熟悉的事物給徹底翻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部作品雖然談的是爵士樂,但是書中沒有任何複雜的音樂技術成分,作者帶著讀者回到音樂的本質「聽」,用聆聽的方式來感受爵士樂的演進、創新與反動,不需要具備任何的音樂知識,也能投入到爵士樂特有的氛圍感染之中。
Thumbnail
Burt Bacharach 在美國樂壇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作曲無數,他的創作以「刁鑽和弦」聞名,從沒有人像他,既有歌曲,又有自己演奏的純音樂版本。
Thumbnail
音樂家,Masetro,劍橋字典對於此詞的定義是a person who is very skilled at conducting (= dir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or writing music. 但音樂家這個名詞對於我而言,其實是有點嚴格的,也就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爵士樂(Jazz)是一種美國起源的音樂風格,融合了非洲音樂、歐洲音樂和其他音樂風格的元素,以即興演奏、強烈的節奏感、藍調音階、和聲豐富、自由的音樂形式為主要特色。
Thumbnail
James Last 的管絃樂隊,被譽為世界三大輕音樂團之一,1977年創作了樂曲《The Lonely Shepherd》,旋律感人,亦是是他的其中代表作。
Thumbnail
白建宇獻給相信平凡中仍有幸福的人的莫札特之夜。
Thumbnail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有關回憶,你會想到哪一首歌呢? 哪首音樂讓你很有畫面的氛圍? 這次我想分享四首我覺得適合在回憶中的主題配樂 讓大家參考. 第一首: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主題曲 中的“Silent Goodbye” 這首是以純弦樂演奏, 弦樂的延綿不絕拉弦感很適合用來呈現一種空間的延續與張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部作品雖然談的是爵士樂,但是書中沒有任何複雜的音樂技術成分,作者帶著讀者回到音樂的本質「聽」,用聆聽的方式來感受爵士樂的演進、創新與反動,不需要具備任何的音樂知識,也能投入到爵士樂特有的氛圍感染之中。
Thumbnail
Burt Bacharach 在美國樂壇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作曲無數,他的創作以「刁鑽和弦」聞名,從沒有人像他,既有歌曲,又有自己演奏的純音樂版本。
Thumbnail
音樂家,Masetro,劍橋字典對於此詞的定義是a person who is very skilled at conducting (= dir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or writing music. 但音樂家這個名詞對於我而言,其實是有點嚴格的,也就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爵士樂(Jazz)是一種美國起源的音樂風格,融合了非洲音樂、歐洲音樂和其他音樂風格的元素,以即興演奏、強烈的節奏感、藍調音階、和聲豐富、自由的音樂形式為主要特色。
Thumbnail
James Last 的管絃樂隊,被譽為世界三大輕音樂團之一,1977年創作了樂曲《The Lonely Shepherd》,旋律感人,亦是是他的其中代表作。
Thumbnail
白建宇獻給相信平凡中仍有幸福的人的莫札特之夜。
Thumbnail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有關回憶,你會想到哪一首歌呢? 哪首音樂讓你很有畫面的氛圍? 這次我想分享四首我覺得適合在回憶中的主題配樂 讓大家參考. 第一首: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主題曲 中的“Silent Goodbye” 這首是以純弦樂演奏, 弦樂的延綿不絕拉弦感很適合用來呈現一種空間的延續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