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喫茶】2022/12/12 | 最後之舞,也是我人生最後一張Keith Jarrett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時日無多的歲月中,這樣的陪伴是最道德的。

會有「Last Dance」這張專輯,不是因為Keith Jarrett,而是因為低音提琴手Charlie Haden。原來的錄音內容完成於2007年,部分選曲來自2010年兩人合作的專輯專輯「Jasmine」。

為什麼2007年的錄音,到了2014年才發行,還拿2010年的部分樂曲來充數呢?這或許是因為低音提琴手Charlie Haden生命已到了末期,為了紀念他,趕緊把兩人原先的錄音作品重新整理,趕在臨終前終於發行了這張「Last Dance」。果不其然,六月發行後,隔月Charlie Haden便與世長辭,兩人的合作真的成了Last Dance。

所以從2010年的專輯挑選出來的錄音曲目「Goodbye」,放在2014年這張「Last Dance」專輯的最後一首,就是為了向Charlie Haden告別,這也是他生前晚期最愛演奏的曲子。

raw-image

說實話,對於Keith Jarrett這位爵士鋼琴家來說,我是頗為反感的。

Keith Jarrett早年在Miles Davis的融合爵士樂團當中彈奏電子鍵盤,但其實他仍偏愛鋼琴的原音音色,所以離開樂團後只彈奏原音鋼琴,甚至還彈奏古典曲目。

無論是爵士或古典,Keith Jarrett都灌注了相當的精神來投入;而他對於彈奏的鋼琴音色之挑剔,在音樂圈也無人不知。不過就是因為這一點,讓我覺得很矯揉造作。

要求舞台上的鋼琴音色和等級,有時還會要求觀眾在演奏時不要發出任何聲音。但往往他一坐下來,劈哩啪啦彈奏起來後,嘴巴竟然也嗯嗯啊阿地嘶吼著。

我沒機會成為Keith Jarrett現場演奏會的觀眾,不然我也真想請他閉嘴,因為我想聽聽那麼好的鋼琴音色和即興彈奏最乾淨的面貌。

如果是古典音樂家,對演奏會舞台上的鋼琴音色挑剔者大有人在,但他們坐上鋼琴以後,是抱著尊敬、神聖的態度來雕琢每個音符,期望聽眾能接收到任何一絲細微的聲響。

而爵士音樂家,尤其是鋼琴家,會一邊即興口中一邊哼唱即興旋律的也大有人在,因為有些人是藉由把心裡的即興線條哼唱出來,再轉到雙手來呈現,像是Oscar Peterson。但他們往往會壓低哼唱的聲音,或是只在熱烈的曲目中哼唱,儘量讓鋼琴彈奏穩居要角,對鋼琴的音色也不至於到了非完美不彈的地步。

這就是我覺得Keith Jarrett矯揉造作的理由。要觀眾全部不能發出聲音,然後聽你亂吼把上乘的鋼琴音色都毀掉?

該輕鬆的爵士音樂會現場竟然不能放鬆,連咳嗽也要被限制,比古典音樂會還辛苦,這樣的音樂會到底意義在哪裡?

雖然打從轟動武林的「科隆音樂會」(The Köln Concert)開始,Keith Jarrett開始以「全即興」的形式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得到了極高評價,但ECM唱片公司開始食髓知味,所發行的Keith Jarrett專輯,竟然有一大半都是現場錄音,讓Keith Jarrett音樂會賺滿滿,唱片也賺滿滿。不過那麼多全即興的演奏,到最後始終只有「科隆音樂會」成為經典,其他都在消費知名度。

直到現在,我仍常在某些「文青」場合看到店面擺放著Keith Jarrett的「The Köln Concert」專輯。但諷刺的是,我也永遠都會在二手唱片行裡,看到這張專輯被寄賣。七零年代開始,把Keith Jarrett的專輯當珍寶的大有人在,但棄之如敝屣的也不少。

這時我又回想起村上春樹在「爵士群像」當中那段欲言又止、餘韻不絕的一段話:

(前面提到Hackett和Teagarden兩人演奏的微妙美感)

我想這就是音樂的醍醐味之一吧,不過現在好像幾乎沒有人會再熱心傾聽這種爵士樂了,也幾乎沒有人再談起了。會那樣珍惜地去聽Keith Jarrett的話,應該也會......不過事到如今我也不想這樣講了。

回到這張「Last Dance」專輯,只有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編制,演奏著爵士經典曲目而非「全即興」作品,挑選的曲目大多為抒情曲,整體氛圍較為安詳寧靜。在時日無多的歲月中,這樣的陪伴是最道德的。

