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六年保單到期,這也代表當時的「人情債」已經結束,保險業務員也賺到他應該賺的,我也賺到我該賺的,大致上他六年前賺了三成的業績費用,而我花了六年累積了七成息值(這句話有語病,用數字代表,假設業務員賺了10萬業績,而我累積25萬的利息),用自己的錢讓雙方共謀其利,各取所需。這時業務員問我為什麼要保單解約,每次問到這問題,我閃躲核心的問題是一流的,我只說我算是你們保險公司的小戶,一張六年期的保單用4個業務員服務我,真是辛苦你們了。
其實這是一張【年金型】保單,當時我對劉鳳和(保險業的前輩)保單規劃深感認同,所以我對我認識的人一律這麼配置保險。首先意外險,能每年都有三~五百萬基本保障不花你萬元,不是終身還本意外險,我曾經為了這終身還本意外險槓上三商美邦的副總,簡直是...;第二是實支實付,主要20~30年台灣醫療進步有關,我能保壽險的時候(約25年前),那時醫療主打住院給付,住越多天賺越多,然而健保給付,甚麼疾病住幾天是固定的,住院給付瞬間無用;第三才是其他險種(重大疾病、醫療險、壽險、癌症險),我把壽險列為倒數第二選項,因為十年前遺產稅是甚麼東西,那是有錢人才有的,我平凡人何須重視?
經過十幾年,高雄房屋現今房價是2008金融海嘯的4倍,保險中壽險的重要度漸漸浮上檯面,因為不是為了規避遺產稅,而是利用保險的【預留稅源】(這是目前保險業界最新的名詞),房子隨隨便便都是千萬起跳,而每個都是少年股神、礦商虛幣,30~50張台積電都是正常事,那你要如交棒給下一代,靠保險逃避遺產稅?對不起,國稅局比你還聰明,而這篇《繼承父親60張台積電 卻繳不出500萬遺產稅 她手把手教學:用股票抵稅2大重點》就是你關注的重點。
然而我十年前的觀念也漸漸修正,年金型保單就像銀行定存一樣,他不能像壽險一樣可以預留稅源,雖然當時利率比一般市面保單高,但卻沒比現在利率還高,解約前比再投保的保單利率還低,既然功能低又保單利率低,解約是常態選擇,人情似紙張張薄,就像我們學習任何事都一樣,命理也會進步,明清時代的骨董僅供參考,雖然是神級作品,但能在當代下使用嗎?不知道,以前唯有讀書高,現在叫你讀書你會反駁說:當網紅比較好,賺的多又鏡頭下的焦點,人人羨慕,這就是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適應性,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