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務三表找出會賺錢的公司』Return On Asset (ROA) 透露出的訊息

『從財務三表找出會賺錢的公司』Return On Asset (ROA) 透露出的訊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OA 是資產報酬率,計算公司運用所有資產賺錢的能力,可以說是「公司資產總報酬率」。

ROA 的計算方式為:以經常利益等利潤為分子,除以企業持有的總資產金額。

ROA 也可以用「杜邦方程式」來分析:

ROA = 利潤/營業收入 * 營業收入/總資產 = 營業利益率 * 總資產周轉率

從上述的分解式,可以發現兩件事:

一、產業的特徵

商業模式為「薄利多銷」的產業,其 ROA 會是「低營業利益率」和「高資產周轉率」的組合。

舉例:大型量販店做的是薄利多銷的生意,因此營業利益率通常很低,但總資產周轉率會想辦法衝高。

以「附加價值」決勝負的產業,其 ROA 會是「高營業利益率」和「低資產周轉率」的組合。

舉例:名牌精品生意的企業,賣的是產品的附加價值,營業利益率會衝高,但資產周轉率降低。

二、把分拆後的比率跟同業的績優生比較,挖掘該公司目前面臨的課題和挑戰

如果「營業利益率」比同業低,就要思考問題是出在價格太便宜、折扣太多? 還是進貨成本、管銷費用都太高?

如果「資產周轉率」低,就要思考是應收帳款回收的太慢、庫存太多? 還是設備太豪華導致資產膨脹? 又或是豪華的設備並沒有反映在營收上?

這些都是要去思考的根本問題。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繼上次「不當行為」帶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後,書中有提到目前金融領域是行為經濟學的主流,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在這方面相對成熟,並且容易應用在實戰中。因此,我找了一本討論「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來閱讀,雖然尚未整本讀完,但約略知道了一些這領域的概念與相關名詞,其中我覺得有趣的將會慢慢分享出來。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繼上次「不當行為」帶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後,書中有提到目前金融領域是行為經濟學的主流,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在這方面相對成熟,並且容易應用在實戰中。因此,我找了一本討論「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來閱讀,雖然尚未整本讀完,但約略知道了一些這領域的概念與相關名詞,其中我覺得有趣的將會慢慢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