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死,不過像在無邊的人海裡添了幾粒鹽,雖然使扯淡的嘴巴們覺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還是淡,淡,淡。 」—魯迅
《阮玲玉》電影構思源於阮玲玉本人的生平。 而阮玲玉為何人呢?根據記載,她出生於上海,是名中國默片時代的演員,有著優秀的演技,同時是1930年代中國影壇最突出的明星之一。她於24歲時食藥自殺,而她的逝去,成為中國影史的一個時代象徵。
《阮玲玉》的內容和畫面是零碎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只使用單一視角的手法拍攝。其一它以黑白畫面呈現導演和演員對電影的討論,其二是電影本體的故事發展。這種說不明、道不清的敘事方式實在特別。對於我來說,觀影時我常怔住了半晌才回神,內心浮現的想法是,究竟戲和現實哪個才為真?
我倒是很迷戀這樣曖昧不清的拍攝手法,藉由重疊交錯,隱晦了時空的界限,把張曼玉和阮玲玉彼此緊緊相連,兩個如夢似花的女子,皆奉獻各自的青春年華,於一齣齣戲劇裡演繹著有血有淚的各色人生,將歲月盡收於大票戲迷的眼底。
而對於飾演阮玲玉一角的張曼玉,我認為她的演出不是模仿阮玲玉這個人,反是將表演內化成一種氛圍、氣質、亦或是某個人格的特徵。所以在欣賞她的表演時,我不會出戲,反而能全然投入於她演繹的「新」阮玲玉。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且深刻的一段,是阮玲玉為戲找尋靈感,將身子撲倒在雪地裡,然後緩緩抬起頭。 可以看清她臉上的輪廓——似蹙非蹙的眉頭,深邃到底的眸子,露出絕望的神情望向遠處,一切的表現及張力妙不可言。這個鏡頭被我牢牢地記在心裡,是一筆濃墨的絕響,很特別。這是我初次領略張曼玉的美麗及韻味。人類對美的追求,是本性,是與生俱來的禮讚,也是緣分的瞬間。我還記得觀賞這段時,不自覺的,眼淚竟掉落,模糊了前方的視線。如此突兀的瞬間,實在難以清楚表達其中之因,那種感覺像是演員與觀眾各自的親密交流。即使沒有臺詞,卻依然能領略那份動人的情感——是真實、是喜歡、是感嘆,是無關他人的。在此刻,藉由電影的魔法,讓感受得以定格永恆,這種體驗,唯有自己能深刻明白。 而這段絕色的演出來自於阮玲玉生前1930年的《野草閒花》,在《阮玲玉》裡則是張曼玉本人自由發揮。
蔣勳曾形容:「《阮玲玉》是幅拚圖,是一群香港導演拍出他們鍾愛的上海老電影黃金時代,他們拚湊出那樣的氛圍。是一幫九零年代的電影人在對三零年代上海電影黃金時代的致敬,題材可以是阮玲玉,也可以不是阮玲玉。」關錦鵬在《阮玲玉》裡未刻意強調現實的真相,而是將重點放在營造屬於上世紀時代的氛圍。氛圍對了,人物看起來才有說服力,而他的確做到了。
撇除電影,現實中阮玲玉死亡一事的真相眾說紛紜。大眾普遍認為阮玲玉因陷入前夫張達民和唐季珊的名譽誣陷案件加上新聞記者的報導,心力交瘁而自殺。 還有第二個原因,因張達民無恥的行為,加上唐季珊始亂終棄,最後導致阮玲玉心灰意冷,萌生決絕。不管真相如何,我們都喚不回阮玲玉的重生,喚不回這樣一個年輕漂亮的靈魂。種種謎團唯有她本人清楚明白,我們永遠只能在這些碎片、幻影中東拼西湊,試圖讓自己得到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