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資料是否可信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媒體是獲得豐富資訊的管道,卻也藏著各種假資訊及不實訊息的留言,身為Z世代的你,能夠扮演小偵探分別出可信度及分析嗎?

raw-image

💡資訊判別度的重要

若我們的資訊建立在錯誤的答案身上,那會是多可怕?想想看,一傳十,十傳百,雪球越滾越大,造成資訊媒體不明不白,而資訊判別度就是透過一些方法和技巧,判斷此文章資訊是否可信喔! 資訊判別度根據參考資料,是建立在「透過掌握準確、可信的資訊,進行最適切決策」。 下面是小編整理後推薦的判別方式。

💡四大框架CARS

Credibility 權威性

1.資訊由誰提供?

專家是可信度判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聞媒體常常需要找到相關領域人士現身說法,除了給予更完善健全和適當的觀點之外,也是為了增加新聞的可信度。

常見的引用資料除了專家之外,也可能來自其他媒體或是書籍。

新聞若是報導錯誤資訊,會招致專家與大眾的批評,影響公信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市場。新聞需要經過審稿,除了撰文者以外的人會在新聞發布前確認真實性,記者也需具名刊登,所以新聞的權威性相對是高的。越大的媒體,越多人關注與檢驗,公信力與權威性也越高。 除非自費出版,否則出書有一定門檻,基本上在該領域享有一定的名氣。但因為審核校正的出版社編輯不一定具有相關知識背景,又是作者的一言堂,可信度就不如新聞媒體。

2.引用次數和品質

除了專家說的話,若是資料曾被專家轉傳分享並給予正向評價,也可以視為專家對資訊的認可,亦能增加這條資訊的可信度。越多相關領域人士轉傳,越可見其權威性和品質。

專家之間也可能互相評價。若是一個專家在他的領域名聲不好,雖然不一定代表他的專業性有問題,但可能他的言論過於主觀或是激進,是為了獲取注意。

Accuracy正確性

1.有其他資料佐證嗎?

一條新聞不可能只有一家媒體報導,若是找不到其他媒體的相關報導,基本上可以懷疑其真實性。

2.資料時效性

科學發現可能會被後人推翻,新聞會隨著時間推展出現更多後續結果。多數情況下,越新的資料可信度越高。

3.錯誤與無法查證的來源

確認資訊內容是否有錯誤。

舉例來說,近期有些梗圖會在名人照片旁邊加上一段話,但卻不是那些名人的名言。資訊的來源未提供事實,便是錯誤來源。

也曾經出現過將資料來源篡改成更有公信力的資料來源。追蹤資料來源,確認是否確實出現相關論述。

Reasonableness合理性

1.事實OR觀點?

無論是個人部落格或是新聞,文章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個人觀點。所以在判讀一則資訊的可信度時,先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查證的事實,哪些是不可驗證的作者個人觀點。

雖然個人觀點無法查證,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個人判讀能力,判斷個人觀點、推測與因果關係是否有問題。舉例來說:「因為小明今天喝很多水,所以今天下暴雨。」但小明喝水並不影響天氣,因此這條因果關係並不成立也不合理。

Support證據力

1.文章引用層次 查看參考資料屬於第幾手資料。因為每一次的引用,都是一次再現,經過一次轉譯與詮釋,因此越接近原始資料的訊息,可信度也就越高。

2.作者是否具名

作者如果具名,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可以增加資料的可信度。

追蹤我們:https://instagram.com/100podcast.2022?igshid=MzNlNGNkZWQ4Mg==
IG:100podcast.2022
文案:蔓蔓、Sharon
美宣:亞璇


參考資料:

石廷宇(2018.9.12)。【學好觀點】閱讀素養單元之一:資源可信度疑雲!。 零加壹/林娘(2019.7.3)。[課堂]媒體識讀:資料來源可信度。Medium。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2022.5)《資訊判讀力》(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有感於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懵懂和不安,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互相交流資訊和鼓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即使多數人都知道媒體素養的重要性,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為什麼媒體素養很重要」。 今天就來看看為什麼媒體素養很重要吧!下次再被問到一樣的問題你就可以回答了!
從台灣近幾年熱播的台劇中,一窺台灣媒體素養問題。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即使多數人都知道媒體素養的重要性,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為什麼媒體素養很重要」。 今天就來看看為什麼媒體素養很重要吧!下次再被問到一樣的問題你就可以回答了!
從台灣近幾年熱播的台劇中,一窺台灣媒體素養問題。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1. 資訊來源: 檢查視頻中引用的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和權威。 2. 事實核查: 嘗試交叉驗證視頻中的主要觀點和聲明。 3. 專家意見: 尋找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4. 一致性: 觀察創作者的內容是否前後一致,或是否存在矛盾。....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各位讀者朋友,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辨識訊息的完整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特別是在台灣,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大量的訊息,有些真實、有些虛假,有些完整、有些片面。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清醒頭腦,我們需要掌握一些辨識訊息完整性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各位朋友,我是波士,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評估訊息來源的可靠性。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技能,尤其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大量的訊息,但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如何判斷? 接下來,我會從六個方面來為大家講解。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1. 資訊來源: 檢查視頻中引用的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和權威。 2. 事實核查: 嘗試交叉驗證視頻中的主要觀點和聲明。 3. 專家意見: 尋找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4. 一致性: 觀察創作者的內容是否前後一致,或是否存在矛盾。....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各位讀者朋友,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辨識訊息的完整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特別是在台灣,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大量的訊息,有些真實、有些虛假,有些完整、有些片面。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清醒頭腦,我們需要掌握一些辨識訊息完整性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各位朋友,我是波士,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評估訊息來源的可靠性。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技能,尤其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大量的訊息,但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如何判斷? 接下來,我會從六個方面來為大家講解。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