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芭比》這部電影好看的不可思議,具備諷刺、致敬與喜劇元素之餘,還能完整的講好故事,且點到各種議題(但不會讓人覺得只是意思一下沾個邊,而是在片中透過畫面或對白漸進式帶出不同議題而這些議題又能回歸到觀眾自身身上)。
強烈建議看完電影再來看,對內容比較能有共鳴也不至於被劇透。請留意,《芭比》是一面後現代藝術的鏡子,意義與欣賞的面向是多元的,視觀眾所站的位置(即各自生長背景與人生經歷)會有所不同。這也說明了為何既有影評有這麼多切入點(雖然主要還是以女力、女權為主切入點就是)。
因議題過多,拆分上下兩篇來說明。以下為如輕小說書名一般長的12議題標題,盡量依據劇情順序列出,若對特定題目有興趣,可直接拉下去看(本篇僅包含議題一~議題三):
一、關於開場:片頭娃娃論述片段的表現手法與論述內容
二、芭比樂園:《楚門的世界》加上《今天暫時停止》
三、芭比與肯:身份認同、存在定義與存在危機:芭比是誰?肯是誰?
四、以他咪堪幾囉~透過感受痛苦而學會同理,達成互相理解
五、世界的倒反與映照(女性賦權的芭比樂園與男性主導的現實世界):現實不完美,也沒有永遠
六、不僅作為女性,更是身而為人
七、女性、芭比、娃娃的對照與不足
八、男性諷刺、父權與馬匹
九、作為一面鏡子:後現代藝術
十、觀看的進入障礙:男性觀眾與《芭比》
十一、瑪格羅比與芭比
十二、為何芭比想成為人?為何肯不想?
---- 我是分隔線 ----
一、關於開場:片頭娃娃論述片段的表現手法與論述內容
表現手法:故事開頭很明顯是玩2001太空漫遊的梗(從配樂到畫面,連東西拋向空中剪接回來這段都認真復刻了,配樂開頭那個燈愣~十足經典辨識度高,如同命運交響曲開頭登登登等~一樣:https://m.youtube.com/watch?v=BekjyAH7c2A),這帶出本片的基調如《觀看的實踐》第八章(後現代主義、獨立媒體與流行文化,這章很重要,後面議題九會再提及)提到互文性的參照,即藉由假定觀眾是聰明且看過其他作品的前提,在電影中拼接其他電影的經典橋段,以此法訴說故事並娛樂消費者(觀眾可藉由“我看出這是源自哪部電影”而獲得贏下導演給出挑戰的成就感)。
明顯的還有後面藍紅藥丸的*駭客任務梗,主角芭比逃離大廈時先進到的一位女性房間(這比較不明確,但感覺也是翻玩駭客任務裡先知Oracle這角色)與之後進到的都是門的走廊場景(即後來Neo去找造物主的通道)。
很久以前把玩這種互文性樂趣的是《史瑞克》,他的基調就是娛樂與笑鬧,但也在那當中拋出一些對於童話故事一些陳腔濫調的質疑。
這一連串的表現形式白話文來說就是導演用一種較趣味的方式點出議題,進而避開嚴肅或教條式、假借角色之口說教這種尷尬手法。
論述內容:關於娃娃的探討,在《攻殼機動隊~無罪》(YT竟有完整版,可惜是英文發音無字幕:https://youtu.be/hIsyiecMiiE)有非常深入的探討,當中提及人總是以自身為模仿物來產製人偶(娃娃),正如同神以自己形象捏土成人一般;
當人類凝視人偶,會如同看到鏡子般反過頭想起了自己,並擔憂自身的存在會如同人偶(娃娃)一般被降格為單純的物理存在,不具備存在意義與價值(或靈魂、生命),而感到恐懼。
而《芭比》則以不同的論調去討論這件事,首先娃娃自古即存在,但娃娃只能讓玩樂他們的孩童扮演母親的角色(即所謂扮家家酒),久了會感到無聊,直到芭比的出現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芭比作為孩童長大後的期許模樣,可以變成各種樣子。孩童藉由玩芭比獲得快樂與希望,投射一種未來的我能成為各式各樣的自由的可能性(雖然,大家長大以後會發現這是謊言,但這是題外話,會在議題七再詳加討論)。
同時攻殼提到的人恐懼成為人偶的這題目,《芭比》則是以人偶的視角來討論,主角芭比因意識到了死亡、體驗到情感,從永遠的芭比樂園中逸脫來到現實,最終**成為了人。
同時呼應《史瑞克》的提問,關於那些happy ending 的王子與公主之後到底發生什麼故事?《芭比》告訴你,首先王子與公主沒有在一起,沒有所謂的happy ending,結局是公主選擇作為一個人,過著凡人的生活。
二、芭比樂園:《楚門的世界》加上《今天暫時停止》
芭比樂園是如此人工與劇場化,簡直如同《楚門的世界》一般:
(1)場域與邊界有固定範疇(2)會出現的都是固定的角色(即公司有出產的產品)。
這種不自然感透過誇張的建築與夢幻但人工的粉色系帶出一種恐懼,而這個恐懼在芭比說自己有了關於死亡的念頭所有人停下來,彷彿她說了什麼不能在樂園中提及的字詞的那種肅殺感來到最高點。
有趣的是,第二天歌曲照走,只是主角芭比開始無法對拍,一切變了調,事態開始變化。這裡更像是《今天暫時停止》,今天明天每一天實際上都是同一天,會發生的所有事件都相同,每晚都是淑女之夜。
然而芭比本人在念頭滋長後,從這個既有循環中逸脫,但也因此從所謂的“正常”變為“不正常”:一切亂了套,最不對勁的竟是自己的腳貼平了地面(這真是有趣且巧妙的編排,關於所謂的“不正常”是建立在文化與環境之下的,我們認為正常人的腳在經典款芭比來說是“不正常”的“扁平足”)。
為了排除這樣的問題,她發現自己只是個娃娃,要去找到玩她的人才能復元。至此,主角芭比才發現自己存在於芭比樂園,外面還有一個真實世界(這又像是《楚門的世界》)。
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回到包裝盒裡,意即重設,將這些額外的干擾、念頭、體驗全部抹殺,做回純粹的經典款芭比。
其實這才是主角芭比真正的選擇(比起先前怪芭比要他做的二選一),是要無知的作為芭比待在芭比樂園度過每一天直到永遠,還是作為人,以芭芭拉的身份待在真實世界但終將一死?
