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條紋衣的男孩|「不要憐憫死者,憐憫活著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男孩

雖然有些不政確,但看多數人讀得哀慟欲絕之際,我卻覺得《穿條紋衣的男孩》總有股揮之不去的黑色幽默,尤其對於那位走進毒氣室小男孩。

他天真到令人煩躁,然而還在對猶太大屠殺「不敢置信」的人們其實也未世故多少。如同本書末句,分不清作者到底是認真,還是嘲諷:

這些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像那樣的事永遠也不會再發生了。在我們這個年代不會。

與其說《那些破碎的地方》補齊了原著的線索,不如說弟弟布魯諾的故事是一片殘葉,而姐姐葛蕾朵從納粹司令官世家,淪為只得隱姓埋名,求生、求愛、求寧靜與歸屬而不可得的崎嶇歷程,才是有血有淚的故事全貌。

然而,「經典」總是在不經意間產生。

《穿條紋衣的男孩》平淡直敘的寫作手法,恰如當時鐵絲網內外,平行卻同步的時間流逝。他們活在不同空間,惟有意識與雙眼皆盡清晰;他們思考、談論,感受未知,彷彿是我們,或我們身邊的人。

先有故事,才有意義,所有的愁緒都是後人所賦予,正義則是勝者說的故事。

相較於此,《那些破碎的地方》明顯傾向了「先寫意義」,將之融入情節的手法亦略顯斧鑿,佐以幾分制式的巧合與感慨。以「續作」的標準來看,只能勉強稱得上及格。


破碎的地方

作為虛構的故事,比較哪一部比較「真」其實毫無來由,我們仍不禁迫切地想一窺葛蕾朵的內心世界。

作為曾經住在比鄰集中營的豪宅,接待希特勒與其情婦的納粹司令官女兒,她的內心是否感到罪惡或僅是惋惜?面臨世人的追殺清算,會意圖辯白或自認應得?彷彿只要刻畫得足夠細膩生動,終能映照出真實。

如果妳可以彈彈手指,讓同盟聯軍反勝為敗,妳願不願意這麼做?妳父親、妳弟弟、都還會在妳身邊,妳會是個受歡迎的女孩,坐擁龐大權力和影響力的男人的掌上明珠。

只要想像妳原本可能享有的人生。告訴我,妳如果有這個能力,妳願不願意這麼做?

隨著大屠殺的行刑者/倖存者凋零殆盡,獲知真正答案的機會已極其渺茫,我們仍癡癡期盼透過小說,看見他們感受頃刻痛苦,彷彿也參與了復仇;看見他們承受罪惡與不安之感,彷彿就能對人性再保有一絲希望。

而作者在書寫時,是否也是抱持著這種懷疑──或說對人性的一廂情願?

與第三帝國相關的史料論著已足堆滿幾座圖書館,我想大概再沒人有暇去評價納粹的遺族,遑論那些多已去脈絡化的政治、道德、法學辯證,淪為意識型態的絮絮叨叨,而相同的事並沒有不再發生。


憐憫

生命的價值,取決於世人是否有閒情逸致拆解、秤量,或是借題發揮。烏俄戰爭初期,不時有烏軍英勇抗戰、殉職的故事傳出;直至死傷人數隨戰事擴展至某個規模,這類故事卻也就此消失在新聞版面上。同樣疑似與人口販運有關,一名女大生所引起大眾的興趣,遠遠高於在近海發現的數十具浮屍。

死亡的故事,只有下一個死亡能夠掩蓋;問題無關乎道德高度,而在於我們是否來得及訴說或傾聽。

所以兩邊的人到底有那裡不一樣?布魯諾問自己。而又是誰來決定哪些人穿條紋睡衣,哪些人穿制服呢?

猶太族群毀滅、納粹帝國傾圮,不論小孩或大人、純潔或應報、布魯諾或舒穆爾,每條生命在死亡面前都輕如鴻毛。死者將所有的知覺與掙扎遺留給生者,再撼動的故事終將被遺忘;再沉默的消逝也有人終生踽踽背負。