當然,Keith Jarrett真的完全不哼唱是最好啦,不過這張專輯還沒有到無可饒恕的地步,就姑且不糾結了。不過就到此為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嵐音社的音樂沙龍
701會員
456內容數
從大提琴出發,在音樂的旅途上陪伴著你!
2024/03/07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2024/03/07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2024/02/22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2024/02/22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2024/02/15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2024/02/15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Jarrett 的獨奏優美,但在這張專輯中引人注目的則是他的作曲天賦。緩慢的和聲和旋律發展給了作品額外的結構強度,火熱的自由爵士與靜謐的獨奏無縫穿插,這張專輯幾乎提供每位爵士樂愛好者心中所渴望的一切:激情、強度與美麗、微妙的靈感相結合,令人一遍接著一遍不停循環播放。
Thumbnail
Jarrett 的獨奏優美,但在這張專輯中引人注目的則是他的作曲天賦。緩慢的和聲和旋律發展給了作品額外的結構強度,火熱的自由爵士與靜謐的獨奏無縫穿插,這張專輯幾乎提供每位爵士樂愛好者心中所渴望的一切:激情、強度與美麗、微妙的靈感相結合,令人一遍接著一遍不停循環播放。
Thumbnail
曾經看過有人這樣評論,把顧爾德和奇斯傑瑞特放在一起比較:他們是雙生的孤星,一個古典,一個爵士,彼此相互映照。顧爾德的巴哈裡有即興的搖晃感,而奇斯傑瑞特的語法裡有最古典的深度涵養。 「最重要的,他們都喜歡在音樂裡自顧自地哼唱起來。」這段評論以此作為結語。 這一件事,就是錄音和現場的不同。
Thumbnail
曾經看過有人這樣評論,把顧爾德和奇斯傑瑞特放在一起比較:他們是雙生的孤星,一個古典,一個爵士,彼此相互映照。顧爾德的巴哈裡有即興的搖晃感,而奇斯傑瑞特的語法裡有最古典的深度涵養。 「最重要的,他們都喜歡在音樂裡自顧自地哼唱起來。」這段評論以此作為結語。 這一件事,就是錄音和現場的不同。
Thumbnail
「一張拆來聽,一張捨不得撕開膠膜,要原封不動地放在架上,以最誠敬的心情供奉著」,此等心情寫照,是身旁許多朋友的故事。可惜我刻意重覆的唱片很少,大抵都是因為版位和後製不同,才會各收一張,聽聽不同的聲音。 只有那麼一回,我違背了自己的信條。 「喔,有耶。」她大叫。 光是有一台藍芽喇叭,她就很滿足了。
Thumbnail
「一張拆來聽,一張捨不得撕開膠膜,要原封不動地放在架上,以最誠敬的心情供奉著」,此等心情寫照,是身旁許多朋友的故事。可惜我刻意重覆的唱片很少,大抵都是因為版位和後製不同,才會各收一張,聽聽不同的聲音。 只有那麼一回,我違背了自己的信條。 「喔,有耶。」她大叫。 光是有一台藍芽喇叭,她就很滿足了。
Thumbnail
不太知道怎麼形容對他的喜愛,Keith Jarrett。他為有名的應該是1975年科隆演奏會的錄音,被許多人奉為爵士鋼琴圭臬。 1945年出生於賓州的凱斯,小時就展現出對音樂的喜愛,天生絕對音感,三歲開始學鋼琴,七歲第一場演奏會。高中時對於爵士音樂的興趣,讓他放棄法國古典音樂學院邀請,選擇就讀柏克
Thumbnail
不太知道怎麼形容對他的喜愛,Keith Jarrett。他為有名的應該是1975年科隆演奏會的錄音,被許多人奉為爵士鋼琴圭臬。 1945年出生於賓州的凱斯,小時就展現出對音樂的喜愛,天生絕對音感,三歲開始學鋼琴,七歲第一場演奏會。高中時對於爵士音樂的興趣,讓他放棄法國古典音樂學院邀請,選擇就讀柏克
Thumbnail
不管大家有沒有喜不喜歡運動,小時候一定有過長跑操場、繞著橢圓的粗線辛辛苦苦地跑往那個,似乎永無止境的最後一圈。這個禮拜,我們讓大家聽的也是這樣一場長跑似的現場專輯,《Keith Jarrett ‎– Munich 2016》,一場長到超過一小時沒有稍息過的現唱鋼琴獨奏。
Thumbnail
不管大家有沒有喜不喜歡運動,小時候一定有過長跑操場、繞著橢圓的粗線辛辛苦苦地跑往那個,似乎永無止境的最後一圈。這個禮拜,我們讓大家聽的也是這樣一場長跑似的現場專輯,《Keith Jarrett ‎– Munich 2016》,一場長到超過一小時沒有稍息過的現唱鋼琴獨奏。
Thumbnail
今年的這張布達佩斯專輯,似乎特意選為Keith Jarrett現場演奏的最後一張專輯,或許與Keith Jarrett的先祖來自匈牙利有關,這樣的安排也被視為「落葉歸根」的象徵。
Thumbnail
今年的這張布達佩斯專輯,似乎特意選為Keith Jarrett現場演奏的最後一張專輯,或許與Keith Jarrett的先祖來自匈牙利有關,這樣的安排也被視為「落葉歸根」的象徵。
Thumbnail
《Munich 2016》捕捉了Keith Jarrett 在2016 年歐洲巡迴最後一晚,實錄了充滿活力的現場。即使當時已經70幾歲, 但是當天晚上的演奏和他29歲那場傳奇的《 科隆演奏會/The Köln Concert》一樣。
Thumbnail
《Munich 2016》捕捉了Keith Jarrett 在2016 年歐洲巡迴最後一晚,實錄了充滿活力的現場。即使當時已經70幾歲, 但是當天晚上的演奏和他29歲那場傳奇的《 科隆演奏會/The Köln Concert》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