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辣~~
經過一番掙扎最終選擇推甄臨床心理,放榜那刻心情很複雜...。準備時也發現臨床推甄的相關資訊有夠少,前輩在網路上分享的考古題超級有用,幫助我準備方向的規劃!我也想記錄自己的經驗下來分享給你們~~
為什麼選擇推甄?
推甄適合有長期規劃跟準備的人,推甄需要有東西可以寫,經歷可以講,說服教授為什麼自己比別人更適合。目前,在台灣要成為有證照的臨床心理師,只有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這條路。研究所,顧名思義,要會做「研究」,畢竟最後要繳交自己的畢業論文啊!但是我覺得大家也不用把推甄想得太複雜,根據我搜集到的資訊,大學沒有太多學術經歷是正常的,你要呈現的是你過去的經歷中,可以證明你為何想就讀臨床心理的強烈動機,以及你實際去探索的歷程!說服自己,然後努力去說服老師~
學校沒有臨床心理課程!怎麼辦?
有趣的是,我的大學修業沒有任何臨床訓練,我是成大心理系的學生,成大的課程設計非常的認知心理學,並沒有臨床心理相關的課程,大概只有一堂「變態心理學」擦的上邊 ,因此,絕對需要透過大學修業以外的管道去接觸臨床心理!
相關實務探索
會對臨床有興趣是因為在大二注意到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有在招研究助理,想說藉這個機會了解一下臨床。那時我還沒有確定要走臨床心理這條路,只是把這份工作當成打工,當時我的狀況是,既使成績優異,但我沒有修臨床相關的課,平常看的論文也跟臨床心理沒有直接關係,光是修課跟執行我自己的大專生研究計畫(偏認知),就很忙了。大四上,我發現自己真的很想試試看臨床心理研究所(為何不選諮商又是另一個議題),才開始著手準備推甄,才意識到我並不知道要深入寫什麼主題 >< 這讓我非常焦慮,跟大家討論後(真的要多跟大家討論,不要自己卡死),我認為與其去寫我不熟的臨床議題,不如好好思考我會什麼。我本人很愛生理學,神經心理學,修的課也都是這方面的,那我就想try try看有沒有可能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結合臨床議題,把我所學的認知心理學理論應用到臨床可能出現的症狀!打定主意自己推甄的特色是,展現「學術能力」,能夠對議題進行「深入探索」,同時「呼應自己的背景」。
專題研究能力
不只是大學專題,你還可以尋找可結合臨床議題的校內資源。大四上,給自己的挑戰是去碰新議題,一直有興趣的fMRI!剛好在大四前的暑假,我的專題教授開設了fMRI分析課程,當然一個暑假不可能多會分析,但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有能力可以「看懂」fMRI的文獻,研究計畫也還不用真的很會分析,只要讀懂並能講解那個實驗概念就好!那個月,瘋狂閱讀一大堆文獻,尋找文獻中還沒被研究的漏洞,思考出可以補足這個漏洞的研究計畫,然後跟專題教授討論(無敵感謝專題教授),跟親人朋友演練。
回想那個時光,最歷歷在目的是那些感受到的情緒... 會出現不斷懷疑自己的念頭,像是覺得自己研究計畫不夠嚴謹,要看好多論文,查好多專有名詞,會不會來不及想新的構想,我是不是不適合走這一行(???很感謝身邊親友的情緒支持,不斷提醒我調適心態跟生活步調,還是要定時運動好好吃飯,讓身體維持在有能量的狀態!「生命不會只有今年這個機會,只要不要停下腳步就好」。送出所有資料的那一刻,馬上會進入面試準備,搞清楚自己的研究核心,找朋友反覆練習面試稿。雖然我的研究計畫,兩次面試都被老師提醒說,他們不能做這個,但我當下的態度是,大方跟老師說「這是我的背景下最能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自己絕對有能力進入到新的議題之中」,最後這個策略是成功了~
臨床心理推甄進行方式
每年錄取人數
一間學校每年大約有60上下的人報名推甄,而只有10位上下可以通過第一階段,成功錄取者僅在5-12位之間。名額太少,想報名的人太多,個人特色就變得很重要!
