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三十七則大哉問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該張大眼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例如有些醫療假資訊會導致病人延誤就醫,最糟的是隨便服藥使得病情加劇。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該張大眼睛?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大哉問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政佑的沙龍
2.6K會員
188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陳政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1
薪盡火傳,語出自《莊子.養生主》,在雲門之後,「薪傳」這兩個字才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生活語言。很幸運趕上《薪傳》最後一輪的演出,加上古碧玲撰寫的《薪傳 ‧ 薪傳》與《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讓雲門在我心中印象,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刻。
Thumbnail
2023/05/11
薪盡火傳,語出自《莊子.養生主》,在雲門之後,「薪傳」這兩個字才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生活語言。很幸運趕上《薪傳》最後一輪的演出,加上古碧玲撰寫的《薪傳 ‧ 薪傳》與《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讓雲門在我心中印象,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刻。
Thumbnail
2021/10/03
看一部劇,切入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感受也會不同。老實說,若從世上無所謂絕對是非切入,這部劇比不上《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若從刻劃人性的善良與醜陋來看,《Law School》更勝一疇,這齣血腥程度較低,但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一樣,以大逃殺為主軸的劇集,讓故事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我認為是滿滿的矛盾與諷刺。
Thumbnail
2021/10/03
看一部劇,切入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感受也會不同。老實說,若從世上無所謂絕對是非切入,這部劇比不上《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若從刻劃人性的善良與醜陋來看,《Law School》更勝一疇,這齣血腥程度較低,但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一樣,以大逃殺為主軸的劇集,讓故事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我認為是滿滿的矛盾與諷刺。
Thumbnail
2021/09/04
最近在Netflix上看了兩季的《一拳超人》,超熱血好看,其中有一處設定很有趣,主角琦玉,不管遇到多強的對手總是一拳解決,無疑是此世界觀下最強的人,但他卻只是個因興趣使然的英雄,拯救他人的動機既不是期冀喝采,也不是天生的使命感跟正義感,只是因為他有興趣。
Thumbnail
2021/09/04
最近在Netflix上看了兩季的《一拳超人》,超熱血好看,其中有一處設定很有趣,主角琦玉,不管遇到多強的對手總是一拳解決,無疑是此世界觀下最強的人,但他卻只是個因興趣使然的英雄,拯救他人的動機既不是期冀喝采,也不是天生的使命感跟正義感,只是因為他有興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你是否和我一樣,都是從網路得知最新資訊?懶人包之類的。 我們是否曾經有做過查證呢?我是沒有😏 所以我對網路的認知就是70~80%的信任度。 再來就是靠自己花時間去查閱了。驗證了。 不過我們有需要特別去驗證網路資訊嗎? 不全然需要。 看你對資訊的需求。 所以這邊,我要向
Thumbnail
你是否和我一樣,都是從網路得知最新資訊?懶人包之類的。 我們是否曾經有做過查證呢?我是沒有😏 所以我對網路的認知就是70~80%的信任度。 再來就是靠自己花時間去查閱了。驗證了。 不過我們有需要特別去驗證網路資訊嗎? 不全然需要。 看你對資訊的需求。 所以這邊,我要向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快,不見得好;慢,也不一定差。
Thumbnail
快,不見得好;慢,也不一定差。
Thumbnail
真真假假誰說清,有圖有真相已經過時,羊群效應下,無處是為真⋯ 媒體是傳播資訊的好方法,有多少人是依靠新聞媒體獲得資訊? 幾乎全地球的人。 著名社會學家Cohen說過,社交媒體充滿影響力,他們可以自主的宣傳他們想要的東西。 無論是真是假? 沒錯,把一件社會事件誇張化,甚至造成恐慌。在人們一傳十、十傳百
Thumbnail
真真假假誰說清,有圖有真相已經過時,羊群效應下,無處是為真⋯ 媒體是傳播資訊的好方法,有多少人是依靠新聞媒體獲得資訊? 幾乎全地球的人。 著名社會學家Cohen說過,社交媒體充滿影響力,他們可以自主的宣傳他們想要的東西。 無論是真是假? 沒錯,把一件社會事件誇張化,甚至造成恐慌。在人們一傳十、十傳百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新聞的可信度?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大家每天接收到大量的資訊。有些資訊搞錯了或許傷害不大,而有些卻可能造成恐慌或其他健康危害。 假新聞的防制有三個層次,範圍從小到大為:法規規範、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新聞的可信度?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大家每天接收到大量的資訊。有些資訊搞錯了或許傷害不大,而有些卻可能造成恐慌或其他健康危害。 假新聞的防制有三個層次,範圍從小到大為:法規規範、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