我想起的竟是《哈利波特》裡,鄧不利多曾說:「不要憐憫死者,哈利。憐憫活著的人,尤其是那些活著卻沒有愛的人」。

死亡的毫秒、苟活的餘生,何者較值得同情?剖析越深刻細緻,解答卻更撲朔迷離。



【(・∀・)つ來INSTAGRAM找我聊天吧】

avatar-img
14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verl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越多光照在被害人身上,加害人越能隱身在黑暗之中。
很難接受這些人不是正在學習把湯匙放進嘴巴而非鼻孔的小孩,而是出入有司機秘書接送、每年坐商務艙出國考察、享盡國家所能提供最優渥待遇的官員。
虛擬貨幣不再豁免於法律──至少是刑罰的訴追,故事有了幸福快樂的結局。這是好消息嗎?你是否幾乎忘了,人民該是要竭力對抗國家的監控,而非樂見其成?
他們都聲稱代表人民反對全球主義精英,他們都承諾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想喜歡《暗夜情報員》的觀眾,某程度也是受夠了動輒「被教育」的觀影體驗吧。
越多光照在被害人身上,加害人越能隱身在黑暗之中。
很難接受這些人不是正在學習把湯匙放進嘴巴而非鼻孔的小孩,而是出入有司機秘書接送、每年坐商務艙出國考察、享盡國家所能提供最優渥待遇的官員。
虛擬貨幣不再豁免於法律──至少是刑罰的訴追,故事有了幸福快樂的結局。這是好消息嗎?你是否幾乎忘了,人民該是要竭力對抗國家的監控,而非樂見其成?
他們都聲稱代表人民反對全球主義精英,他們都承諾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想喜歡《暗夜情報員》的觀眾,某程度也是受夠了動輒「被教育」的觀影體驗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個故事,曾經是一群少年的夢想,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後,少年們一個個逐漸長大了,那個曾經熱血創作的夢想也被他們逐漸放在了內心的最深處,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名曾經的少年終於願意鼓起勇氣,用自己既生硬又不順暢的文筆和想像力,一步一步拼湊起這個自己與夥伴們過去的夢想。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寧靜的村落忽遭屠滅,舉目無親的他,抱著母親及好友的屍首,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 洛瑪,一個遭逢橫禍卻倖存的男孩。 烏莉、烏列爾,一對被諭為神明化身的雙生子。命運牽引他們三人相遇,是真心交付,還是完美騙局? 若人生能夠重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他是否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今天早上,我閱讀了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故事書,這本書引發了我的深思。這樣的讀物似乎並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自閱讀。 雖然作者是知名作家林良,但這本書的內容取材自民間故事,講述了犧牲奉獻與冒險精神的故事。然而卻充斥著殺戮、暴力、掠奪、被害妄想、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前,有一位小女孩名字叫芭比,她有一位哥哥傑克,兄妹倆長年跟父親希特勒一起生活,那時候的父親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夏天徐徐微風吹過,炎熱的天氣採摘桑葚悠閒漫步的生活,是小兄妹夏天的樂趣之一,還有到稻田裡踩著稀巴爛泥乘著風追逐。 一切都變化的太快,快到令人不敢相信這些回憶是童年僅剩不多的快樂。 在那
一貫領養了一位吸血鬼與人類的混血兒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Thumbnail
我以為他至少會變回人,或者就離開家然後展開後面的生活,結果是就那麼回到房裡,死了。
沒想過會連續看兩本如此沉重的書,《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已經夠沉重了,沒想到《弟弟》猶有過之,不過這本書也非常好看,難怪會獲得2023台灣文學獎的金典獎。 不過,《弟弟》並非全書也抑鬱,前半段十分輕鬆,是到了後半段才逐漸沉鬱起來,而且看得出作者已經有所克制,但後段還是看得人不敢呼吸,怕呼吸急促了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個故事,曾經是一群少年的夢想,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後,少年們一個個逐漸長大了,那個曾經熱血創作的夢想也被他們逐漸放在了內心的最深處,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名曾經的少年終於願意鼓起勇氣,用自己既生硬又不順暢的文筆和想像力,一步一步拼湊起這個自己與夥伴們過去的夢想。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寧靜的村落忽遭屠滅,舉目無親的他,抱著母親及好友的屍首,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 洛瑪,一個遭逢橫禍卻倖存的男孩。 烏莉、烏列爾,一對被諭為神明化身的雙生子。命運牽引他們三人相遇,是真心交付,還是完美騙局? 若人生能夠重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他是否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今天早上,我閱讀了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故事書,這本書引發了我的深思。這樣的讀物似乎並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自閱讀。 雖然作者是知名作家林良,但這本書的內容取材自民間故事,講述了犧牲奉獻與冒險精神的故事。然而卻充斥著殺戮、暴力、掠奪、被害妄想、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前,有一位小女孩名字叫芭比,她有一位哥哥傑克,兄妹倆長年跟父親希特勒一起生活,那時候的父親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夏天徐徐微風吹過,炎熱的天氣採摘桑葚悠閒漫步的生活,是小兄妹夏天的樂趣之一,還有到稻田裡踩著稀巴爛泥乘著風追逐。 一切都變化的太快,快到令人不敢相信這些回憶是童年僅剩不多的快樂。 在那
一貫領養了一位吸血鬼與人類的混血兒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Thumbnail
我以為他至少會變回人,或者就離開家然後展開後面的生活,結果是就那麼回到房裡,死了。
沒想過會連續看兩本如此沉重的書,《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已經夠沉重了,沒想到《弟弟》猶有過之,不過這本書也非常好看,難怪會獲得2023台灣文學獎的金典獎。 不過,《弟弟》並非全書也抑鬱,前半段十分輕鬆,是到了後半段才逐漸沉鬱起來,而且看得出作者已經有所克制,但後段還是看得人不敢呼吸,怕呼吸急促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