- Part 1 - 個人背景
- Part 2 - 一階書審
- Part 3 - 二階面試
Part 1 我的有利個人背景
- 學業成績:成績每學期都時維持在班排前三
(成績優異不用說很加分,但沒有的話可以從其他面向補足) - 兼任助理: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擔任兼任助理
(證明自己探索過臨床心理) - 相關課程:選修專題老師開的fMRI課程
(從這邊想到自己的研究計畫) - 實驗專題:跑成大的lab,有拿到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
(證明對學術有熱誠,雖然是臨床,但研究所很重視研究能力)
tips: 踏出舒適圈,這些就是你能提早準備跟多多嘗試的拉~~
Part 2 第一階段-書審
- 簡歷:幫助教授快速了解你的經歷跟優勢
- 自傳:這邊就可以細寫個人經歷的起承轉合,但每個點都要盡量圍繞在核心,「為何你適合念臨床心理」。老師要看很多人的研究計畫,不會有時間看流水帳,想辦法讓自己主題明確,特色鮮明,排版易讀。
- 研究計畫:我主要準備台、成,成大我覺得可以不用寫,教授更注重的是過去的經歷、個人特質。而台大就很重要了,面試時基本上都在講解自己的研究計畫,教授們會認真閱讀跟提問,並詢問發想過程。
- 推薦信:請提早請老師幫忙寫,有些老師一次只願意好好幫一位學生寫推薦信,大部分老師會請你先附上草稿再進行修改!
結果:我投了台大、政大、成大三間學校,第一階段都有通過。
tips: 儘早開始寫,寫一點是一點,多跟人交流,會有意想不到的想法!
(爸爸媽媽若年齡跟教授相仿,意見真的很值得參考,想法相似且嚴謹)
Part 3 第二階段-面試
面試是一個跟教授互動,展現溝通能力、展現議題深度的時刻,但我的感覺是要帶著放鬆真誠的一顆心,但認真的跟教授聊天(???
以下附上我面試實際遇到的提問:
成大面試問答
現場氛圍很友善,郭老師確診還特別線上參與面試,提問的架構與在網路上查到的考古題非常類似,教授對你的回答有興趣,才會深入問下去!我覺得成大更注重心理學對你本身之學習過程、生活應用有關。
- 自我介紹(1分鐘)
- 郭:讀完心理系前後有什麼體驗
- 看來你的實務動機很強,為何選擇成大?
- 你覺得腦造影是什麼?
- 如果你在我們系上,你未來會想研究什麼?
- 你報考哪些學校,哪一個是你的第一志願? 為什麼?
- 林:知道亞斯伯格已經被除名了嗎?(我只是稍微提到我有興趣)(幸好我知道是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真的不要寫自己不夠專業的領域)
- 余:我以為你很確定要走兒童,但看來並不是嗎? (現在想想應該確定一下,我當時真的沒有特別想要哪個年齡層,我想要進去再說…)
- 讀書有什麼撇步?
- 余:想去台大學什麼?(重榜有誰教授們是知道的!)
台大面試問答
台大的老師們一開始看起來很嚴肅,但開始講話後感受到很友善的氛圍,多在提問發想研究計畫時的構想來源,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實驗設計的細節。我的研究計畫跟張教授的專業領域較吻合,當然細節提問就更多!
進行方式:站在台上用電腦投影PPT進行報告,印象中,我只用大約1分鐘的時間自我介紹,剩下4分鐘報告研究計畫,接下來就開始回答老師的提問。
- 張:可以看得出來你的研究經驗整合了過去所學,而且用的角度相當創新齁。
- 林:請你開始自我介紹+研究計畫。
- 張:我覺得你的計畫相當好,但有一個小問題,就是為何沒有包含杏仁核這個重要的情緒調節腦區?
我:因為在靜習態磁共振造影下,這個腦區沒有活動,而過去多以任務型fMRI設計,才會看到杏仁核有活動。我認為杏仁核牽扯到記憶,而在靜習態下不會有活動,但我選擇靜習態進行設計,因為這樣混淆變項較少。 - 林:你成績很好,應該很多學校在搶,你報了哪幾間呢?
我:台、成、政 - 張:那你想在台大跟哪個老師?
我:講出三個老師的特色。(我有看林的音樂研究,因此跟老師聊這個研究臨床心理師能扮演的角色) - 林:(那個音樂研究他的想法,以及對臨床的看法。)
- 張:其實是想問你,因為你的研究計畫我們目前沒辦法執行,而且你有寫到你對自閉症有興趣,成大、政大都有老師,為何來成大。
我:過去成大的訓練,我認為寫出這樣的研究計畫最能展示我的能力,未來我認爲我一定有能力再學習新的議題,並將我將我過去培養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落實進去,台大是資源最多的地方,我認爲我在這邊可以探索更多。憂鬱症絕對不會只是我在DSM-5看到的那樣。我關注的不是自閉症,是亞健康的族群。(老師後來說很中肯) - 院長:你的研究設計如何證明你的效果
我:再講一次研究計畫,把老師問的點講細一點。
(我後來持續更新我的研究計畫,當場經過老師同意,遞交新的紙本研究計畫)
我知道準備的過程,茫茫的學海,會讓人很焦慮,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先投入自己的熱情去開始,迭代修正,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