故事並非到中後段主角芭比詢問創造她的人是否能當人才才有此題目,套回《駭客任務》先知說的話,“你早已做出選擇”;或者***改寫《隔離島》的話語, to live as a Barbie or to die as a woman(Barbara).
三、芭比與肯:身份認同、存在定義與存在危機:芭比是誰?肯是誰?
主角芭比若無法變回經典芭比,她就什麼都不是,失去原先(被設定)的存在價值與意義。這是(主角)芭比の存在危機,即對個人身份產生混淆,或認為生命/生活缺乏意義,可分為一下兩個問題:
1.當經典芭比不再是經典芭比,但她依然存在,那她是誰?(身份為何?)
2.她不作為經典芭比後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存在意義?)
先回答第二題。芭比有兩種設定,一個是品牌精神,一個是商品人設。芭比作為共同的品牌精神是透過自身存在幫助她人變得更好。
反過來說,藉由做到這件事(幫助他人變得更好),芭比得以回過頭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利他的出發點是利己,但結果是好的)。
是以即使主角無法做為經典芭比,她仍然是芭比(就如同被玩她的人玩壞的劈腿怪芭比仍然是芭比)。這樣的精神不會隨著商品人設消失而消亡。芭比是一種精神表徵,代表的是希望能讓世界更美好的一種精神,只要有心人人可以是芭比(是黯然銷魂飯…?)。芭芭拉會老去,創造她的人已經老去,而芭比精神會永存。
至於第一題,我認為主角芭比的身份動態性的改變著,從非人慢慢演化成人,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覺察(或許這也是開頭致敬太空漫遊猴子演化橋段的原因):
經典芭比>非經典芭比(意識到扁平足)>女性(藉由現實世界女性的缺乏與芭比樂園都是女性為主而更加意識到)>人類(覺察畏懼死亡的念頭,更加豐富的情感,更多可能性的真實世界)
所以當經典芭比不再是經典芭比,她的身份就是女人。這也是為何媽媽中後段的女人困境演說能觸動到她,因為她已在這段冒險旅程中察覺到自己作為經典芭比之外的女人的身份。
反觀肯,作為芭比的附帶品,肯永遠都在參照他人才得以確立自我,他要被芭比看到(或受到芭比青睞)才存在,被路人問時間才得以存在。那若沒有他人,肯是否就不存在?這是另外一種存在危機,即個人存在意義完全依附於外在/他人。
這個困局最終被已認識並確立自我的主角芭比給點醒,告訴他肯不是任何其他人,也無關乎芭比是否愛他,無關乎那些海灘等設定,肯就是肯。
(有趣的是兩者其實都是透過他人這個媒介來確立自我,但卻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芭比積極主動自我賦能,肯消極被動受限與人)
自此原先縈繞的設定幽魂與存在危機煙消雲散,肯終於理解Ken is me.(即肯就是肯,或說肯就是我,而非我就是肯I am Ken,我在想台詞故意寫成那樣應該是想說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以上基本都是電影直接就有給出的明牌解答,倒也不是個人理解或腦補出來的。
剩下議題就…下集待續。
*整個故事架構其實很有《駭客任務》的味道,試想以下敘述,完全代換成第一集的劇情介紹也說的通:
“某個平凡人在過著她正常的日子時,一些力量的干擾使她生活出現了不尋常的變化…,一位人物告訴她世界的真相,原來她一直活在虛假的世界裡,她必須做出選擇…”
另外若想看關於《駭客任務》的劇情說明,非常推薦青蛙刀聖,個人認為都說的很好:https://m.youtube.com/@frogfrog1993
**《芭比》的看法跟《攻殼》相反,攻殼電影最後提到人偶若能說話,他們肯定也會說出不想成為人這樣的話吧。但在芭比當中,芭比卻想成為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把這議題留到最後再來分享個人看法。
***原文為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