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我和皮皮的親友團(皮皮家四姊妹和三姊的女兒、皮皮的阿姨和姨丈、皮皮的同事帶著她媽媽和先生)一起到馬祖旅遊。
8月盛夏,馬祖非常、非常地曬,我們一夥人有老有小,帶隊的皮皮大姊決定轉移陣地都靠計程車。然而,我們每到一個景點,下車頂著大太陽走沒幾步路,就汗流浹背、熱到不行,所以經常待不了多久就想走人。當時,我就在想,下次一定要找其他季節再來馬祖啊!
(說起來,我想退休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在寒暑假以外的時間去旅行。因為寒暑假是旅遊旺季,天氣不是太冷就是太熱,還容易人擠人,各種花用也都比平時貴出許多。但我依然是知足的,畢竟能有這樣的長假方便出遊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我為什麼會對馬祖念念不忘,甚至將它列入我的旅居清單裡呢?答案是,那些依坡而建的聚落建築。
如果你去過馬祖,肯定也會跟我一樣愛上那裡的閩式建築。花崗岩石塊以別具美感的工法,砌成一棟棟方正如印的石頭屋,那會呼吸、導落水的屋瓦片片相疊,層次錯落在馬祖的四鄉五島之間,靜靜地數著潮起潮落的時光,堅持屹立不搖。
當年,皮皮大姊帶我們分別住了三個聚落:北竿的芹壁、東莒的福正、南竿的津沙,每一個都很吸引我。我特別愛那日暮之後,聚落亮起燈來的光景。醞著光暈的石牆添附了暖意,有異於白日裡堅硬剛正的景象。
記得坐落在津沙聚落的津沙客棧老闆,曾跟我們聊起一位冬天時在那兒長住幾週的客人,說不知道他為何會想在那麼冷清而風強的季節裡留在馬祖。那段閒話為當時擋不住暑熱的我們,憑藉些微想像,稍稍添了點沁心涼意上身,而我也不禁期望能體驗一回馬祖冬季的蕭瑟之風。
於是從馬祖回台之後,我搜尋了更多的馬祖聚落建築和其他資料,想著某天可以再去追尋這些前次未曾抓住的特色。雖然此後至今,我不曾回去過,但馬祖一直都在我心裡佇立著,也理所當然被放進我退休後的旅居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