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聰明投資人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聰明投資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繼上次「不當行為」帶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後,書中有提到目前金融領域是行為經濟學的主流,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在這方面相對成熟,並且容易應用在實戰中。

因此,我找了一本討論「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來閱讀,雖然尚未整本讀完,但約略知道了一些這領域的概念與相關名詞,其中我覺得有趣的將會慢慢分享出來。

行為金融學 = 金融學 + 心理學
書的背面說明,在「投資決策」時,多花時間研究「心理學」比研究投資對象更重要。

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 請看書中的重點摘要:

  • 如果有檔股票現在的價格是 50 元,而你認為它的實際價值只有 30 元,但市場上有關這檔股票的利多消息,可能會促進其價格進一步非理性上漲至 80 元,這時你該如何決策? 
  • 如果是傳統金融學中的「理性人」,他會賣空這檔股票,因為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
  • 但在現實中,賣空這檔股票並不是個好策略;如同選美一樣,你的主要目的是「獲利」,你覺得誰美或不美並不重要;當覺得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會上漲時,你就應該買入。
  • 現實中這種決策方式稱不上「理性」,因為理性人只根據資產的價值來決策;但這種決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利。
  • 作者把使用這種決策方式的人稱為「聰明投資人」,既區別於理性人,也區別於非理性的人;國外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稱這種投資方式為「聰明錢效應」。
  • 索羅斯就非常類似於「聰明投資人」,他的投資方式是,在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時,只要預期大眾心理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就進一步追買。
  •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類似於理性投資人,他能在股價還沒達到價值位時,快人一步看到未來投資價值而先行佈局,但會在股價到達價值區間前退出,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投資」。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作者在這章說明了各個產業現行估值差異的原因,所以在「投資」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選擇比努力重要」的情況,如果一開始選擇了走下坡的產業,那就算再努力做產業調查,可能也只能得到比較低的報酬率。我們一般投資人每天在想的都是怎樣可以選到未來前景看好的公司,而不是挑到地雷、一個不好直接下市的公司。。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作者在這章說明了各個產業現行估值差異的原因,所以在「投資」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選擇比努力重要」的情況,如果一開始選擇了走下坡的產業,那就算再努力做產業調查,可能也只能得到比較低的報酬率。我們一般投資人每天在想的都是怎樣可以選到未來前景看好的公司,而不是挑到地雷、一個不好直接下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