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我們》(2023) [8/10]
我想,這才是最貼近現實的「初戀電影」吧。
初戀之所以美麗,命運之所以離奇,是建構在我們對於緣分的浪漫想像。第一個喜歡上的對象就能長相廝守、失聯好幾年還能再重修舊好、建立多段關係後仍不敵最初的美好,這些故事需要極低機率的巧合才會發生,到最後只有緣份可以解釋如此難以解釋的初戀。
《之前的我們》故事描述諾拉與海聖是小時候的青梅竹馬,但因為諾拉家的移民,讓兩人的聯繫因此中斷。12年後兩人因緣際會在網路重新連繫上,之後又在24年後相約在紐約見面,許久不見除了停不下來的敘舊,也討論起兩人曾經的可能性,那情愫的火苗悄悄地被重新點燃...
(以下有雷)
相隔24年才真的見上一面,就算大多時候都在尷尬的笑,但還是能夠感受到波濤洶湧的情緒衝擊著彼此。只是他們都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圈,就算知道眼前是個美好的可能,仍然沒有做出衝動的決定。諾拉沒有打算拋下丈夫,和海聖遠走高飛,海聖也沒打算放棄他的工作,為了諾拉飄洋過海來美國。
之所以說《之前的我們》是初戀最真實的樣子,是因為電影雖然建立在「因緣」的浪漫基礎上,但最後還是回到現實的考量來應對難以掌握的因緣,間接肯定了人生是因為不同選擇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命運隨機的安排。
電影前段皆是雲淡風輕,沒有像《愛在三部曲》那樣的風趣交流,也沒有像日本影集《初戀》那樣的深刻揪心,《之前的我們》將久別重逢的難得,在輕鬆的交談中化為千頭萬緒,又將這樣濃厚的情感壓抑成平淡。直到最後諾拉和海聖再次離別後,諾拉走回住處大哭失聲,電影就在這樣令人百感交集的畫面中結束。
最後諾拉的大哭是為了什麼?
「如果兩個陌生人在街頭擦身而過,代表他們兩人之間,經歷過8000次因緣輪迴。」
是因為被因緣捉弄而大哭嗎?在12年前諾拉第一次重新與海聖聯繫上時,兩人相談甚歡,但因為海聖無法(或沒有打算)拉近地理上的距離,諾拉也有明確留在美國的目標,所以諾拉決定切斷與海聖的聯繫,放棄在視訊螢幕上的蹉跎。要是諾拉當時沒有決定斷聯,兩人的關係會不一樣嗎?
離別前海聖說了「到時候見」,說的是下個24年,還是下輩子?我想不論兩人關係是朋友還是戀人,要和能與自己心靈相通的對象,道出不知下次何時再見的告別,這樣的有緣無份論誰都會感傷吧。
「妳開闊了我的人生,而我是否也能開闊你的呢?」
是因為怕做出後悔一輩子的決定而大哭嗎?若按照愛情電影的公式,或是聽從內心聲音做決定的論述來發展,諾拉這時候應該跟著海聖回韓國才對,但她卻沒做出這樣的決定。
24年後的諾拉雖然不如小時候那樣大放光彩,但也已經是個拿到綠卡、有了美國老公、想拿東尼獎的美國人。小時候放學和海聖到了道別的路口時,相對於海聖是水平的往前走,諾拉是往高處走,暗示導演的立場認為移民是個相對「向上」的選擇。雖然諾拉在睡夢中只會用韓文說夢話,在他內心最深處並沒有認同美國就是自己的家鄉,但在各種考量下她沒有任何理由回韓國。
所以她和12年前一樣,拒絕因緣將海聖送到她身邊的「好意」,想到不可能再有第三次機會,再次親手切斷緣份的她不免迷惘及感傷。
「兩棵樹種在同一個盆栽裡,彼此也都需要空間。」
還是因為覺得對不起亞瑟而大哭呢?亞瑟身為這段關係中的「第三者」,擔心自己走不進諾拉的內心世界而學韓文,他害怕自己在命運中是個誰都可以替代的角色。他相信因緣,只是他怕的是自己在這輩子的因緣,比不上諾拉和海聖來的深。但就算如此,他還是讓諾拉去見海聖,甚至還三人一起吃飯,讓自己被諾拉和海聖晾在一邊,經歷了這些他還是在最後接住了諾拉,讓她宣洩與海聖告別後的複雜情緒。
雖然亞瑟像是個工具人,但我覺得他有著更高的思維,他知道自己有哪裡不足,但並沒有因此沒自信,也沒有用自己的不足去限制或勒索別人,更是看開了一個人在命運中是如此渺小。亞瑟這個角色讓人體悟到,沒有得到的愛情總是最深刻,但卻不代表最珍貴,他可能不是諾拉這輩子最愛的人,但卻是可以一起生活下去的人,這可能才是隨著年紀漸長,對於愛情的期望吧。
「若是將這一世視為前世,那你覺得我們的來世,會是什麼樣的關係?」
在因緣裡有太多假設性問題,讓我們腦補了許多遺憾,甚至想到下輩子會是如何發展,但要是這真的就是最後一輩子了呢?《之前的我們》雖然有著美麗與哀愁,但若是能換個角度來看,諾拉和海聖在多年後的彼此身上找回多年前的自己,就像找回曾經遺失的生命碎片一樣,讓自己可以更加完整地過完這輩子,這不也是因緣帶來的贈禮嗎?
------------------------------
很好奇導演也叫Celine,那他有沒有受到《愛在三部曲》女主角Celine的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