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嘻哈音樂入門是音樂劇《Hamilton》,換句話說我基本不曉得整個音樂流派的脈絡。是一個未來可以發掘的領域。以下是我目前對嘻哈音樂的感覺跟有辦法欣賞的能力範圍。當然那些單押、雙押之類的東西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就先不討論。
對我來說饒舌因為生於英語文化,它的眾多聽點的其中之一在於用字的重音如何跟音樂節奏搭配。這也是英文歌的通則。有趣的是英文母語的人說話其實會自帶一個節奏,也就是會有一個穩定重音出現頻率。
舉個《Hamilton》的例子吧。在〈The Schuyler Sisters〉裡:
Wooh! There's nothin' like summer in the city
Someone in a rush next to someone lookin' pretty
Excuse me, miss, I know it's not funny
But your perfume smells like your daddy's got money
畫底線的地方是重音,重音間的時值等長,但都夾有2到3個不等的音節,也因此產生了英語先天的節奏感。
比較古典的寫作例子像是十四行詩的抑揚格(Iambic) ,要求必須是用「輕-重-輕-重...」這樣的韻律寫句子。這樣創造的是一種有著穩定節奏的韻律感。嘻哈音樂在韻律上則是沒有上限的玩花樣,押韻也比較自由,運用語言本身的重音韻律還有押韻出現的頻率來創造各種節奏。不管是切分音、三連音、五連音等等。
相較之下中文的饒舌少了一半的發揮空間,因為中文本身不是輕重音的語言,而是聲調的語言1。要是不破壞本來時間上均值的發音方式就沒辦法有英文饒舌先天的節奏感。反過來說,要是保留本來中文的說話節奏又容易變得呆版。這也是我一直找不太到中文嘻哈音樂的聽點的原因。不是說中文嘻哈不好,而是跟英文嘻哈相比差異很大,對我來說感受上反而沒有那麼直觀。以下放兩首中文的饒舌,大致說明我的感覺。
1 這也是為什麼中文母語的人學英文會傾向不管子音還是母音都用一樣的時長發音,而且通常會為各字詞配上固定的音調。反過來英語母語的人學中文總是傾向不按四聲音調說話。另外據說中國北方口音的輕聲用的比較多,不過我不是說北方口音的,就先不討論這個。
為了排版方便,以下用圖片來例示兩首歌的歌詞,分別是熊仔的〈才子〉以及熱狗的〈十局上半〉。選曲理由單單是因為兩人都入圍今年的金曲獎,所以就都隨機拿一首近期的歌來看。相同顏色標記代表相同的押韻,〈才子〉的部分因為有些歌詞實際沒有發音所以用灰底。
這首歌的用韻很多元,基本上每一次的主歌都有不同主題的用法,比如歌詞挑出來的三段。第一段後四句是三押;第二段則有英文對中文的四押,最後一句也有再押到後兩個字;第三段也是中英文都有的四押。另外這首歌的斷句基本上都是跨小節的。上圖左側的O是拍子,I則是小節線,可以看到前三行的斷句都不是跟小節線對齊的,從而有連綿、鬆散的感覺。
這樣很多段主歌,而且每次都滿滿的帶不同形式的押韻,感覺寫歌的人很急切的想表現自己的能力。縱使從歌詞的角度來看,它要表達的是各種不同的人在嘻哈路上遇到的障礙,所以用不同的押韻設計來代表不同的故事。炫技本身不是問題,而且也算是饒舌的一個主要特色,但是因為整體的歌詞節奏單一,基本上都是兩個字的Swing,偶而段尾有一個三連音,讓我覺得既然要炫,「技」的部分可以更多一點,設計更多不同的節奏。
另外兩個我覺得設計上奇怪的地方是發音跟斷句,首先是上圖第一段歌詞灰體字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官方歌詞有,而且「一」、「比」、「裡」也是有設計押韻,但錄音裡就是沒有。其次是第三段的「掛心和命令」中把命和令拆成兩句只為了押韻,而且中間是有換氣而不連續的,導致聽起來很卡。我的經驗裡特地斷字句的情形還是會在發音上把兩個連起來。
這首歌的押韻密度整體沒有上一首高,基本上都是押句尾。但是整個編排上感覺是有配合音樂張力起伏的。沒有貼出來的第一段主歌基本上只有頭兩句的「再」、「還」以及中間的「面額」、「片刻」;「少年」、「笑臉」這三組押韻不在句尾。第二段主歌開始就比較精彩了,如上圖所示。後八句那種交疊著用韻來過度的編排是上一首沒有的。第三段主歌則是引用熱狗要回應的歌〈九局下半〉裡的歌詞,就不算在這首歌裡面了。
這首歌給我更多英文饒舌歌的那種輕重音的節奏感,畢竟其歌詞基本是中文說話的節奏,只是另外跟著拍子在四分音符上的位置設計重音。有趣的是這些重音的設計-在我念起來-也剛好大多符合一般說話的時候會做的重音。總體而言聽起來比較舒服。
嘻哈音樂的精神是個人、菁英主義的,也就是通常是在凸顯創作者情感與創作者的音樂造詣。我雖然比較偏好熱狗的風格,因為跟我熟悉的英文嘻哈比較接近,但兩個歌手其實有點難分高低,因為兩個人不論是題材、用韻、節奏的設計理念都不一樣。兩個作品恰巧又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饒舌在地化的方向。這不只源自於各自的音樂成長環境,也是兩個人的世代差異。一個是鋒芒畢露,一個是爐火純青。說到底〈才子〉的題材其實更像〈九局下半〉。
音樂劇《Hamilton》的作者Lin-Manuel Miranda 在2008年的東尼獎上憑自己的第一個商業作品《In the Heights》就拿到最佳原曲的殊榮。最後附上其受獎致詞時的Freestyle 。不知道熊仔在今年致詞的時候準備Rap不是受這個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