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不論外在敘事的形式為何,在內在的情感層面都在處理每一個青少年所遇到的自我成長、身份認同、價值、關係與家庭議題。
甚至在《王立宇宙軍》裡,主角雖然是一名吊兒郎當、工作懶散的三十歲小哥,但當他意識到自己要成為首位太空人,當中具有向全世界傳遞和平訊息的重要性以後,他也重新燃起少年的熱血與理想。真的是只要認真起來,自己也會嚇到自己的那種年少與輕狂!
少年,就像我在《願你,永恆少年》裡寫的:
並非指12-18歲或18-35歲的某特定人群。「少年」,是指那些未僵化至失去理想的、有某種執念、為理想走向極端(無論哪一種)但仍然渴望改變的、仍然在路途中蹣跚著、過份自信又過度自卑的在修羅場上苦戰著、卻有一絲與自身的「少年孤寂」相遇的男女們──儘管您今天已經八十歲,只要還保有尋覓與敲門的初心,就是「少年」。
借著這本《日本經典動畫指南》,兩位英國影評人作者以「誰是下一位宮崎駿?」的方式,自 1958 年到 2021 年間,以每位導演──宮崎駿除外,因為之前他們已經出了一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挑一部為原則,選出三十部最具代表性的動畫電影。我最近在忙碌中想放空看劇時,也借本書作指南,了解更多電影及導演的故事,同時多看了幾部過去未接觸過的電影。
在我有空寫寫「山道猴子」之前,我們先談談 2019 年由渡邊步執導的《海獸之子》吧!
這部被評為五星的環保主義幻想作品,當中的視覺畫面,配上久石讓的音樂,彷彿觀影的許多片刻都直接把觀眾浸沒在海洋的奧祕之中。一如作者的影評寫道:「若你不計較整體的敘事感,而擁抱《海獸之子》的衝擊,你將目睹一場超群絕倫的動畫盛宴。」
但在這裡,我們也能感受到英國人是如何優雅不失禮地給予批評,讓人還以為自己被讚美,慢了半天才發現自己被捅了。事實上,網路上許多人也指出《海獸之子》劇情太過晦澀、不懂導演想表達甚麼。
[劇情簡介]故事講述國中生琉花因為性格剛烈而被學姐霸凌,受了傷的她無法再去打球,暑假某天她前往父親工作的水族館,意外認識了自小由儒艮撫養長大的水屬性雙胞胎兄弟,阿海與阿空。後來的劇情呢…(深呼吸)…就是有一顆隕石劃破了夜空,墜入到海中,而阿空撿到了那片隕石,便用突襲親吻的方式把它塞到琉花口中,他就消失了。吞下隕石的琉花和剩下來的阿海,開始跟著各種海洋生物出航參加「誕生祭」,然後阿海想吞下琉花吐出來的隕石,琉花一開始拼死阻止,二人在互毆,但毆一毆她見阿海很痛苦,就又主動給對方吃下隕石。二人從高空掉落汪洋大海中,但從此阿海也消失了,而身上沒有任何定位系統的琉花,居然能夠被開船尋女兒的父母輕鬆撿回去,結束暑假,繼續上課。
如果你問我直覺看了甚麼,我真的不知道。但用精神分析的思維來詮釋,其實這個敘事大概就是在講「少女情竇初開」的那回事。
腳受了傷而「不能再飛」的琉花,象徵進入青春期、初經來臨的少女,她無法再像過去如男孩子般在球場上展現「陽性」與「主動」的特質,她得去學習擁抱「陰性」(水族館)與「被動」(不是跑,而是游泳)的形態。
由儒艮撫養長大的雙胞胎,代表了原始與獸性的迷惑與吸引。在青春期開始思考情與慾的少女被眼前的男性迷倒,剛好阿海與阿空二人性格相異、皮膚一黑一白,形成對比。就像許多少女漫畫及青春偶像劇演的那樣,女主角先是鍾情於男一,但男一的兄弟或朋友男二就會常常出來搞破壞、挑逗女主,甚至在不期然中奪走了她的初吻。
一臉懵逼的少女被吻了,她不能再逃避思考自己到底喜歡誰的決定,因此琉花和阿海一起出海參加「誕生祭」,其實就是少女潛意識中確定了自己的情感,甚至好奇初嘗禁果,跟少年來一場「生個寶寶」的儀式。當阿海想吞下琉花肚裡的隕石時,便象徵著去得到她的初夜,所以少女又開始害怕、反悔、把男孩推開,看到男孩受傷失意,又心軟而說出:「好啦,給你進來!」
不過就像絕多數的青少年性事一樣,愛做了,便消失了。
從高空掉落大海,象徵被甩回現實,兩位男孩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不知道如何發現自己出了事的父母(或老師、社工、警察、心理師…)前來營救。暑假過去,少女的「初戀」像作了一場夢一般,被新學年的鐘醒敲醒。
影評人看的是影像畫面,但就像「山道猴子的一生」衣服上的「莫忘初衷」,所以哈理斯看的總是日本動畫電影裡頭所要關切的少年與少女,及他們的心事。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