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Richard 深受作家 Thomas Hardy 那種黑暗的人生觀所吸引,著作中總是充滿悲觀與宿命論,展現了對受害者、局外人與邊緣人物的深切同情,他在 Hardy 身上看見了一位精神上的同道中人,因此在 《I Want to See the Bright Lights Tonight》 這張專輯中,我們確實能找到對民謠傳統的讚頌、反覆出現的悲觀情緒,以及對貧苦百姓的關懷,他將這些元素融合,大膽地推進民謠搖滾的疆界與表達。
【錄製背景】

在首張專輯《 Henry the Human Fly 》遭遇失利之後,Richard Thompson 開始了與配唱歌手 Linda Peters 的愛情與音樂合作關係。《 I Want to See the Bright Lights Tonight 》便是以雙人組合名義發行的首張專輯,也被譽為倆人生涯中的絕對經典,更是英國民謠搖滾的重要里程碑。

專輯於 1973 年春季在倫敦切爾西的 Sound Techniques 錄音室錄製,花了幾週時間完成,由駐場錄音師 John Wood 與 Thompson 共同製作。當初暫定的名稱其實是《 Hokey Pokey 》,整體製作預算僅為 2,500 英鎊,然而因當時黑膠唱片供應短缺,導致專輯直到 1974 年才正式發行。
在 2004 年重新發行的內頁文字中,David Suff 寫道:
「整張專輯裡,Richard 那些陰鬱黑暗的歌曲由他那內斂深刻的吉他,以及 Linda 靈性般的嗓音所驅動。這些歌曲描繪了一個既美麗又荒涼的世界:墮落前的生命狀態,無家可歸者、竊賊與酗酒者的生活。歌曲的情緒與責任感非常英式,對人類處境的無望做出了諷刺且深刻的觀察。」
【歌曲介紹】
開場曲〈 When I Get To The Border 〉雖帶有明顯的樂觀感,但它對世界的描述依舊灰暗:骯髒的人們只想從主角身上掠奪一切;軍醫等待著他倒下;而主角唯一的希望是逃到一個沒有人欺凌的地方。似乎專輯名稱的「明亮燈光」,其實描繪的卻是現代人週末靠酗酒逃避空虛與壓力的生活,那些黑暗有時甚至可看作是帶點諷刺的黑色幽默。
而 Linda 的聲音則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出身於配唱歌手,所以從不賣弄技巧,可以在〈 Withered and Died 〉中感受她乾淨樸素的紮實基礎功;而〈 Has He Got a Friend for Me 〉哀傷到你會以為她唱的不是小情小愛,而是「世界末日」等級的悲痛,她的情感世界已被壓縮到一個幾近窒息的程度,即使她試著追求快樂或愛情,但那究竟是真的希望,還是一種苦澀的自我安慰?
所有歌曲的詞曲創作都歸功於 Richard,讓氛圍一秒轉移到英國某間陳舊酒館裡的爛醉氛圍。〈 I Want to See the Bright Lights Tonight 〉描繪了一種現代感極強的壓抑爆發:週末狂歡、花錢買醉,只為逃離工人階級的苦悶。再看看〈 We Sing Hallelujah 〉,對人類苦難與信仰提出一種尖銳而諷刺的觀察,副歌卻帶有幾乎普世的共鳴感:「我們整天辛苦勞作/直到閃亮的星星出現。」
他的歌詞裡也總有一種寓言式的悲觀,像〈 The Great Valerio 〉,把走鋼索的表演者比喻成人類對英雄主義的渴望;又如最令人沮喪的一首〈 The End of the Rainbow 〉,Richard 對嬰兒唱道:「彩虹盡頭什麼也沒有/長大已經沒有意義。」他曾說這首歌並非徹底悲觀,他的歌總會在第三段留下一絲希望,但如果他真的相信這首歌有什麼正面訊息……那他恐怕是活在自我欺騙中。
【結語】

這張專輯從頭到尾都不斷實現和維持相當的高度,將音樂人的心理動盪與旋律、音色與調性緊密結合,並以一種既親切可及又難以簡化的個人方式呈現。每一首歌都具有它獨特的魔力。《 I Want to See the Bright Lights Tonight 》這張專輯向你伸出手的同時,也在不斷後退,保持距離。
對於那些曾深刻體會生命被壓縮、匱乏與邊緣化的人來說,這張專輯可能會太過真實,幾乎讓人不願重溫。然而,如果你相信藝術不只是現實的重現,而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什麼,那麼你會發現,倆人歌聲中的謹慎與恐懼,最終會在你那段幽暗不明的旅程中,找到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