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資料是否可信呢?

2023/08/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媒體是獲得豐富資訊的管道,卻也藏著各種假資訊及不實訊息的留言,身為Z世代的你,能夠扮演小偵探分別出可信度及分析嗎?

raw-image

💡資訊判別度的重要

若我們的資訊建立在錯誤的答案身上,那會是多可怕?想想看,一傳十,十傳百,雪球越滾越大,造成資訊媒體不明不白,而資訊判別度就是透過一些方法和技巧,判斷此文章資訊是否可信喔! 資訊判別度根據參考資料,是建立在「透過掌握準確、可信的資訊,進行最適切決策」。 下面是小編整理後推薦的判別方式。

💡四大框架CARS

Credibility 權威性

1.資訊由誰提供?

專家是可信度判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聞媒體常常需要找到相關領域人士現身說法,除了給予更完善健全和適當的觀點之外,也是為了增加新聞的可信度。

常見的引用資料除了專家之外,也可能來自其他媒體或是書籍。

新聞若是報導錯誤資訊,會招致專家與大眾的批評,影響公信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市場。新聞需要經過審稿,除了撰文者以外的人會在新聞發布前確認真實性,記者也需具名刊登,所以新聞的權威性相對是高的。越大的媒體,越多人關注與檢驗,公信力與權威性也越高。 除非自費出版,否則出書有一定門檻,基本上在該領域享有一定的名氣。但因為審核校正的出版社編輯不一定具有相關知識背景,又是作者的一言堂,可信度就不如新聞媒體。

2.引用次數和品質

除了專家說的話,若是資料曾被專家轉傳分享並給予正向評價,也可以視為專家對資訊的認可,亦能增加這條資訊的可信度。越多相關領域人士轉傳,越可見其權威性和品質。

專家之間也可能互相評價。若是一個專家在他的領域名聲不好,雖然不一定代表他的專業性有問題,但可能他的言論過於主觀或是激進,是為了獲取注意。

Accuracy正確性

1.有其他資料佐證嗎?

一條新聞不可能只有一家媒體報導,若是找不到其他媒體的相關報導,基本上可以懷疑其真實性。

2.資料時效性

科學發現可能會被後人推翻,新聞會隨著時間推展出現更多後續結果。多數情況下,越新的資料可信度越高。

3.錯誤與無法查證的來源

確認資訊內容是否有錯誤。

舉例來說,近期有些梗圖會在名人照片旁邊加上一段話,但卻不是那些名人的名言。資訊的來源未提供事實,便是錯誤來源。

也曾經出現過將資料來源篡改成更有公信力的資料來源。追蹤資料來源,確認是否確實出現相關論述。

Reasonableness合理性

1.事實OR觀點?

無論是個人部落格或是新聞,文章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個人觀點。所以在判讀一則資訊的可信度時,先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查證的事實,哪些是不可驗證的作者個人觀點。

雖然個人觀點無法查證,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個人判讀能力,判斷個人觀點、推測與因果關係是否有問題。舉例來說:「因為小明今天喝很多水,所以今天下暴雨。」但小明喝水並不影響天氣,因此這條因果關係並不成立也不合理。

Support證據力

1.文章引用層次 查看參考資料屬於第幾手資料。因為每一次的引用,都是一次再現,經過一次轉譯與詮釋,因此越接近原始資料的訊息,可信度也就越高。

2.作者是否具名

作者如果具名,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可以增加資料的可信度。

追蹤我們:https://instagram.com/100podcast.2022?igshid=MzNlNGNkZWQ4Mg==
IG:100podcast.2022
文案:蔓蔓、Sharon
美宣:亞璇


參考資料:

石廷宇(2018.9.12)。【學好觀點】閱讀素養單元之一:資源可信度疑雲!。 零加壹/林娘(2019.7.3)。[課堂]媒體識讀:資料來源可信度。Medium。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2022.5)《資訊判讀力》(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有感於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懵懂和不安,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互相交流資訊和鼓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